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9121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学 科 教 师 课题名称 数学 王利娟 年 级 单 位 七年级 教学形式 西安市第六十七中学 多媒体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已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初步感受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及掌握,但对于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及巩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的延伸,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中的追及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

2、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的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追及”问题。 3、 进一步巩固“审、设、列、解、验、答”六个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4、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际问题,借助形象的“线段图”分析各种量之间的关系,实现

3、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1、 在解决生活中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2、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第二环节:探究新课;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当堂检测。 .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活动内容: 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绎一位同学早晨忘带作业,他刚出门不久,父母就发现他忘带作业,于是赶快加速赶往学校给他送作业,最终在去学校的路上

4、追上了他 目的: 通过小品的形式揭示生活中蕴含着我们数学的一个常见问题追及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及例题 实际活动效果: 采用生动活泼的小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能否追上小明”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轻松地引入本节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便于引起每位同学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新课 1. 追及问题: 活动内容: 教材实例分析: 例:小明早晨要在7:20以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历史作业,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爸爸追

5、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目的: 分析出发时间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既能娴熟使用“线段图”又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 找出等量关系:小明所用时间5爸爸所用时间; 小明走过的路程爸爸走过的路程. 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解: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据题意得 80580x=180x. 解,得x=4. 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1804=720,1000-720=280. 答:追上小

6、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作出小结: 同向而行 甲先走,乙后走;V甲V乙 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 活动内容: 变换条件,研究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 例: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 目的: 分析起点不同的追及问题,能画出线段图,进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主动地使用“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进一步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 通过个别学生分析已知条件, 引导大家正

7、确画出线段图: 找出等量关系: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 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 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解:设快车x小时追上慢车, 据题意得 85x=450+65x. 解,得x=22.5. 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 作出小结: 同向而行 甲、乙同时走;V甲V乙 等量关系:甲的时间=乙的时间;乙的路程=甲的路程起点距离. 2. 相遇问题: 活动内容: 知识拓展,与学生共同探讨相遇问题,借助“线段图”归纳出其中的关系. 例3:甲、乙两人相距280,相向而行,甲从A地每秒走8米,乙从B地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与乙相遇? 目的: 分析相遇问题,能正确地画出线段图,正确得出其中的等

8、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最终能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实际活动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 正确画出线段图: 找出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 甲路程乙路程甲乙相距路程. 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解:设t秒后甲、乙相遇, 据题意得8t+6t =280. 解,得t=20. 答:甲出发20秒与乙相遇 作出小结: 相向而行 等量关系:甲所用时间=乙所用时间;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3. 相遇和追及的综合问题: 活动内容: 将前两类题综合起来,形成一道综合题目. 例4:七年级一班列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去甲地.王明从队尾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赶到队伍的排头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返回排尾,一共用了7.5分

9、钟,求队伍的长. 目的: 会将复杂的行程问题剖析出其中的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从而使综合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实际活动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 思路:把综合问题分解成2个简单问题,使难度降低. 例如:一列队伍,一个人从队尾追到排头,接着返回队尾的题目. 分解:追上排头追及问题; 返回队尾相遇问题. 找出等量关系:追及问题:队尾追排头;相遇问题:排头回队尾. 板书规范写出解题过程: 解:7.5分钟0.125小时. 设王明追上排头用了x小时,则返回用了小时, 据题意得10 x6 x =106. 解,得x=0.1. 此时,100.160.1 =0.4=400. 答:队伍长为400米 环节三、运用巩固 活

10、动内容: 练习1:小兵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7米,小兵先跑4秒,小明几秒钟追上小兵? 分析:先画线段图: 写解题过程:解:设小明t秒钟 据题意得 6(4t) =7t. 解,得t=24. 追上小兵, 答:小明24秒钟追上小兵 练习2: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已知甲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的3倍少6千米,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 解: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 据题意得 5(3x6)+5x =150. 解,得x=9. 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9千米/时 目的: 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让学生活学活用,

11、真正让学生学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方法,得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建立方程求解问题,同时还需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实际活动效果: 由于题目较简单,所以学生分析解答时很有信心,且正确率也比较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的优越性. 环节四、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会借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 2.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 同向追及问题: 同时不同地甲路程路程差乙路程; 甲时间乙时间. 同地不同时甲时间时间差乙时间; 甲路程乙路程. 相向的相遇问题: 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 甲时间乙时间. 目的: 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要学会借线段图来

12、分析行程问题,并能掌握各种行程问题中的规律及等量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实际活动效果: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借线段图来分析行程问题的好处,发现行程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并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追赶小明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例1、A、B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

13、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问甲、乙二人经过几小时相遇? 例2、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追上小明时,距学校还有多远? 作业或预习 作业 习题5.9 13 自我评价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起点,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行程问题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 整堂课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解决,不少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必要性,为八年级、九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导师评议: 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