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404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 适用中医学专业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 1.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2.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3.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与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 2.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病因学的特点。 4.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

2、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6.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重点: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 病历书写要求,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难点: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下篇 各论 感冒 1、感冒是外感疾病,病邪轻浅,预后一般良好。 2、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3、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1、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 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病因以风邪为主,风寒、风热多见,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本病辨

3、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4、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 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轻证葱豉汤加味, 重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患者鼻塞声重,喷嚏流涕,恶寒发热,头重身倦无汗,胸闷泛恶,纳差, 口淡无味,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浮,此证最佳治疗方剂羌活胜湿汤 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 暑湿感冒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体虚感冒当扶正达邪,气虚(参苏饮)、阴虚(加减葳蕤汤)等不同表现, 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重点: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咳嗽 1、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4、。 2、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3、常见七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1、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 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它脏器有关,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

5、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 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治疗燥痰:百部、杏仁、紫苑、冬花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豁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瓜蒌、贝母、天竺黄、浮海石 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法,用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证,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1、重点:咳嗽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咳嗽的区别,各证的证治方药。 2、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哮病 1、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 2、哮

6、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首先提出“哮喘”病名的医家是朱丹溪 1、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口唇指甲紫绀 2、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 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肺管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热证、风痰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发时

7、应祛邪利气。 寒哮证: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加减。 呼吸急促,胸膈满闷 冷哮日久,喘则汗出,面色苍白,疲惫无神,气短难续,舌淡胖, 苔白腻,脉沉弱。治疗方剂宜选用苏子降气汤 阴盛阳虚,本虚表实 热哮证:用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法,定喘汤加减。 胸高胁胀,咳呛阵作,脉滑数 浊哮证: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风哮证:舒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加减。 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用玉屏风散。 脾虚,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虚,宜补肾摄纳,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参阅“喘证”篇 重点:哮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8、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喘证 1、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2、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3、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1、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鼻翼煽动 2、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虚喘属精气亏虚,肺肾出纳失常, 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气,虚证培补摄纳。 实喘:风寒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加味。 痰热蕴肺证,清泄痰热,桑白皮

9、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肝气乘肺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呼吸短促,胸闷胸痛,气粗气憋 水凌心肺证,温阳利水,泻雍平喘,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泄肺汤。 虚喘: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症见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腰酸肢冷,汗出,心悸,小便频数, 舌苔腻,脉沉细弱,治宜选用苏子降气汤 4、喘证大发作导致喘脱的应急处理。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重点:喘证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虚、实喘的证治方药。 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 肺痈 1、本病特征,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2、治疗本

10、病的主法、主方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3、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1、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病证。 2、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嗜酒不节、过食辛热厚味。 病理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而化脓。 3、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 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 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散邪法,银翘散加鱼腥草。 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千金苇茎汤、 如金解毒散加减。、 若痰味异臭者,还宜合用犀黄丸 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 咯吐大量脓血痰,气喘,胸中烦满而痛,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

11、滑数 恢复期:用清养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肺痈经治,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但神疲纳呆, 舌红脉细数无力,治疗最佳选方清燥救肺汤 重点:肺痈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 肺痨 1、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及其脏腑病机。 2、本病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3、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1、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 消瘦,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 并可导致阴虚

12、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治疗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原则。 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 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反复咯血,血色鲜红 气阴耗伤证,用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法,保真汤或加减。 阴阳两虚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重点:肺痨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心悸 1、心悸与惊悸、怔忡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2、本病病理总属虚多实少,但有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的错杂情况, 虚实之间互为转化与夹杂的关系。 3、本病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型的辨证施治。 4、

13、重症、危候的症状表现及一般处理。 “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见于素问 提出心悸的病机当“责之虚与痰”的医家是朱丹溪丹溪心法 1、心悸的概念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与惊悸、怔仲的区别和联系。 2、本病病因多由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引起。 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肺有关。病机特点为心主不安,心神失宁,心神失养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之间可互为转化兼夹。 3、心悸辨证以虚实为纲,属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 属实者有痰、饮、火、瘀之分。 4、心悸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各证的症状特点 5、心悸治疗原则,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宜祛痰、化饮

14、、清火、行瘀,虚实错杂者分别主次兼顾调治。 心虚胆怯证,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法,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脾两虚证,用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法,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亏证,用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法,用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用温补心阳法,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宜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血瘀气滞证,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用桃仁红花煎。 痰浊阻滞证,用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法,用导痰汤加减。 痰火扰心:黄连温胆汤加味 邪毒犯心证,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用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6、心悸证见水肿、喘脱等重症、危候的临床表现,病

15、理变化和一般处理。 重点: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 胸痹 1、心痛的概念和主症。 2、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 3、本病的辨治要点和阴寒、痰浊、血瘀三证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 4、心痛出现真心痛的危候。 “胸痹”最早见于内经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始出于灵枢厥病 “心痛”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始出于金匮要略 1、心痛是以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本病多在素体阳虚,胸阳不振的基础上,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

16、内伤,劳累,肝肾亏虚等诱发。 总的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病理因素为阴寒、痰浊、血瘀相互为患。 3、心痛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 标实有阴寒、痰浊、血瘀、气滞等不同,本虚则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 4、阴寒、痰浊、血瘀、阳气虚弱、气阴两虚、阴虚各证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阳气虚衰欲脱之真心痛的临床表现。 5、心痛的治疗原则应先从标治,后顾其本,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治标: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阴寒凝滞证,用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法, 用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当归四逆汤。

17、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加减。 心肾阴虚证,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加减。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心肾阳虚证,用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6、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心痛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重点:心痛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 不寐 1、本病一般多属虚证,但也有实证及虚中夹实的病变, 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虚,阴阳失交。 2、本病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两个常见证型的治疗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调摄。 3、多寐的主要病理变化,痰湿困脾、脾气不足两个证型的治法方药

18、。 4、健忘的治疗大法。 内经中称失眠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1、失眠的概念,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证同时出现。 2、失眠由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劳逸失调、素体不强或病后体虚,以及饮食不节引起。 失眠的病因:思虑太过,损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胆扰动; 心胆气虚,胃中不和 病属心肾两脏为主,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主要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则为邪扰心神, 虚实之间互有夹杂与转化,出现由实转虚,由虚致实等情况。 失眠总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3、失眠的辨证,以审其邪正虚实为要点, 心脾两虚、阴虚

19、火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的证候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失眠的兼证:头晕、头痛、心悸、 健忘 4、本病治疗当以补虚泻火,调整阴阳为原则,虚实夹杂,应兼顾调治。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 血虚 阴虚火旺证,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加减。 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肝郁化火证,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多寐常由脾虚湿胜所引起,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虚,痰湿困脾。 治宜燥湿健脾,二陈平胃汤加减。 脾气不足,治

20、当益气健脾,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6、健忘与心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大法多以养心,补脾,益肾为主。 重点:不寐的证候特点,诊断依据,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 证候表现、治法及方药。 痫病 1、痫病的特征。 2、痫病的发病原因有先后天之分,主要病理环节以痰为主,以及久发致虚的病理演变。 3、痫病的治疗原则,以及风痰闭阻、心肾亏虚两证的治法方药。 1、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及临床特征。 2、病因与情志、先天及脑外伤等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兼有气、火、风等表现。 痰聚气逆,风痰闭阻是导致痫病主要病理环节,导致痫病直接

21、发作的是痰浊蒙闭 久发心肾亏虚,病变脏器在于心、肝、涉及脾、肾。 痫病的病因病理:七情失调、先天因素、六淫所干、饮食失调 3、痫病的辨证,主要在于分辨邪正的盛衰,痰浊的深浅,兼火与风。 初病多实,久则标实本虚。 4、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三个常见证的证候特点,及虚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5、痫病治疗,当据其邪正盛衰,标本缓急而有别, 实者治标,虚者治本,必要时标本同治。 发作期 阳痫,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用黄连解毒丸合定痫丸加减。 清热镇惊汤加减 阴痫,温阳除痰,顺气定痫,用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 休止期 脾虚痰盛证,用健脾化痰法,六君子汤加减。 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22、 肝火痰热证,宜清肝泄火,化痰宁心,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肝肾阴虚证,宜滋养肝肾,用大补元煎加减。 风痰闭阻证:定痫丸加减 痰火型痫病的最佳治疗方剂:当归龙荟丸 重点:痫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痫病的病理环节和病理演变以及风痰痹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的 治法方药。 头痛 1、头痛外感与内伤的病因病理。 2、头痛辨证分外感内伤、虚实的要点,同时必须审证求因,注意辨病。 3、六类常见头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方药,以及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 “脑风”首见于:内经 伤寒论论述的头痛有: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证治准绳:“医书多分为头痛、头风

23、两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 1、头痛的计论范围,以及偏头痛、真头痛、头风、雷头风等病名的概念。 2、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主要是风邪,每兼寒、兼热,上犯清阳。 内伤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所致。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病变主要属于肝经,关系到脾肾。 3、头痛辨证,首先应根据头痛的久暂、性质和程度,分别外感、内伤和证候的虚实。 其次应根据头痛的部位,辨经络所属。 4、内伤的治疗大法。外感头痛治以疏风祛邪为主。 内伤头痛,虚证当滋阴养血、益肾填精, 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兼顾。

24、 此外,根据头痛的部位,酌配引经药 阳明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为葛根、白芷 5、头痛的不同证型的特点及分证治疗。 外感头痛: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法,川芎茶调散加减。 以巅顶部胀痛或刺痛为主,伴干呕,吐涎沫, 吐后头痛减轻。苔白,脉弦。最佳方是吴茱萸汤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法,芎芷石膏汤去藁苯加黄芩、薄荷、栀子。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虚头痛,宜益气升清,用顺气和中汤加减。 血虚头痛,养血和络法,加味四物汤加减。八珍汤 肾虚头痛,补肾填精法,大补元煎加减。 痰浊头痛,化痰降逆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瘀血头痛,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或

25、血府逐瘀汤。 重点:头痛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头痛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 眩晕 1、眩晕的概念,以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眩晕的病理有风、痰、火、瘀、虚之别,且可兼夹为患。 3、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 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主” 刘河间提出的学术观点是:风火致眩 张景岳提出“无虚不作眩” 1、眩晕的特征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 历代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眩晕病因均由内伤或跌扑损伤所致, 病理表现有风、火、痰、瘀、虚之别,且每可兼夹为患。眩晕的病位在清窍 3、肝阳上亢、痰

26、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及瘀血阻窍五种常见证型特点 及其相互关系。 4、眩晕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脏腑重点, 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眩晕的分证论治: 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益精填髓法,用左归丸加减。 肾精不足证: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肝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法,用归脾汤加减。 痰浊中阻证,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 重点:眩晕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中风 1、中风的概念、特

27、征。 2、中风的病因病理,肝肾阴虚、气衰血少是致病之本, 风、火、痰、气、瘀为患是发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 以及标本虚实,风火痰的关系。 3、中经络风痰入络; 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辨证要点,以及应急处理和治法方药。 4、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及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等的调报。 5、中风与脱证、厥证的区别。 中风一病源于:内经 中风病从病因学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后,多以 “内风”立论 1、中风的概念,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 历代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和发展。 2、中风的形成是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 气虚邪中等导致肝肾阴

28、虚阳亢,风火痰相互为患,血随气逆, 上冲于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卒中,重者入脏腑,经者中经络。 3、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及阳闭与阴闭的鉴别要点。 4、中风与脱证、厥证等的区别。 5、中风辨证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辨阳闭和阴闭,辨病期。 治疗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则开闭固脱兼顾。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标本同治,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或补气养血并用。 6、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并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讲解各证型的症状特点和治疗。 中经络:肝阳暴亢证,宜平肝熄风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风痰阻络证,化痰熄风通络法

29、,化痰通络汤加减。 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化痰法,星篓承气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宜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法,镇肝熄风汤加减。 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舌淡或舌红,脉细 中脏腑: 风火闭窍证,清热熄风、醒神开窍法, 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加减。 痰火闭窍证,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法, 羚角钩藤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痰湿蒙窍证,宜燥湿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 脱证,元气衰败,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法,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后遗症:气虚血瘀:半身不遂,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减。 风痰瘀阻:言语不利,用祛风化痰、宣窍通

30、络法,解语丹加减。 肝肾亏虚:地黄饮子加减。 7、有关预防中风的知识。 重点:中风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 口噼的鉴别诊断。 胃痛 1、胃痛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调和情志抑郁,病理为胃气郁滞,关系到肝脾。 2、胃痛虚实、寒热、气血的辨证纲领。 3、气滞、中虚、胃热三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4、并发吐血、便血的辨治。 5、“吐酸”、“嘈杂”的辨治大法。 1、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并和真心痛相区别。 2、本病的发生,可因饮食不调、情志郁怒、素体阳虚、和复感外邪等引起, 发病原理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31、。 病变脏器涉及到肝和脾,虚实之间的演变、转化与联系。 3、胃脘痛的辨证要点以虚、实、寒、热、气、血为纲,治疗大法当理气和胃。 4、胃痛各证的治疗。 胃气壅滞证:理气和胃止痛,香苏散加减。 肝气犯胃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理气还防伤阴” 胃中蕴热证:宜清胃泄热,和中止痛,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肝胃郁热证:清肝泻热,和胃止痛,化肝煎加减。丹栀逍遥散加减 瘀血阻滞证:理气和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活络效灵丹 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法,益胃汤、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减 饮食停滞证:保和丸。 湿热中阻

32、:清中汤 5、胃痛的饮食、精神等摄生调护。 6、吐酸、嘈杂的辨证施治。 重点:胃痛的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呕吐 1、呕吐的概念以及辨病知识。 2、呕吐的病因病理,胃与肝脾的关系。 3、以虚实为纲的辨治原则,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标本兼夹关系。 4、因食滞、毒物所伤欲吐不得时,可“因热利导”探吐祛邪。 5、药物气味的选择和服药方法。 1、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吐出。既可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程中。 呕吐又是祛除胃中病邪的表现,并和反胃作区别。 2、呕吐的病因,可由外邪、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引起,而以饮食为多。

33、 病位在胃,关系到肝、脾。 病理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性质有虚、实两类。 3、辨证首先应分别虚实,初病邪犯于胃致吐者属实,病久脾胃气阴亏虚者为虚。 治法当以和胃降逆为主。 实者祛邪,消食,化痰,解郁;虚者补正,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虚实夹杂者,适当兼顾。 4、实证:外邪犯胃,用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法,藿香正气散加减。 食滞内停,用消食和胃法,保和丸加减。 痰饮内停证,用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法,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 肝气犯胃,用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法,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 左金丸加减。 虚证:脾胃虚寒证,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减。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呕吐清水不止的最佳方剂是理中汤加茱

34、萸 胃阴不足证,用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呕吐反复或时作干呕 证见食后脘腹胀痛,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 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其最佳治疗方剂是丁香透膈散 重点:呕吐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大法各证的辨证施治。 难点:病机要点与肝脾关系的理解。 腹痛 1、内科腹痛的一般概念,并对常见外科急腹症及妇科疾患的腹痛作出鉴别诊断。 2、腹痛辨证,结合脏腑经络所属,区别寒热气血虚实。 3、腹痛为虚实为纲的治疗原则,掌握各个证型的论治。 1、腹痛的基本概念及其脏腑经络的关系,本证可涉及内、外、妇等各科疾病。 本篇讨论范围以内科疾病为主。 2、腹痛

35、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情志、虫积、以及阳气素虚等有关。 病理表现主要为气机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一般以实证为多。 3、腹痛的辨证,应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 实证重在祛邪疏导;虚寒宜温补阳气。 4、寒邪内阻证:用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湿热壅滞:泄热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 中脏虚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黄芪建中汤加减。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法,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散。 腹痛泄泻,胸腹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恼怒而发,脉弦,舌淡红。 其最佳治疗方剂是痛泻要方

36、腹痛肠鸣,气滞腹泻 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 重点:腹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腹痛病机“不通则痛”理论的理解。 呃逆 1、呃逆和干呕、嗳气的区别。 2、发病原理主要为胃气上逆。 3、呃逆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型的治法方药。 4、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 5、危重病中出现呃逆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1、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忍的症状,有轻重之异。 呃逆与干呕、嗳气的区别。 2、本病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后所致。发病原理主要由于胃气上逆。 但上焦肺气郁滞,下焦肝肾亏虚,冲气上逆亦可引起。 3、呃逆辨证须分虚实寒热。治疗大法以理气和胃,降逆

37、平呃为主。 实证祛其邪,虚则补其正。重病中出现呃逆多为下元衰败,用温补或滋养法。 4、胃寒气逆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 胃火上逆证: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法,旋覆代赭汤加减。五磨饮子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法,理中丸加丁香、白豆蔻等。 胃阴不足证:益胃养阴,和胃止呃法,益胃汤加减。 5、简易的止呃处理。 重点:呃逆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 泄泻 1、泄泻的基本概念,并和疾病、霍乱的区别。 飧泄是指泻下粪便、完谷不化 2、泄泻的病理关键是脾病湿盛。暴泻以湿盛为主,久泻以脾虚为主。

38、 3、泄泻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并熟悉各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4、急、慢性腹泻的简验方及其调摄要求。 泄泻在内经始称为泄 1、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的病证。历代不同命名和分类和含义。 2、泄泻病因有饮食、外邪、情志、体虚、禀赋等多方面,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每多夹寒、夹热、夹食;病变在脾,并可涉及到肾和肝。 病理表现为脾胃运化失调、大小肠受盛、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所致。 3、泄泻的辨证要点,应以久暴分虚实,暴泻属于邪实,当辨寒湿,湿热,伤食; 久泻多为正虚,应分脾虚,肾虚,肝郁的不同, 并可出现虚实寒热的转化与夹杂等情况。 4、泄泻的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主, 暴泻重用化湿,参以淡

39、渗,辨其寒热和食滞所伤施治; 久泻当予健脾,涉及肝肾者,抑肝或温肾。虚实寒热夹杂者予以相应的治疗。 5、泄泻各证型的证治。寒湿泄泻:芳香化湿、疏表散寒法,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泄泻: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 暑湿泄泻:用清暑化湿法,用黄连香薷饮加减。 食滞肠胃证,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 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 胃脘隐痛,得食痛缓,泛吐清水,胃部有冷感,喜食热饮,甚者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脘痞纳差,大便溏薄,舌苔腻者。方选理中汤 6、治疗泄泻的简验方和调护知识。 重点:泄泻的证候特点,

40、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泄泻各型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痢疾 1、痢疾的主要症状及辨病知识。 2、痢疾多有传染的特点。 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阻滞肠道,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所致。 3、痢疾的辨证施治要点及湿热痢、疫毒痢、虚寒痢、休息痢等常见证型的治疗。 4、湿热痢夹表证用逆流挽舟法的治疗措施和疫毒痢正虚邪陷的应急处理。 1、疾病的主症是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液脓血。历代主要命名的意义。 2、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及饮食不节。 病理是邪阻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 初起属实,久延邪恋正虚,可以伤及阳气或阴血。 3、疫毒痢邪入营血,内陷心包,可见内闭外脱的严重变化。 4、

41、疾病的辨治原则当以久暴分虚实。 暴痢以湿热为多,治当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有滞者兼以导滞; 疫毒深重,加强清热解毒。久痢多属虚中夹实,应标本同治,调补脾胃,兼以清肠。 同时还要辨寒热偏重和气血耗伤情况。 初痢的中医治则是通泻 5、疾病六类证治: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法,芍药汤加神曲、山楂、葛根、白头翁,减肉桂 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合香连丸。 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法,白头翁汤加减。 赤多白少,高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寒湿痢:温化寒湿法,胃苓汤去泽泻、猪苓。 阴虚痢:养阴清肠法,驻车丸加减。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休息痢:

42、发作期,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 饮食减少,倦怠怕冷,舌淡苔腻,脉细 缓解期,脾胃虚弱证,宜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阳虚衰证,宜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寒热错杂证,宜温中补虚,清热燥湿,用乌梅丸加减。 瘀血内阻证,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腹部隐痛,口淡不渴,食少神疲, 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方剂用理中汤加减 噤口痢的临床证状特点是下痢不能进食 实证:开噤散 虚证: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 6、中药简验方和针灸治疗痢疾的概况。 重点:痢疾的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

43、对痢疾病理变化的理解和各型的区别与治疗用药。 便秘 1、便秘的临床表现,病情轻重程度不一。 2、便秘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3、便秘以通下为治疗原则,但注意不可单纯泻下,应掌握各类便秘的证治。 1、便秘是指大便不通,解而不畅,排便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的一种病证。 2、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 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病理总属肠腑传导失常,且与脾、胃、肝、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通下为原则。 实秘肠胃积热: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气机郁滞:顺气导滞法,六磨汤加减。 胁腹痞满,纳

44、食减少,嗳气频作,舌苔薄腻,脉弦 冷秘:温里散寒法,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虚秘气虚秘:补气润肠法,黄芪汤加减。 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腰中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法,润肠丸加减。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 阳虚便秘:温阳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4、饮食、生活的调摄知识。 重点:便秘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病理性质、病机要点及病位相关脏腑等发病原理的理解。 胁痛 “胁痛”最早见于内经 1、 胁痛病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 气郁可以化火、伤阴,或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演变关系。 2、 肝气郁结

45、、肝胆湿热与肝阴不足三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 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常见。 3、胁痛的辨证以区别气血为要点,治疗以“通则不痛”的理论为依据, 实证运用理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法,虚证当补中寓通,以滋阴柔肝为主。 4、胆道病证的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1、胁痛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 2、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欲久病或跌仆损伤。 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疏泄不利,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3、辨证要点,当分清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初病属实,入病多虚。 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阴不足三个常见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治疗原则,胁痛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法,用旋覆花汤加减。 肝经湿热证,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胆府郁热证,清热利胆法,清胆汤加减。大柴胡汤。 肝阴不足证,滋阴柔肝法,用一贯煎加减。 重点:胁痛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各证的证治方药。 难点:胁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