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0729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同角度的拍摄及特点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摘 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拍摄角度的划分: 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比如采

2、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

3、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功用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 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的造型效果及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

4、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 ,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 种情绪上的压迫感。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孤独地漂在游泳池的镜头

5、。 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镜头 ,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 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俯角度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 仰角度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如果前景是主体,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

6、目的; (2)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3)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比如,电视连续剧长征,红军抢渡泸定桥后,领袖们在泸定桥上指点江山的镜头。 但是,俯摄、仰摄的贬褒含义和感情色彩不是绝对的,在运用时不能做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文革时期在电影界流传的“敌俯我仰”的固定模式是完全错误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内窝表现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利用大俯角度来表现的,在赞颂英雄之死的同时,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悼念。 (4)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

7、物面部缺陷。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图1-5 ) (5)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图1-6 ) (6)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奇形效果。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上跳水台就是用大仰角度相摄的异常的影像形态。深刻地展示了当时马小军内心情绪。(图1-7 ) 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其影像往

8、往是变形的,故称大俯、大仰角度为两个特殊角度。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叙事角度也称为心理角度: 角度作为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先讲主观角度。 1.主观角度 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这时拍摄角度称为主观角度。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主观角度是体现作者丰富想像的创造性角度。主观角度也可代表动

9、物或其它任何物体的“视线”。影视作品有许多主观镜头。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主人公马小军用自己配的钥匙打开了米兰家的房门,闯进米兰的家中,正当他着迷地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回家了,马小军急忙躲入床下,从这里他看到米兰换衣 服的情景,是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拍摄角度。角度独特,充分表现了马小军此时此刻的心理,而且把观众带到了发现场,印象十分深刻如。人的视线不能看到自己的面部,所以马小军不能出现在画面里,如果以马小军做为前景就成了客观镜头了。 2.客观角度 客观角度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是代表客观纪实的角度。客观角度依据生活中观察习惯而进行客观表现。它的原则是在哪里拍摄能简练地、明确表达对象就在哪里拍

10、。客观角度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3.主客观角度 在一个镜头里,角度的主客观性质有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拍摄一个人在看画展,通过他的后背拍摄,这显然是客观角度,如果镜头随着观者的视线摇向另一幅画,人物出画,这时客观角度就变成了主观角度。相反由一幅画拉出来,一人进画面,这时主观角度又变成了客观角度。再如,电视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客观角度拍摄的主客观镜头。全景,晃动前移,乡村路上,两旁树木不断后移,两人中近景(主观变客观)陈焕和林平兴奋地坐在拖拉机上,两人视线从路上收回、互相看了一眼。这个镜头是由陈、林二人的主观视线和陈、林二人对视的客观角度构成的,可以看出是摄像师肩扛摄像机和演

11、员一起坐在拖拉机上,在行进中拍摄的,摄像好像一位同车的赶路者,增加了镜头纪实性,真实、自然的男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由乡村回城的激动心情。是主观角度变成客观角度拍摄的成功实践 。 又如,在同剧21集中,林平平被解雇以后,准备回美国,临走前她十分留恋她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她环视曾经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这时用了一个360度的摇镜头,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深刻地表现了她此时此刻的惋惜心情。(图1-9) 在一个镜头里,不仅可以有主观到客观角度的变化,还可以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角度的变化。如一年又一年中,陈福生当了一辈子放映员,退休以后,电影院重新装饰开业 ,陈福生重新回到他多年工作的影院,在下班时,他环

12、视电影院豪华明亮的大厅,情有所感地走着,这时镜头由带有陈福生全景的客观角度摇摄,陈福生出画,镜头角度成了陈福生的主观视角,摇摄一周之后,又将陈福生摇入画面再次成了客观角度。在这个主客观角度连续变化的运动镜头里,陈福生老师傅此时此刻的心情得以充分展现。 第五节 拍摄角度 一、角度的意义 拍摄角度又称摄像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指摄像机和对象之间形成的方向关系、高度关系和远近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称做几何角度。除此之外,角度还有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之分,这是从心理上区分的。也叫做心理角度。 拍摄角度,按方向关系可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前侧角度、后侧角度和背面角度等几种。 平面角

13、度示意图 垂直角度示意图 按高度关系分为平角度、稍俯、稍仰、大俯、大仰等几种,其中平角度和稍俯稍仰是常用角度。大俯大仰则属于两个特殊角度。 选择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必须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角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对画面主体的表现。角度决定画面构图,角度变构图变,角度新构图 新。角度直接影响人物造型效果,角度的变化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感情色彩。同一对象用不同角度拍摄可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表现力。角度不仅是有力的造型元素,它还是摄像造型的表情元素。拍摄角度用的恰当可以产生褒贬含义。研究拍摄角度的造型功能及艺术表现力用是摄像造型的 重要课题。在电视剧拍摄现场,导演、摄像师、美

14、术师等主创人员总是反复观察、琢磨、认真选择能正确表达戏剧内容、场面调度的合适角度。对于拍摄角度的重要性,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这样写道:“方位和角度足以改变影片中画面的性质:振奋人心或富于魅力,或冷漠无情或充满幻想与浪漫主义色彩。角度和方 位的处理对导演、摄影师的意义,犹如风格对于小说家,因为这正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直接地反映他的个性的地方。” 二、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平面角度: 1、正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称肖像,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

15、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 3、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

16、镜头,就有这种效果。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平角度具有 以下造型特点: 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 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

17、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视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比如列队行前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 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

18、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 ,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镜头 ,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俯角度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 仰角度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

19、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如果前景是主体,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2)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3)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 但是俯摄、仰摄的贬褒含义的感情色彩不是绝对的,在运用时不能做另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文革时期在电影界流传的“敌俯我仰”的固定模式是完全错误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内窝表现英雄人物的牺牲,就是利用

20、大俯角度来表现的,在赞颂英雄之死的同时,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悼念。 (4)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如图1-5) (5)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 (6)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现象,近而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变形效果。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上跳水台就是用大仰角度相摄的异常

21、的影像形态。深刻地展示了当时马小军内心情绪 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其影像往往是变形的,故称大俯、大仰角度为两个特殊角度。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叙事角度也称为心理角度: 角度作为叙事元素时,存在三种形态: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先讲主观角度。 1.主观角度 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就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这时拍 摄角度称为主观角度。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

22、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主观角度是体现作者丰富想像的创造性角度。主观角度也可代表动物或其它任何物体的“视线”。影视作品有许多主观镜头。 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男主人公马小军用自己配的钥匙打开了米兰家的房门,闯进米兰的家中,正当他着迷地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回家了,马小军急忙躲 入床下,从这里他看到米兰换衣服的情景,是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拍摄角度。角度独特,充分表现了马小军此时此刻的心理,而且把观众带到了发现场,印象十分深刻。如人的视线不能看到自己的面部,所以马小军不能发现在画面里,如果以马小军做为前景就成了客观镜头了。 2.客观角度 客观角度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是代表客观纪实的角度。

23、客观角度依据生活中观察习惯而进行客观表现。它的原则是在哪里拍摄能简练地、明确表达对象就在哪里拍。客观角度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3.主客观角度 在一个镜头里,角度的主客观性质有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拍摄一个人在看画展,通过他的后背拍摄,这显然是客观角度,如果镜头随着观者的视线摇向另一幅画,人物出画,这时客观角度就变成了主观角度。相反由一幅画拉出来,一人进画面,这时主观角度又变成了客观角度。 再如,电视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客观角度拍摄的主客观镜头。全景,晃动前移,乡村路上,两旁树木不断后移,两人中近景(主观变客观) 陈焕和林平兴奋地坐在拖拉机上,两人视线从路上收回、互相看了一眼

24、。这个镜头是由陈、林二人的主观视线和陈、林二人对视的客观角度构成的,可以看出是摄像师肩扛摄像机和演员一起坐在拖拉机上,在行进中拍摄的,摄像好像一位同车的赶路者,增加了镜头纪实性,真实、自然的男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由乡村回城的激动 心情。是主观角度变成客观角度拍摄的成功实践。 在一个镜头里,不仅可以有主观到客观角度的变化,还可以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角度的变化。 如一年又一年中,陈福生当了一辈子放映员,退休以后,电影院重新装饰开业 ,陈福生重新回到他多年工作的影院,在下班时,他环视电影院豪华明亮的大厅,情有所感地走着,这时镜头由带有陈福生全景的客观角度摇摄,陈福生出画,镜头角度成了陈福生的主观视角,

25、摇摄一周之后,又将陈福生摇入画面再次成了客观角度。 在这个主客观角度连续变化的运动镜头里,陈福生老师傅此时此刻的心情得以充分展现。 第六节 时间处理 一、时间概念 一提到时间,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年、月、日、时、分、秒等。其实这些并非时间,而是对时间的量度单位或者称为时间词。现实中的时间有三解:(一)物质存在 的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系统;(二)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过程;(三)时间里的某一点即时段(现代汉语词典104页)“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之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极大的荒唐”(恩格斯语)。“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任何的东西,而运动着的物

26、质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就不能运动”。(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71页) 现实时间具有有序性、持续性和不可逆转性。有序性指事物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连续性指事物发展的不间断性;不可逆性指时间不能倒退。“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是对时间这一特性的描述。人们在生活中只能服从时间,利用时间,却不能丝毫改变时间。有人善于把握时间不失时机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则是善于利用时间的结果。 二、时间感觉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感觉是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又可称心理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但每个人对时间感受却是因人而异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形容时间过得太慢;“光阴似箭,时光如棱”形容时间过得太快。这

27、些都是对时间的心理感觉。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对时间上感觉也不尽相同,当你正在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当你心情烦燥时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三、影视时间 影视时间不同于现实时间,它由放映时间、戏剧时间(叙述故事和事件的时间)和心理时间构成。 放映时间就是一部作品所有镜头画面时间长度的总和,它和现实时间是同步和相等的。一集电视剧五十分钟需要连续看50分钟才能看完,这就是它的放映时间。 戏剧时间指叙述故事、事件发生发展所需要的具体时间。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通过画面和声音对故事情节或事件进行交待。导演对戏剧时间处 理自由度很大,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

28、,也可打破正常时间顺序去表现过去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表现非现实的时间,比如对梦境、幻想的表现。影视时间是可变的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导演可以大幅度地省略、压缩也可以延伸。一集五十分钟的电视剧,可以表现(叙述)一年时间(如一年 又一年),也可以叙述几天或几小时,(如廊桥遗梦叙述四天时间)。也可以叙述几个世纪,如电影党同伐异。一般来讲,叙述时间总是短于现实时间,是对现实时间的压缩、省略。这在电视剧里是导演的艺术处理问题。在拍一条新闻、拍一集纪录片就和摄像有关系了。 时间形象的造型表现是摄像的基本功。画面的时间概念不能含混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 ,是中午还是傍晚,都应逼真地再现出来。 心理感受时间

29、同是一集五十分钟的电视剧,观看时对其时间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感到时间很拖沓,时间过得很慢,就那么点事没完没了;有的感到很快不到五十分钟就完了。在生 活中,一堂课五十分钟,有的同学感觉过得很快,有的感觉很慢,对同一时间具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心理时间。心理时间也有不确定性,导演可以把事件,人物瞬间思维活动加以突出、强调和渲染,把时间延长以增强艺 术感染力,但观众看了并不感到冗长。 四、镜头画面时间长度处理 在电视剧的制作中,每个镜头的长度是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确定的,摄像按导演的口令拍摄就行了,但在新闻片,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中,则是由摄像和编辑决定。 不管是由谁来定,对于摄像来讲了解一下确定镜头时间长度

30、的诸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讲确定镜头画面时间长度要考虑有下列因素: 1. 镜头内容 每个镜头要使观众看明白,内容复杂镜头时间长些,内容简单的时间则短些。当观众已经看明白了再拖下去,就会感到罗嗦,相反,如果观众还没有看清楚就忙于切换,观众就会感到急迫。 2. 景别 景别不同,镜头包含的信息量也不同,观众看清的时间也不同。远景、全景画面范围较大 ,表现内容较多,需要长些;近景特写时间长度要短一些。一般简单的远景镜头约在10-20秒之间,全景10-15秒,中景6-10秒,近景3-6秒,特写 1-3秒。当然也有特殊,复杂的长镜头常在30秒-几分钟之间,这些经验值不是绝对的。 3. 构图 简单的构图画

31、面时间可短些,复杂的构图时间要长些。例如拍一个水杯的特写镜头有1-2秒就够了。如果是大景深多层次的多构图画面时间就要长些。在构图处理上主体比较突出时间短些如果构图处理主体不够突出就要长些。 4. 台词和解说词 台词是演员的对白,解说词是附加在画面上的画外语言,用于补充或加强画面,或解释 、议论、或介绍、抒情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些画面没有解说就无法表现,需要借助于解说词来完成。因为解说词是用来解释画面的不足的,它和画面有一定对应关系。摄像在拍摄时要心里有数,哪些内容着重于画面形象表现,哪些画面由解说来补充。要事先估计到解说词长度和镜头画面的长度。好的解说词应该是不完整的, 要做到解说和画面有机配

32、合,不能视听脱节。但也有先有解说后配画面的,用画面来图解解说,这样很容易造成声画两张皮的不良后果。 5. 节奏 镜头的长短有如写文章用词和句的长短。长句子写文章节奏平缓。短名子有力能形成较强的节奏感。镜头长短亦如此,长镜头(不要和长焦距镜头混淆)容易拖沓,而短镜头结构较快。所以戏剧高湖段落多用短镜头结构,节奏平缓之处多用长镜头表现。 6. 情绪长度 叙事和表情是电视画面的主要功能。电视画面不能总是停留在叙事层面上,总要有一些抒情的或表达人物情绪的表情段落,这些镜头画面我们叫它情绪画面,有时需 要适当延长情绪镜头的长度。因为要想把观众带入特定的情绪之中,从而受到感情情绪感染是和时间长短有关系的。

33、例如中央电视台报道: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炸死我使馆人员朱影夫妇,朱影的父亲抱着她女儿的血衣悲痛欲绝,镜头情绪达到高潮,需要延长时间长度,如果很短几秒钟过去了就会失掉感染力。成年人的情绪 变化,产生共鸣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 镜头长度一般在编辑时完成,但巧妇难做无米炊,摄像在拍摄时没有足够长度,动作镜头又不能停帧,编辑也无能为力,只能留下遗憾。 第二章 笫一节 摄影镜头的分类 焦距是摄影镜头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不同焦距值的摄影镜头其性能也不同。焦距也叫焦点距离,是指从光学透镜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 摄影镜头根据焦距值可否调节分为定焦距摄影镜头和变焦距摄影镜头两大类。焦距值固定不变的摄影镜头为定焦距摄

34、影镜头,而焦距值在一定范围内可连续改变的摄影镜头称为变焦距摄影镜头。 变焦距摄影镜头优缺点: 定焦距摄影镜头根据焦距值的大小,分为标准摄影镜头、长焦距摄影镜头和短焦距摄影镜头。摄影界习惯把焦距值等于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摄影镜头称作标 准镜头。标准镜头的视角相当于人眼观察景物时最清晰的视角大小,用它拍摄的画面影像接近于人眼对空间的正常感受。不同画幅尺寸的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值不同。比如,135照相机标准镜头的 焦距值为f=50mm,而16mm电影摄影机把f=25mm作为标准镜头,35mm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值是40mm,2/3 inch 摄像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值为f=17.5mm

35、。焦距值大于画幅对角线 尺寸的摄影镜头为长焦距摄影镜头,焦距值小于画幅对角线尺寸的摄影镜头为短焦距摄影镜头。 笫二节 不同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 摄影镜头的焦距值不同,其性能及造型特点也不同。不同焦距值的摄影镜头,其所拍画面的视角、影像放大率、画面景深及空间透视感等都不同。由于标准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接近,在此不再详述。本节只介绍长焦距摄影镜头和短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 一、焦距与视角及影像放大率 短焦距摄影镜头视角广,影像小,长焦距摄影镜头视角窄,影像大。目光所及的景物范围为视野或视野范围。 已知:水平视角W 的计算公式为: W =2tg-1b/2f 影像放大率m的计算公式

36、: m= f/l-f 由公式可知,摄影镜头的焦距与视角、视野成反比,与影像放大率成正比,即焦距越长视角越窄,视野范围越小,该摄影镜头所拍下的景物空间范围越小,越狭窄, 景物所成影像越大。反之,焦距越短,视角越宽,视野范围越大,所拍景物空间范围越大,越广阔,景物所成影像放大率小。即在同一拍摄点,针对同一景物进行拍摄,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所拍摄的景物范围小,而影像放大率大,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所获景物范围大,而影像放大率小,故 此,短焦距摄影镜头又称广角摄影镜头 。摄影师在拍摄点不变的前提下,为了获得预期的拍摄范围和影像放大率,可通过选用适当焦距的摄影镜头来实现。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二、焦距

37、与拍摄距离 摄影师在拍摄时,针对同一被摄主体,如想获得相同的影像放大率,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所需要的拍摄距离不同。已知:物距 l=f+ 式中:f为镜头焦距,h为物高,h为像高)。当被摄景物的影像放大相同时,摄影镜头的焦距与物距成正比。即焦距越短,拍摄时所需拍摄距离越近,相反,当使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如 获得相同的影像放大率,需要的拍摄距离就越远,故此,长焦距摄影镜头又称作远摄镜头.如果135照相机拍摄身高为1.60米的人物的横幅照片,并使其全身刚好充满所摄画面的高度,用50mm的镜头拍摄时,物距为3.4米;而用焦距值为100mm的镜头拍摄时,所需拍摄距离为6.8 米,用200mm镜头拍摄时

38、,物距为13.6米,多于此距离时,人物将不能充满所摄画面的高度,比此距离近时,又会将人物身体的一部分出了画外。 请点击这里查看相关视频 如图: 三、焦距与透视 人眼所见到的景物都是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彼此又有一定间隔距离的物体所构成。而每个物体又是具有各自的立体形态和轮廓形状。我们摄影画面是在二维的平面 中表达三维的空间,不仅要表达好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同时还要表达好物体本身的立体形态。如何让人的眼睛通过观察摄影画面来正确判断原来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立体形态,是摆在我们摄影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近而我们可以突破人眼的视觉感受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当我们站在笔直的马路上极目向远处眺望时,我们会感

39、到马路上的汽车离我们越近,体积越大,越远,体积便越小。而马路的宽度也随着马路的远离而愈来愈窄,随 着马路向远处延伸,马路两侧彼此逐渐靠拢、集中、最后汇聚于地平线上的一点消失。另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马路上的路灯在距离我们越近的地方,显得灯数越少、越稀疏、越远的地方越密集,并且路灯杆离我们越远,显得越矮小,最终向视平线方向收敛、靠拢、会聚,成为一点直至消失。总之,在生活中,我们从某一位 置观察相同大小的物体,由于它们距离我们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出的大小不同,这种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的视觉现象称为线条透视现象。当我们人眼观看在摄影画面上结成的影像时,我们是通过各物体之影像间透视关系和

40、遮挡关系,在头脑中想象从而判断被摄景物所处的真实空间和物体的真实大小,在二 维平面上产生了三维空间感和物体的立体感。当所摄画面中相同物体的影像放大率相差悬殊时,影像的透视关系越强烈,我们就认为二者的间隔距离越大、彼此越遥远,画面的空间纵深感越强,反之则会认为二者的距离近,空间纵深感就越弱。 1、物距与线条透视 由影像放大率 m= 可知,被摄景物中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物体,因其物距不同,影像放大率不同,物距越近,影像放大率越大,物距越远,其影像放大率越小。显然,在同一胶片上拍摄景物,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物体因各自的影像放大率不同,形成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而且各物体的不同部位之间也具有了一定的

41、透视关系。如用仰角拍 摄高楼时,由于楼的高处和低处距镜头的距离不同,产生了相应的透视效果,使其具有了与人眼的正常视觉效果相接近的造型效果。所以,物距是决定影像透视关系的主要因素。 2、被摄主体影像放大率不变时,焦距与透视关系 已知:当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影像放大率不变时,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所需物距不同。摄影镜头的焦距越长,物距越应增大,后景物距与前景物距之比值将缩 小,近处景物的影像放大率明显缩小,而远处景物的影像放大率明显增大,这样前、后景物间的影像放大率的差别便缩小,均向被摄主体的放大率接近。相反,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物距需减小,后景物距与前景物距之比值明显增加,这样,前后景物间的影像放

42、大率的差 别增大。而所摄画面的透视效果强烈与否取决于前、后景物影像放大率的差别,所以,当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影像放大率不变时,短焦距摄影镜头所摄画面透视效果明显,空间纵深感强,而长焦距摄影镜头所摄画面则减弱透视,空间纵深感不强,好似把景物挤压在一起。 3、拍摄距离相同时,焦距与透视关系。 在同一拍摄点,针对同一景物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到的画面,由于物距不变,景物透视关系相同,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只是把短焦距摄影镜头所拍画面中的 局部放大而已。但由于短焦距摄影镜头视角广,能把被摄主体周围更宽阔的景物纳入画面,而更重要的是纳入更多的放大了的前景,这使观众能从画面中联想到更多层的景物,于是宽广的空间范围,丰富的景物层次使人们在主观上感觉该画面的空间非常广阔而深远,有强烈的空间视觉效果,并给人以画面透视效 果好似增强了的错觉。因此,要想得到强烈的透视效果,必须选择具有物距差的多层景物,物距越近透视效果越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