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407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 1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 喘证

2、: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3、病证。 8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 泄泻:是由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脾约: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的病证。 10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1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12 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

4、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13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14中风:是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15 水肿:水肿是以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而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体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6 淋证:由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导致的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17 血证:凡血液不

5、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 18 消渴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9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绞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恶心、嗳气等少见。 2(掌握)泄泻与痢疾P243-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均有外感和饮食不节,症状都有腹痛、

6、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3黄疸与萎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晕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4阳黄与阴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

7、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5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6六种淋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数,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此外,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

8、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涩滞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1 遇劳即发。 7阳水与阴水 1)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与数日之间,肿多为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发亮,按这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 2)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较缓,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8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1)咳血:

9、血由肺来,经气道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2)吐血:血自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多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常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内伤发热: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2)外感发热:感受外邪

10、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10咳嗽与喘咳的: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11哮病与喘证 相同点: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不同点: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12哮病与支饮 相同点: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 不同点:

11、支饮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哮病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呜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 13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14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

12、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 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15(掌握)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内科腹痛常先发热而后腹痛,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16尿血与血淋:两者均表现为尿中有血。以小便时疼痛与否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者为血淋。 17消渴与瘿病 瘿病中阴虚火旺证型所表现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

13、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三、简答题 1 中风的诊断依据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中风辨证要点 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识人,或神昏、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

14、化而成。 3 血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2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发病之前多有眩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 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气为血之帅,气能统血,学与气休戚相关, “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选用凉血止血、收敛

15、止血或祛瘀止血。 4哮病的诊断依据: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反复性、顽固性。 1)呈反复发作性。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5胸痹的诊断依据 胸闷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

16、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微候,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 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辨病情轻重. 6胃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

17、泛酸,嗳气酸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治疗原则: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着,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7腹痛 病因 :1)外感时邪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阳气素虚 5)外伤、术后。 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病理因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性:寒、热、虚、实。 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

18、、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 辨证要点:1)辨腹痛的性质 2)辨腹痛部位。 治疗原则:基本原则-以“通”立法; 简述腹痛的治疗原则:根据辨证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确立治法。 2)腹痛以“不通则痛”为常理,所以应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3)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4)由于“久痛入络”,对于缠绵不愈的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10泄泻 (掌握)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 主要病机: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病机关键:脾病、湿盛。病位:在

19、肠,主脏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湿邪。 (掌握)辨证要点:1)辨暴泻与久泻2)辨寒热3)辨虚实 4)辨证候特征 治则:暴泻以祛邪为主,久泻以扶正为主。 治疗大法:运脾化湿 11水肿 主要特征: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省部级。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病位:肺脾肾。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3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四、证型 1哮病 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20、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9痢疾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虚寒痢

21、-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14中风 2)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2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心悸 心虚胆怯证-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滋

22、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 4胸痹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5胃痛 寒邪客胃

23、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6腹痛 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中经络 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 中脏腑 闭证

24、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痰浊瘀闭证-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恢复期 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15水肿 阳水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瘀水互结证-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桃红四五汤合五苓散 16淋证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藓分清饮 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18消渴 (一)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一) 下消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肾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