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418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医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医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医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医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词解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名词解释中医名词解释 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 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 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 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 “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 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 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 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 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 荣

2、、已:营气、卫气。 10 肝痿:又称筋痿。 11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 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 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 真火:指肾阳。 14 血为营,气为卫: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 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 相火:和“君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 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 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 肝血:指肝脏所藏

3、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 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 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 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 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 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 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 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 之母。 27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

4、而出, 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 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 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 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 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 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 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 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5、。 30 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 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 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 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3 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 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34 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体的情况。 35 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 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

6、一般认为命 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36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 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 恶血:即败血。 38 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39 带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40 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41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 要素。有指两肾为命门。 42 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 43 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44 手汗:指

7、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 后阴:即肛门部。 47 死血:指瘀血。 48 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49 木:即麻木。 50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 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 有“心藏神”的说法。 51 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52 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

8、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 所藏。 53 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体现 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 54 心惊:指心中恐惧。 55 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 晕,抽搐等症。 57 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58 瞑;闭上眼睛。 59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 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肝阴不 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60热厥: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津

9、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 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61 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62 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 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64 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 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65 清肃之气:指肺气。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66 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67 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 心火:心的

10、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 下元:指肾脏。 70 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 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 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 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73 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74 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75 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 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 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似于休克

11、现象。 76 脾气:主要指脾的动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固身血液的功能。 77 中满:指胱腹胀满。 78 水火相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 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79 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 抗的一面。 80 命门之火:即肾阳。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 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 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81 肾为肝之母:按照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 82 胃为肾

12、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 胃之关也。”是指胃气虚弱,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 谢障碍诸症。 83 羸:瘦,弱。 84 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85 真阴:即肾阴。又有“肾水”,“元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 本脏的阴液,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86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 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 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 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 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13、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 亢进,舌红而干等。 87 肝气:指肝本脏的精气。常贝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 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88 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89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90 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91 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92 相济:相互补益。 93 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补无血可藏,故 肝气无依。 94 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 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

14、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95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 称心君不守。 96 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97 厥逆:四肢厥冷。 98 伤寒:病名或证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 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与现 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99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 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 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15、”是本 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00、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 101、青囊:药囊。后世常以青囊称医术。 102、河车之路:谓肾气运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谓脑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极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环:指阴阳消长运行的道路如园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106、玄关:佛教谓出入玄旨之关门,即入道之门为玄关。 107、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 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 之曰神。 108、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16、。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109、亢龙有悔:指阳亢至极,物极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111、尾闾:道家谓精门,命门为尾闾。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奥精好的义理。 113、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华扁:指华佗与扁鹊。 116、圭臬:指事物的准则。 117、四象: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两仪,即指阴阳。四象为太阴,太阳,少 阴,少阳。 118、面王:鼻准。 119、中恶:谓中邪恶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

17、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122、覆辙:犹言覆车。此喻失败的教训。 123、郄:指皮肤纹理缝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业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为师,以其书为治道修身之资者皆 称私淑。 126、岘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27、憎寒:是一种外有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被阻,不 能透达所致。 128、痰嗽:又称痰饮咳嗽。指因痰饮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者。本征一般指寒痰 饮邪,停于肺胃,证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泻: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 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

18、腹痛,完谷不化。 130、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 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 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131、晕在心:按中医说法,“心藏神”,神经系统头晕等疾病与心脏胆负供血等功能 正常与否有关。 132、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 133、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134、怔:是持续性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 135、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

19、而动风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 晕,抽搐等症。 136、通人:学识渊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见,偏而自矜。 138、子书: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言者,统称子书。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肠之药:指损伤肠胃之药物。 143、桑榆:原指日落余辉在桑榆间。此引伸为晚年。 144、委顿:极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医理。 146、阳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铜镜。 147、故宅:原来的居室。肾火之宅在于肾和命门。 148、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 主先天之说。 149

20、、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 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养供给。 150、脱精:精关不固,精液渗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约,分左右二联,主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比喻有充分 把握。 152、金针度人:向嫡传学子传授深奥理论及绝技。 153、两仪: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泻。 155、犀烛:传说犀牛角放入水中会发光。 理中调理中焦脾胃的方法。多指脾胃虚寒证用温中祛寒法治疗。详见温中祛寒条。 理气是运用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 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见补气条。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疏郁理气

21、、和胃 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 理血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温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详见各条。 推拿即按摩。正骨八法之一。包括推法和拿法。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 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适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疾患所遗留的 关节等处僵直者。 营卫出灵枢营卫生会。营气和卫气的合称。两气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之所化。 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营气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功 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22、 注五脏六腑”。温病辨证中,营分证和气分证二者合称。如营气同病。 营分证温热病邪气内陷的阶段。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以夜热甚、心烦不 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证。营是血中之气,营气通 于心,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 经。疾病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由营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 营卫不和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一般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 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 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本属人体生命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

23、基础,后世温病学说借卫 与营、气与血的阴阳表里相对关系,将温病传变由外而内由气及血的过程分为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纲领。温热论:“辨营卫 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营气不从指血脉中营气运行障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 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因邪气侵袭,营气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腠理之 间,血郁热聚,便成痈肿。 营气同病温病辨证。邪热已传入营分,仍有气分证,称营气同病。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 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

24、减退、大便溏、四肢无 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常用参苓白朮散。 阴虚指阴液不足。临床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 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阳虚阳气不足或机能衰退的证候。阳虚则生寒,症见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 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脉虚大或微细等。 虚火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如两颧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心烦失眠、盗汗、 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 或阴虚劳损等。 虚邪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五邪之一。某脏因母

25、病及子而发病,即从母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 五十难。 虚劳病名。出金匮要略。据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文献分析,虚劳包括 因气血、脏腑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以及相互传染的骨蒸、传尸。后世文献多将前 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详见虚损、劳瘵各条。 虚胀病名。见医宗必读。脾肾阳虚者,腹部胀满,神疲纳呆,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或萎黄,舌淡脉细。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金匮肾 气丸。肝肾阴虚者,腹部胀满,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口燥,齿鼻衄血,小便 短赤,舌质红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虚热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发热。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

26、素问生 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虚证的发热,必兼见其它虚性的症、脉、舌, 从其它虚证中鉴别其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施治。 虚损病名。见肘后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 阳、气血、脏腑虚损而成。虚损病情复杂,主要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 气虚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辄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 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 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 瘀血者,用大黄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 腰膝酸软,神疲无力

27、,畏寒肢冷,阳萎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虚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虚在肾者,可用桂附八味 丸、右归丸等方。阴虚多见肺肾虚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 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 本证可见于结核病、贫血、白血病、神经官能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病证。 虚烦证名。指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而见心中烦乱,精神不能任持,似胀不胀,悒悒闷闷, 饮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宁

28、的证候。多见于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汗、吐、下后余 热不清者亦见于劳心思虑过度者。 指状如伤寒,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不痛,脉不紧数,独热者。 治用竹叶汤、栀子豉汤加减。 虚喘见医林绳墨。指气喘由于正气虚者。多因禀赋素弱、久喘或大病后真元耗损, 致脏气虚衰,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而致。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呼吸气短难续, 声音低微,以深吸气为快或动则气喘。根据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分为气虚喘、阴虚 喘、真元耗损喘等。详各条。 虚风内动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 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 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

29、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 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 虚火上炎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证候。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 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虚烦不得眠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心烦失眠的病证。虚烦指心 烦而心下无硬满,与心下硬满烦躁者有别。本证可由气虚、阳虚、阴虚、余 热等不同因素导致。属气虚者,常兼见倦怠乏力,纳少神疲,口干少饮,脉 象濡软,治宜补气为主。若更见肢冷畏寒、脉沉迟者,属阳虚,治宜温补。 阴虚者,常兼见舌红口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余热内扰者,常兼见身 热未净,口苦舌干,小便黄赤,治宜清解

30、除烦。 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 足,升清降浊的功能障碍所致。症见头晕、眼花、视蒙、耳鸣、耳聋、畏寒肢 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清热解毒适用于瘟疫、温毒及多种热毒病证的治法。使用能清热邪、解热毒的方药,治 疗热性病的里热盛及痈疮、疖肿疔毒、斑疹等病症。常用药有黄连、黄芩、黄 柏、石膏、连翘、板兰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解暑用清热药结合解暑药治疗外感暑热的方法。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 小便黄赤,苔

31、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 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 惊风儿科常见病证。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 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 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亦即刘 完素所谓“热甚而风生”。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 分。与痫证、痉证,亦有所不同。详见急惊风、慢惊风条。 盗汗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 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此外,盗汗也 有因于阴火盛

32、者,宜正气汤有因 肝热者,宜龙胆散。 热入心包温热病内陷营血阶段的证型之一。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 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等。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 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热病的极期。 热入血室病名。出伤寒论。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 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证。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 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 “妇人中风,七、 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 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 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

33、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 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 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 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 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 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真热假寒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 水,但夹燥粪或屎气极臭者脉沉,但

34、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 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真实假虚实邪结聚的病,反现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 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 等证。但细察患者,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有力,体虽瘦而神不疲,舌 质红绛,或有焦黄苔。景岳全书:“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恶露不绝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又名恶露不止、恶露不尽。多因产后气虚失摄,冲任不固或余血未尽,或感寒凉,败血瘀 阻冲任或营阴耗损,虚热内生,热拢冲任,迫血下行所致。气虚者,恶露色 淡,质清稀,量多,兼见面色苍白,懒言,小腹空坠,宜补气摄

35、血,用举元煎 加减。余血未尽者,恶露量少,淋漓涩滞不爽,色紫暗有块,伴有小腹疼痛, 宜化瘀止血,用当归益母汤加减。 血热者,症见量多,色红,黏臭,面色潮红,脉细数,宜养阴清热止血,保阴 煎加减。 破气理气法之一。使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药用青皮、枳实等。 破血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 虫等。 健脾疏肝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用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 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证候。常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药 等健脾药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药。方用逍遥散之类。 消渴出素问奇病论。又名渴、消瘅。宋、

36、元以后,又有称三消者。病证名。泛指 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多因过食肥甘,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 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一般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根 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详各条。指以多饮、 多尿、尿甜为特征的病证。见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证名。指口渴。伤 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 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流注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由于其毒邪走窜不 定,随处可生,故名。常因气血虚弱,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 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由于发病原因、部位及表现的不同,又分 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缩脚流注等。详各条。消之别。详各条. 流痰病名。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