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408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肺系疾病 感冒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

2、,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咳嗽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病有治上、治

3、中、治下之分: 治上:治肺:温宣、清肃。 治中:治脾: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 注意审证求因 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

4、热;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清肃肺气 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痰湿蕴肺证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1 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

5、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苑、款冬花,温肺降气。 哮病 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是对哮病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临床特点之描述,同时也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相关。 冷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6、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苑、款冬、大枣、甘草。 喘证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出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等皆从虚实论治喘证,并指明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肾两脏。 病机 1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肾,与肝、脾相关。 肺为气之主,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犯肺,致肺失宣肃,呼吸不利,发为喘促。若肺虚气失所主,亦可致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肾为气之根,助肺主气,司气之摄纳,摄纳失常,则气上逆

7、于肺,入多出少而为喘促。 2病理性质虚实两类 实喘在肺,多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在肺肾,多因肺肾气虚。从病程来看,早期多为实证,日久则可形成上盛下虚,正虚邪实等虚实夹杂之候或虚候。 治疗原则 1.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 2.实喘-重在治肺,祛邪利气。因寒、热、痰、气不同病因,宜分别采用温宣、清肃、化痰等法。虚喘-重在肺肾,以肾为主,宜补气摄纳。虚实夹杂-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心系疾病 心悸 病因 病机 症状 病性 惊悸 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 骤遇惊恐,忧思恼怒, 悲哀过极过度紧张诱发 呈阵发性,时作时止 实证居多 怔仲 多由久病体虚,心脏

8、受损所致, 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作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 虚证居多,或虚中夹实 2 病势 较轻 较重 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倦气短,或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胸痹 定义: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机:心脉痹阻。主要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 1.

9、病理因素:寒、痰、气、瘀。 2.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虚为心脾肝肾及气血阴阳亏虚,实为寒凝、气滞、痰阻、血瘀。 3.病变脏腑:心、肝、脾、肾。 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发作期:祛邪治标;缓解期:扶正治本;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1.祛邪治标:气滞,疏理气机; 寒凝,辛温通阳; 血瘀,活血化瘀; 痰浊,泄浊豁痰。 2.扶正治本:气虚,补气; 血虚,养血; 阴虚,滋阴; 阳虚,温阳。 心血瘀阻证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淤滞,胸阳痹阻,心

10、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寒凝心脉证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喘不得卧,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

11、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常用药: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养血3 活血;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和营。 脾胃系疾病 胃痛 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对于胃痛来讲,凡外邪、食滞、湿热、肝郁、瘀血等邪阻滞胃腑,胃气失和,通降失司,不通则痛。但正气不足,胃失所养亦可致痛。可见“不通则通”是导致胃痛的主要病机,而不是唯一病机。临床上胃痛实证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而胃痛虚证的主要病机是“不养则痛”。 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

12、往虚实夹杂。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散寒 、除湿、 泄热 、消食、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化瘀 养阴益胃、 温阳益气 “通则不痛”是中医对痛证治法的概括。临床上不能把“通”狭义地理解为通下之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就胃痛而言,因胃气失和,通降失调,不通则痛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应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恢复其通顺和降功能。因此,通是目的,针对不同病机采取相应治法,达到恢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消除胃痛的所有治法,均属通则不痛的范畴。 呕吐 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

13、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加减:胃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呕吐较甚:加橘皮、竹茹、枇杷叶。阴虚便秘: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等。 腹痛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外邪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 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机转化: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 病理性质: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病理因素:主

14、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剧。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白腻,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临证加减: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胸协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4 泄泻 鉴别:泄泻与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15、。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 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薏苡仁-化湿止泻 肾阳虚衰证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

16、、附子、炮姜-温肾健脾 ;五味子、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 痢疾 治疗原则:痢疾为患,无论虚实,肠中总有滞,而气血失于流畅,故去滞、调气、和血为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 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痢下赤白 脓血,腥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金银花、肉桂。 临证加减:若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通用之法。痢疾初起,若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痛者,可用解表法,用荆防败毒散

17、,解表举陷,逆流挽舟.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 肝胆疾病 胁痛 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 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黄疸 定义: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病机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机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由于湿热或过食肥甘,则易发为阳黄。若素体虚寒或为寒湿所伤,则发为阴黄。感受

18、疫毒之邪,则发为急黄。 5 病因 病机 症候特征 阳黄 湿热 湿热中阻 鲜明如橘,口干发热,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 良好 阴黄 寒湿 寒湿困阻 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 畏寒神疲,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病情缠绵 急黄 热毒 热毒内迫 黄色如金,发病迅速, 神昏,谵语,衄血,便血, 舌质红绛,苔黄燥 病情凶险 预后 辨证要点: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血瘀表现。 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及通大便。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泻;如属寒

19、湿,应予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阳黄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 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前者作用在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治的方剂。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

20、黄。 鼓胀 病机:病理变化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初期以实为主,后期以虚为主。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卒生神昏、痉厥、出血等危象。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 肿胀 兼症 病位 病理 治疗原则 鼓胀 腹大坚满,四肢不肿或枯瘦 腹皮脉络显露,颈、胸血痣,吐血、 便血、黄疸、发烧、烦躁、神昏 肝、脾、肾 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互结于腹 理气消胀、活血化瘀、 利湿逐水、扶正固本 水肿 颜面、四肢肿胀,腹平而软 胸闷、心悸、气喘、恶心

21、、 呕吐、烦躁、嗜睡 肺、脾、肾 水湿泛滥、溢于肌肤 发汗、利尿、攻逐、 健脾、温肾、化瘀 辨证要点:属本虚标实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头痛 引经药: 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葛根; 后枕痛,下连及项 6 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 前额及眉棱痛 少阳头痛: 柴胡、川芎; 两颞痛,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 藁本、吴茱萸; 巅顶痛,连及眼目 太阴头痛: 苍术; 少阴头痛: 细辛。 风寒头痛 症状: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治法

22、: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加减:寒犯厥阴厥阴头痛温肝散寒吴茱萸汤加减;寒犯少阴少阴头痛温肾散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降逆;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黄连温胆汤。 眩晕 定义: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

23、倒等症状。 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湿中阻、痰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 中风 定义: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认识的分水岭。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肝阳上扰 症状:四大主症肝火症脉 证机概要

24、: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 阴虚风动 症状:四大主症肝肾阴虚症脉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玄参、天冬、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肾系疾病 水肿 7 定义: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 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病机 1.水肿发 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肺失通调、脾失转输 、

25、肾失开合 、三焦气化不利 。 2.病位: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肾为水脏,是调节水液的重要脏器。水肿为病,虽与肺、脾、肾三脏相关,但“其本在肾”。 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主司膀胱气化。肾阳虚衰,蒸化失职,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则小便不利,水邪内聚,泛溢为肿;或肾虚下元不固,精微下泄而亏虚,精亏而影响气化失常,虽小便量多亦致水肿。 阳水为病,虽多因于外邪,但往往与肾气内虚相关。素问 水热穴论 在阐述风水为病时就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早已认识到肾虚是发

26、病的重要内因。 阳水后期,肿势渐消,调理宜补肾 。风水风热证、湿毒证、湿热证,后期多伤阴,宜滋养肾阴;风水风寒证、水湿证,宜伤气伤阳,宜益气温肾。 阴水肾阳衰微证,自当温肾利水;若阳损及阴,尚有滋肾利水之法。阴水无明显腰酸,四肢逆冷等肾阳虚候,若用其他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常结合温阳益肾之法。 病因病机 发病 主症 兼症 病程 阳水 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 脾不健运而成 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 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 肿处皮肤绷急光亮,安之凹陷即起 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较短 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 1.阳水应以驱邪为主 2.阴水当扶正祛邪

27、3.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攻逐法为治疗阳水肿甚之法,出现腹水、胸水,且肿势较甚,正气尚旺,可暂用此法,使水邪从二便外泄。水肿减退,则应及时调补以善其后。攻逐法易伤正气,不宜轻率使用,应尽量采用利水、发汗等法,若肿势仍未能控制,再考虑逐水治疗。 若属阴水,肿势虽盛,因正气虚衰,不宜逐水,若强行攻逐,虽可暂退水邪,但不能持久,脾肾虚衰更甚,若水邪复聚,病情加重,往往束手无策。 脾阳虚衰证 症状:遍体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28、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泽泻、车前子、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 肾阳衰微 症状: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8 阴水 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 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 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 较长 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

29、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淋证 定义: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治疗原则 1.治分虚实, 实证治予清热利湿通淋;虚证宜培补脾肾。并根据六淋的不同,配用止血、排石、行气、活血、泄浊等法。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当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虚实夹杂时,治标治本应有侧重。一般标急者,先予治标,标证缓解转予治本;若标邪不著,则标本兼顾治疗。 石淋 症状: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

30、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临证加减:若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配甘草以缓急止痛;若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若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韦散;肾阳不足者,宜金匮肾气丸合石韦散。 气血津液疾病 郁证 定义: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

31、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实证,首应理气开郁,并需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否则欲速不达。在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损胃,祛痰而不伤正,燥湿而不伤阴,消食而不伤脾;在虚证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

32、咯之不出或见咳嗽有痰,或吐痰而不咳嗽,或兼胸胁刺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心神失养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多9 种症状,舌质淡,脉弦。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郁金、合欢花

33、解郁安神。 血证 定义: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治疗原则 治火:实火清热泻火 虚火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清气降气 虚证补气益气 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祛瘀止血 消渴 定义: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辨证要点 1三多一少主症为依据: 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

34、(20次/d),尿量增加(300010000ml/d),夜尿增多。 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常感疲乏无力。 消瘦日久,甚至早期。 2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部分患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常以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水肿、关格、肺痨为首发症状;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气阴亏虚 1辨证依据 症状: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 舌质淡红,苔白而干, 脉弱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并可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止渴。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

35、、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 、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内伤发热 起病 病程 热势 恶寒 兼症 内伤发热 缓慢 较长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外感发热 较急 较短 大多较高 得衣被而不减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10 病机 治疗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 疏泄解表 血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

36、脾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之发热。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本方补益心脾,益气生血,为常用的补血方剂。方中以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使全方补而不滞。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若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桐皮等止血。 气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37、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本方既能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柴胡、升麻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自汗较多者,加牡砺、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脾虚夹湿,而见胸闷院痞,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血瘀发热证 症状:

38、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察点、夜班,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郁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淤。 代表方:血府逐淤汤加减。木方具有活血化被,行气止淤的功效,适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胸痛、头痛、发热等证。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淤;柴胡、积壳、桔梗理气行气。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蔹、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的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痕,柴胡、枳壳、桔梗

39、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肢体经络疾病 痹证 定义: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辨证要点 、辨邪气的偏盛 行痹属风邪盛;痛痹属寒邪盛; 11 着痹属湿邪盛;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为瘀。 、辨虚实 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

40、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风湿热痹 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游走性关节疼痛 ,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 热证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痹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除烦;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痿证 治痿者独取阳明 所谓独取阳明即重视调理脾胃,就是指通过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恢复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素问痿论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由于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精血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

41、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弱,不易恢复;若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肌肉得以濡养,则有利于痿病的恢复。因此,临床治疗痿病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原则的运用。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应注意明确以下二点:一是治痿独取阳明强调补益后天,采取益胃养阴,健脾益气等以补为主的治疗方法,这是治痿独取治阳明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清胃火、祛湿热等祛邪之法。二是独取阳明是治疗痿病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不能用独取阳明的法则治疗各种证候的痿病,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与其他治痿方法,如清热润肺、滋补肝肾、活血通络等法有机结合使用。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