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404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情绪调节.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养生情绪调节 中医养生的系列方法情绪调节 温习内经有关条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煎厥。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散而不收。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2、,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 1.养生首先得养心 何谓养心?“恬淡虚无”,不争名利;知足常乐,“不惧于物”;心理平衡,“悔怒不起”;平等待人,“德全不危”。这些至理名言,集中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高境界和大智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必然有各种需求和欲望,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剌激而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德全”的人,能看透社会矛盾,合情合理办

3、事,出以公心识大体,受人爱戴是自然。少了私心贪念,自然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自然能“志意和”、情绪稳、气血顺、少生病。 当然,要做到“德全”,是要靠一辈子修德才行的。而修德则要从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要遵循平等、平衡、公平、为公的原则而做好每一件事。修德就是养心,养心先于养生,德全才会长寿。 2.情绪过激影响健康 人有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如果情绪过激,其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机体可以耐受的范围,就会导致体内“气血”紊乱,“五脏”功能受损。许许多多的疾病都是由于情绪过激所引起的。所以内经总结:“百病皆生于气也”。“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过激情绪扰乱人体阴阳,就象严寒酷暑一样严重。

4、并且,内经还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古代医家直观认识人体心理、生理现象,看到不同的情绪可引起不同的生理病理现象。怒发冲冠,怒目园睁,怒而发抖,怒易跌倒,怒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身躯平衡功能,所以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大喜发狂,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忘乎所以,喜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思维意识功能,所以说“喜则气缓”、“喜伤心”;思虑过久,气滞不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思虑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饮食消化功能,所以说“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忧而泣,声音嘶哑,胸闷气短,悲忧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呼吸功能,所以

5、说“悲则气消”、“忧伤肺”;突受惊吓,双腿发软,小便自遗,惊恐可以干扰和损伤人的排泄功能,所以说“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伤肾”。 当然,我们应该理解到:中医这种“五志对应伤五脏”的说法不是绝对的。不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类似的生理病理现象,相同情绪也有可能引起不同类的生理病理现象。过激情绪究竟会引起哪一类功能损害,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往往与其机体的薄弱环节或宿疾有关。若某人原有心脏宿疾,则各种情绪之过激,都可能引发和加重其心脏之疾。一般说来,各种不良情绪都容易伤“心”、伤“肝”、伤“脾”,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血液循环、身体平衡以及饮食消化功能。 3.情绪可以主动调控 不良情绪会使体内气血紊乱,扰乱

6、“五脏”功能活动。于是,重视养生,就要适度控制心理情绪,尽可能使情绪相对平稳。 情绪可以主动调节。缓解不良情绪要靠消除恶性剌激,接受良性劝导,改换环境,改变氛围,转移视线,冷静思考,考虑反面教训,考虑长远利益。 内经指出“五志”各有所胜。即:“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这是说:愤怒能中止思虑,欢喜能化解忧悲,思考能消除恐惧,悲伤能平息愤怒,惊恐能制止暴喜。正是在这样一些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就有“以情制情”之说。 当人陷于思虑时,就激他发怒;当人陷于悲痛时,就劝他想想开心的事;当人受到惊吓时,就让他冷静思考受吓当时的情形;当人发怒冲动时,就要他考虑冲动可能导致悲惨的后果;当人盲目乐观、过度高兴时,就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吓。如此之类,皆属于“以情制情”,它确实有可能使人从难以自拔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终究是属于“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说,人要在生活斗争中经受磨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只有见多识广、理想远大、心胸宽阔、意志坚强的人,才会有很强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情绪安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