《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963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鲁西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大纲 版面语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个性鲜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部、黄河、运河文化交汇点上的聊城,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有齐文化崇商敬农的优长,又有鲁文化尚仁重义的特点;既有燕赵文化慷慨无私的侠义,也揉杂了秦晋文化开放宽厚的气度。既有黄河带来的农业文明,也有运河带来的商业文明。数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聊城“自强不息、务实创新、兼容开放、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渗透于聊城治政、德教和百姓生活中,成为聊城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这种精

2、神深刻影响着聊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并逐渐成为人们讲礼义、重和谐的社会风尚,汇聚成鲁西民俗文化的丰厚积淀。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现象,包括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故事传说等内容。它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它植根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折射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轨迹,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变化。记载着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本陈列概括划分为农业生产、手工工艺、商业经营、鲁西风情、文苑艺海五个专题,撷萃缀英,蔚成大观。从生产经营到衣食住行,莫不蕴含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与信仰思想之精华,令人况味桑梓温馨之意趣,重土报本

3、之情结。 场景模型: 鲁西民居大门 背景音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第一部分 农业生产 部分说明 农业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哺育出不同的文明形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鲁西地区的传统农业是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小米、高粱和豆类以及蔬菜和棉花。 陈列品 1、肥沃的鲁西平原牛耕。2、棉花丰收 3、土地地契 第一单元农业生产过程 单元说明 农耕是农业生产中最原始的工作。其基本内容包括平整土地、播种、田地间管理,收获等程序。 陈列品 1、犁 2、耙 3、耢 4、点播器 5、三脚耧 6、四脚耧 7、砘、 8、浇地工具 9、锄 10、镰

4、、叉、铁锨、木锨 11、风扇车 12、棉花丰收照片 第二单元粮食加工与储存 单元说明 人们生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即是食物的加工与烧制。聊城旧时粮食加工最常用的工具便是石臼、碌碡、石碾和石磨。常见面食为馒头。 陈列品 1、碌碡压粮 2、碾子加工粮食 3、石磨加工粮食 4、石臼加工粮食 5、馒头蒸制现场 6、复原一个囤。 第二部分 手工工艺 1、导语。 2、实物:纺织工具、木匠工具、毛笔、牛筋腰带等生产工艺。阿胶生产制作。糙纸生产工艺。哈达生产工艺。临清砖生产工艺。 陈列品 1、织布 2、轧籽机 3、纺线车 4、拐子 5、织布机 6、用影碟机放映棉花的生产和织布的过程 7、蓝印花布 8、哈达 9

5、、麻与纸 10、牛筋腰带 11、临清贡砖 12、木匠工具 13、糙纸生产工艺 第三部分 商贸民俗 部分说明 聊城在明清之际已成为漕运重镇,沿河九大商埠之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聊城一带的经济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庙会和集市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第一单元庙会 单元说明 庙会又称“赶庙会”,“逛庙会”,“赶会”。原是为祭奠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庙会所在地和附近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渐有商贩加入,便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的“三合一”。聊城附近各县市都有庙会,一年中最多的达数十场,少的也不下五六场。四镇八乡的农民和大江南北的客商都云集而来,商贸、游艺、娱神等活动达到高潮。

6、陈列品 1、关帝庙庙会场景 2、城隍出行 3、庙会游艺 4、庙会商贸活动 5、庙会上的妇女、儿童 6、陈列钱柜、称等实物 7、陈列打铁工具及打铁的照片 8、陈列剃头用具和照片 9、陈列各种武术器械 第二单元集市 单元说明 古时日中为市,以日中为齐集之时,因此有人解释“集”是“人与物相聚合”。集有期,约定俗成,或单日。至期又叫“逢集”,一般大集全天,小集半天,到午即散。现如今,聊城城内又多了早市和夜市以丰富人们生活。集市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行”,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如粮食市,铁器币,缸瓦市等。 陈列品 1、米市街旧址 2、集市中的杂货市 3、粮食市 4、骡马市 第三单元 商品

7、经营 1、配会馆照片、部分商家字号。 2、场景东关大街的一景;包括书店、茶馆、药店。实物:大茶壶、古代印刷的书籍。 恢复运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恢复临清竹竿巷一部分场景。 3、连环画或者雕塑:贩夫走卒声声卖可以考虑配音响,发出叫卖声。 第四部分 鲁西风情 部分说明 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因此,衣食住行是作为社会风俗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存在的。同时,衣食住行又是体现各地差异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百里之外,衣饰装束不同,饮食风味不同,房屋建筑不同,车船形制不同。聊城境内的衣食住行民俗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第一单元服饰 单元说明 服饰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既受政治条件

8、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其复杂多样的特点。 陈列品 1、四世同堂塑像 男、女服饰齐全 第一组头饰 组说明 帽为鲁西一带男女老少皆备服饰之一。旧时、男子多剃发留辨,女人多留长发,未婚垂辨,婚后挽髻,因而帽子种类很多。 陈列品 1、“三块瓦”帽 2、箍帽 3、虎头帽 4、毡帽 5、将军帽 6、各种帽花和簪子 第二组衣服 组说明 清末民初,聊城一带妇女服饰主要是上穿衫袄,下着裙裤,颜色多以红色,并有绣花。男子多以袍、褂为主。 陈列品 1、斗篷 2、旗袍 3、坎肩 4、红裙 5、蓑衣 6、叉裤 第三组 鞋 组说明 旧时,聊城百姓多穿紧袜,深筒靴。冬季乡间多穿一种“夹眉靴子”和“毡窝

9、”。缠足妇女则穿“弓鞋”。儿童孩子则以“虎头鞋”或“五毒鞋”为主。 陈列品 1、毡窝 2、铲鞋 3、绣花鞋 4、虎头鞋 5、绣花鞋垫 第二单元饮食文化 单元说明 饮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说明,每个地区饮食习俗的形成,既与这一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及生活方式有关,又与各文化的互相影响和交流有关。由于聊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在岁月的流逝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风俗。 陈列品 1、聊城小吃街 2、临清烧麦 第一组日常饮食 组说明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聊城人的日常饮食,主食以小麦、杂粮为主。一

10、般是一日三餐。 陈列品 1、窝窝头 2、饺子 3、包子 4、面条 5、地锅蒸饼子 6、花糕 7、杞柳 6、造酒、轧油及粉皮的制作 第二组特产名吃 组说明 聊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特色名吃,应该是最能集中反映饮食风俗的。 陈列品 1、铁公鸡 2、东昌府沙镇瓜嗒 3、临清托板豆腐 4、临清汤 5、高唐罗汉饼 6、高唐老王寨驴肉 7、莘县琉璃丸子 8、茌平马蹄烧饼 9、阳谷蒸碗 10、冠县马家包 11、茌平枣 12、食篮、食盒 陈列品 1、蒸喜糕 2、搬家具 3、温锅 第三单元居住 单元说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表现于房屋建筑上特别明显,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聊

11、城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居住风俗。主要体现在住房、建房和迁居等方面。 陈列品 1、富有特色的古村落 第一组住房 组说明 聊城一带居民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方向大多是坐北面南。为封闭式院落。主屋多为三间,两头作卧室,中间为明间,多用于客厅,接待宾客或家人聚餐。 陈列品 1、院落模型 2、住房功能分配示意图 3、正房 4、偏房 5、大门 6、七集老街 7、临清民居 8、实景: 一组:居民厅堂中案桌:八仙3件。桌椅5件,楹联一对,字画2幅,青花瓶等陈设供器;配四世同堂照片。 二组:卧室 实景:洞房花烛 家具床,桌,椅,梳妆台,衣架,箱等15件 新郎,新娘蜡像2尊 礼,礼盒等嫁妆器具5件 日常生活用品烛,

12、炉,酒壶等10件 第二组建房 组说明建房,民间多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然后举行仪式,定方位,定日期开工。 陈列品 1、地基打夯照片富户多用砖、瓦砌房。 2、上梁照片介绍梁架结构。 3、建筑上部分雕刻物件陈列木工工具。 组说明 房子建好后,迁居均要“择吉日”,乔迁时,现放鞭炮镇宅,然后蒸喜糕,搬家具,同时邀请四邻,“喝邻酒”或曰“温锅”。 第四单元交通工具 单元说明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因交通不便,旧时人们出远门时大多要选吉日。就交通路线而言,一般是水上和路上两条。而元后的聊城,因得运河之便,聊城人出行多以水上交通为主,陆上交通次之。交通工具有船、车、轿、骑几种。 陈列品 1、清代船 2、轿

13、 3、轿车 4、牛车 5、独轮车 6、四轮木车 附:各种车辆的使用照片 第四单元婚庆礼俗 部分说明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因此在婚姻和丧葬等活动中,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和礼节。这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起来的,从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人生礼仪民俗代代相传,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单元婚嫁习俗 单元说明 结婚是一般家庭的一件大喜事,人们对它都极为重视,向来有“小登科”之称。古人认为婚嫁是人论之始,具有将合两姓之好,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继后世的意义,因而形成了一套繁杂的礼仪制度。聊城境内男子一般18, 女子一般16周岁即可完婚,时间大多在冬春两季,婚礼大都

14、经过议婚、订婚、铺房、迎娶、回门等若干阶段。 陈列品 1、相书中的合婚 2、议婚柬 3、铺房 4、迎娶 5、拜堂 6、闹洞房 第二单元寿诞礼俗 单元说明 寿诞、俗称“过生日”、“庆寿”、“做寿”。聊城过去做寿,一般年龄须过50岁。做寿要设寿堂,点寿烛,挂寿幛,张灯结彩。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孩子庆祝生日成为一种普遍习俗。 陈列品 1、寿堂 2、寿匾、贺匾、节孝匾 3、寿面 4、寿礼 第五单元 儿童游艺 第六单元民间信仰 文版民间信仰活动,起源于史前时期。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儒、释、道兴盛;同时,还有名目繁多的神灵。 照片:关帝、孔子、寺院、土地爷、龙王爷、药王庙等。 第五部分 文苑艺海

15、 部分说明 聊城民间艺术门类齐全,品种众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勤劳、善良的聊城人民。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复一年的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一单元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

16、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他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 1、鲁班的传说 照片:光岳楼和鲁班像 2、仁义胡同的传说 照片:仁义胡同、牌坊 3、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绘图 4、堠崮冢的传说 绘图、照片 5、武松的故事 绘图、照片 第二单元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其品种浩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

17、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泥塑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1、木版年画 2、剪纸 3、葫芦艺术 4、泥塑 5、面塑 6、茌平董庄中堂画 第三单元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民间歌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虽然因创作和传承方式所决定,民间音乐在技巧上发展比较慢,但经过了千百年来历代人民集体的积累、加工和筛选,使之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日臻完美,形成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别特征。它是人类文化成果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具有不朽的

18、艺术生命力。 1、唢呐吹奏; 2、临清驾鼓 3、临清田庄吹腔 4、鱼山呗佛教音乐 5、阳谷哨 6、临清琴曲 第四单元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民间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使用道具较多,而且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许多民间舞蹈还带有武术、杂技性的动作,讲求手、眼、身、步的紧密结合,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民间舞蹈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秧歌 2、竹马舞 3、临清五鬼闹判舞 4、冠县三合庄高跷 5、冠县柳林降狮舞 6、冠县田庄花船 7、高唐扛哥 8、高唐县“哆嗦旗”舞 9、高唐落子舞 10、高唐牵象舞 11

19、、莘县温庄火狮子 12、阳谷顶灯台 第五单元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传统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熔唱、做、念、舞于一炉,以歌舞表演故事是起基本特征。如今,各种传统戏剧都以精彩的新老剧目和风格独特的表演艺术,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1、东昌弦子戏 2、冠县蛤蟆嗡 第六单元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

20、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 1、山东快书 2、聊城八角鼓 3、临清时调 4、高唐木板大鼓 5、谷山调 第七单元杂技与民间竞技 我国传统的杂技、竞技项目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的采集狩猎活动,以及部落攻战技艺的演戏。杂技主要是指民间特种的表演性技艺。它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等“杂耍之技”。民间常见的传统杂技项目很多,杂技艺人往往以扣人心弦的惊险表演赢得观众。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记忆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征。杂技与竞技艺术以其绚丽多彩而又古朴大方的特点,在世界技艺之林中独树一帜。 1、杂技 2、查拳 3、东阿于氏金刚力功 第八单元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