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988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黔之驴对比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2、!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俟: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以为神 ( ) 技止此耳 ( ) 再就枕,将寐 ( ) 乃杀而取其革 ( ) 15、翻译下列句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6、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17、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4把当作 同“只”,仅仅 睡觉 代词,指狼 15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这两只小狼渐渐

3、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16如: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做事要持之以恒。 17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黔之驴蛙与牛斗对比阅读答案 甲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

4、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注:伙:同伴。须臾:很短的时间。历:经过。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益习其声: (2) 稍近益狎: (3) 欲逾于牛: (4)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2.下列句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欲逾于牛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B去:乃去 去远矣 C者:觉无异能者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D其:牛历其旁 断其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驴不胜怒,蹄之。 (2) 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 4.驴和青蛙的结局都是可悲的,更加可悲的是它们至死都不知死的原因,你能从驴或

5、青蛙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1.习:熟悉。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逾:超过、胜过。 谓:叫作、称为。 2.D 3.驴子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蛙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中。 4.驴: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表,那些外强中干,无才无识的无耻之徒,最终会走向灭亡。青蛙:凡事要量力而行,要正确估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试题分析: 1.“习”在此的意思为“熟悉”,不能理解为“练习”等意思;“狎”为“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逾”在此意思为“超过”;“谓”在此意思为“称为”,不能理解为“名词”。 2.A、对于 在。B、离开 距离。C、表猜测的语气 -的人。D、他的 他的。经分析,D项是正确的。 3.“胜”是“能承受”的意思,“蹄”是“用蹄子蹄”;“历”是“经过”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翻译这两句的意思的时候,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4.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可以从“驴”或“青蛙”这个角度直接分析启示,也可以从“老虎”或“牛”这个角度间接分析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理解课外文言文,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大意,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