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439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护理常规二新的咳嗽 一、定义: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 二、护理诊断 咳嗽、咯痰1.外感事邪,肺失宣降2.脏腑功能失调,痰贮于肺 发热1.外邪入侵,肺卫失和2.内伤久咳,阴虚火旺 胸闷心悸1.肺失宣肃,水气凌心2.气血瘀滞,脉道痹阻 咯血1.风热灼络2.咳剧伤及血络3.虚火灼伤肺络 潜在外感1.肺气不足,外邪易袭 潜在肺癌1.病程日久,邪毒蕴肺 三、观察要点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

2、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

3、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4.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5.临证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五、健康教育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一、定义: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

4、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胸闷喘促1.痰阻气道2.肾不纳气3.过敏所致 紫绀1.气血瘀滞,血运不畅 心悸1.水饮凌心,心神失宁 发热1.复感外邪,肺卫失和2.痰热蕴肺,肺失肃降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丧失1.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平卧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 焦虑悲观1.对疾病认识不足,求愈心切2.病久反复发作,失去信心 饮食调养的需要1.脾胃失健,易生痰湿2.脾胃虚弱,肺肾失养 痰阻气道的可能同胸憋喘促 潜在外感1.正气不足,外邪易袭 潜在褥疮1.长期卧床,血运不畅2.二便失禁,皮肤受损3.气虚水泛,浸渍皮肤 潜在坠床1.痰蒙心窍,神智昏蒙 三、观察要点 1.密

5、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

6、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人。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 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2)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3)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4.情志护理 (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临证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

7、遵医嘱针刺、拔火罐等。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 (4)缓解期可用耳针,或遵医嘱针刺。 五、健康教育 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胃脘痛 一、定义: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

8、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胃脘疼痛1.受凉、伤食、饮酒情绪等使胃气郁滞而痛2.气瘀互结,胃气失和3.胃虚气滞,通降失常 恶心呕吐1.胃气上逆,和降失常 纳呆1.脾胃运化失司 神疲乏力1.脾胃气虚,清阳不布,肢体失养 焦虑1.病久,求愈心切 潜在呕血便血1.热伤胃络,血不循经2.脾气虚弱,统摄无权 三、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

9、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临证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

10、证护理常规进行。 五、健康教育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泄泻 一、定义: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腹泻稀水1.饮食不节2.感受风寒3.脾虚失运4.肾阳不足 腹痛、肠鸣1.邪滞交阻,气机失畅

11、疲乏无力1.腹泻伤正2.脾胃失健 肛周湿疹1.频泄所致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消失1.暴泄伤正2.亡阴亡阳 忧虑1.病情反复2.缺乏治疗信心 潜在虚脱1.暴泄不止,耗阴亡阳 三、观察要点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2)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3)长期卧床者,应

12、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4)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3.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4.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5. 临证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

13、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五、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眩晕 一、定义: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二、护理诊断 头晕眼花1.暴怒伤肝,风阳上亢2.痰浊内阻,清阳不开3.气血亏虚,脑失所养4.颈椎病变,脑失血荣 呕吐1.饮邪上逆,胃失和降 忧思,恼怒1.性情暴躁2.病情反复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晕剧失衡,不能自制2.气血不能上荣 潜在跌仆1.头晕目眩,步履不稳 潜在中风1.肝旺之体,情志过激

14、,风阳痰火中络中脏 三、观察要点 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2.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音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 2.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2)眩晕伴呕吐者中药宜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用,采用少量频服。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腻、生冷、烟酒之品。 (2)风阳上扰者,可食滋阴潜阳之品。 (3)气血亏虚者

15、,多食血肉有情之品。 (4)肾阴不足者,多食滋阴益肾之品。 4.情志护理 (1)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 (2)对肝阳上亢、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 (3)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需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5.临证施护 (1)眩晕而昏仆不知人事,急按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 (2)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用梅花针叩打穴位。 五、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 2.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过劳和纵欲过度。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佩戴变色眼镜。 5.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6.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

16、定期测量血压。 心悸 一、定义: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悸动不安1.情志过激,扰动心神2.气血亏虚,不能养心 失眠1.气血不足,心神失去养2.阴虚火旺,心神失宁3.痰热扰心,神不守舍 胸闷心痛1.心血瘀阻 喘息1.心肾气虚2.水气凌心 水肿1.心肾阳虚,水湿泛滥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病情严重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 焦虑恐惧1.病情迁延不愈2.病重失去治疗信心3.家庭、社会环境影响 跌倒的可能1.年老体弱2.久病气血亏虚 潜在厥脱1.心阳虚衰 三、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

17、、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2.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脉结代及促、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2.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应限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

18、 3.情志护理 (1)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应有人在旁陪伴,并予以心理安慰。 (2)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恐惧、激动、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慰法、转移法、音乐疗 法、谈心释放法等。 4.临证施护 (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者,应正确测量短绌脉。 (3)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 (4)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 五、健康教育 1.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2.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听心率的方法。 4

19、.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5.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 6.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7.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中风 一、定义: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痰阻气道1.痰诞壅盛2.痰粘质稠难咯3.气道松弛,舌根后坠4.无力咳嗽 神智昏蒙1.风阳痰火,蒙蔽清窍 虚脱1.昏迷不醒,由闭转脱 半身不遂1.风痰中络,络脉痹阻2.气虚血瘀,络脉失畅 语

20、言闭塞,口舌歪斜1.痰阻舌根 发热1.痰热内遏 排便困难1.便秘2.尿潴留或失禁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丧失1.神智昏蒙2.半身不遂,活动受限3.长期卧床 躁怒、忧虑、恐惧1.舌不能表达心意2.半身不遂,怕难恢复 褥疮1.病情危重,神智昏蒙2.半身不遂,血运不畅3.二便失禁,皮肤受损 饮食调养的需要1.急性期2.恢复期半身不遂 痰阻气道的可能1.见问题 潜在虚脱1.见问题 潜在坠床1.神智异常,躁动不安2.肢体偏瘫不用 潜在褥疮1.见问题 潜在外感1.正气不足,外邪易袭 三、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

21、及时处理。 四、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2)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3)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2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

22、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 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4 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 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5临证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

23、药内服。 五、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 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 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消渴 一、定义:因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

24、病位在肺、胃、肾。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烦渴多饮1.烦热耗伤肺津 多食善饥饱1.胃热杀谷2.饥饿难忍 小便量多1.肾虚不固 形体消瘦1.烦热耗伤津血,不能充养肌肉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酮中毒2.伴有中风、白内障、水肿、坏疽等并发症 忧虑、恐惧1.对疾病认识不足2.怕出现多种并发症 潜在疮疡坏疽1.热毒蕴结2.络脉瘀阻 潜在白内障1.肝肾阴虚 潜在中风1.痰热蒙心,横串络脉 潜在水肿1.脾肾两虚,水湿泛溢 潜在昏迷1.阴伤及阳,阴竭阳亡2.用药不当 三、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 2.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5、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给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 2.饮食护理 (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2)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煮蔬菜类食物。 3.情志护理 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4.临证施护 (1)上消,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3)下消,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

26、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4)神昏者,按神昏常规护理进行。 (5)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6)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五、健康教育 1.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4.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剪指甲;内衣、鞋袜要柔软宽松;趾端要保暖。 6.定期复查,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7.根据患者具

27、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淋证 一、定义: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尿频急灼痛不畅1.下阴不洁2.湿热下注3.砂石内停 腰酸、腰痛1.湿热蕴肾2.结石内停3.肾虚精亏 恶寒发热1.湿热邪侵少阳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生活不能自理1.反复发作,脾肾气虚2.病情需求,3.肾气衰竭 忧虑、恐惧1.病情反复2.家庭影响3.结石者怕手术4.病久怕患肾衰 有反复发作的可能1.治疗不彻底2.不注意会阴部卫生3.疲劳

28、过度,正虚邪侵5.饮食不节 潜在头痛,眩晕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潜在水肿、尿毒症1.病久脾肾气虚2.水湿泛滥肌肤 三、观察要点 1.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有无尿痛。 2.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高热、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鼓励发热患者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2)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 (3)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 (1)饮食

29、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肥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2)膏淋虚证和劳淋者,注意饮食进补。 (3)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4.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5.临证施护 (1)热淋,高热不退时,遵医嘱针刺。 (2)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3)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4)劳淋,腰酸甚时,在睡眠时腰下垫棉垫。 五、健康教育 1.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2.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及时就医,以免延误。 3.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4.

30、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尿路感染。 5.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6.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跳跃、拍打等活动。 痹证 一、定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红、肿、重着、酸楚、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关节、经络。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护理诊断 关节肿痛1.风寒湿热,痹阻关节2.水湿痰瘀痹阻关节 发热1.风湿热邪入侵,营卫失调 胸闷、心悸1.风湿热邪内舍于心 焦虑、忧愁1.病情缠绵,久治不愈2.怕成残疾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潜在心痹1.邪

31、痹心脉 潜在痿证1.肝肾精血亏虚,筋肌失养,久痹成痿 三、观察要点 1.观察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恶寒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保持衣被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擦干,更换衣单。 (3)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其活动肢体,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2.给药护理 (1)风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 (3)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出现唇舌手足发麻、恶心、心慌等

32、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风、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 (3)热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4.情志护理 (1) 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劝说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及生活照顾,使其心情舒畅。 5.临证施护 (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热药袋热敷,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局部注意保暖,疼痛部位可用护套。 (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

33、中药熏洗,局部禁用温热疗法。 五、健康教育 1.注意防风寒、防潮湿,出汗时切忌当风,被褥常洗常晒,保持干 燥清洁。 2.需继续服药者,应告知其特殊药物的煎煮法,并注意药后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诊治。 3.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 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嘌呤类的食物。 5.根据病情和体质,适当活动。 胸痹 一、 定义: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 二、 护理诊断 (一) 心痛1.阴寒痰浊血瘀痹阻,心脉不畅 胸部闷窒1.痰浊痹阻,胸阳不振 心悸1.痰瘀痹阻,气血阴阳不足 厥脱1.心痛剧烈2.七情过敏3.劳累过

34、度,导致心阳暴脱 便秘1.久卧少动2.饮食不当 夜寐不安1.心神失宁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疾病需要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 忧虑恐惧1.监护病室环境严肃陌生2.因心痛窒闷有频 死感3.家庭社会环境影响 饮食要求1.饮食不节,痰浊内生2.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潜在厥脱1.心痛剧烈2.寒冷刺激3.饮食过饱4.情志过激 三、观察要点 1.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3.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4.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35、(1)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3)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4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 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5临证施护 (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

36、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五、健康教育 (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积聚 一、定义:因七情、饮食、寒湿等致病因素交错夹

37、杂,血瘀、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搏结所致。以腹腔内有可触及、有形可征的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内脏下垂、肠梗阻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积聚发生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和压痛等情况。 2.有无黄疸、臌胀、血证、神昏、水肿、发热、呕吐等预兆。 3.腹部突然剧痛,伴恶心呕吐,腹部及结块有明显压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吐血或便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头晕心悸、血压下降、脉细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1)包块较大,腹痛较甚者,卧床休息,一般者可适当活动。 (2)长期卧床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给

38、药护理 中药汤剂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忌食肥腻、煎炸、硬固、辛辣、生冷、醇酒之品。 (2)食欲正常者,可给予补益气血及化瘀之品。 4.情志护理 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使其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5.临证施护 遵医嘱给予外贴消散结药膏,有助于消积散瘀。 四、健康教育 1.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2.饮食上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 3.积极治疗,定期门诊复查。 不寐 一、定义: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失眠症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睡眠

39、总时数、睡眠型态及睡眠习惯等情况。 2.了解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茶或可乐等。 3.观察患者夜尿情况。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寝前不做剧烈活动,看电视、 小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2)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饮浓茶、咖啡等,可于睡前饮适量牛奶。 4.情志护理 (1)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使其树立治疗信心。 (2)嘱其家属及亲友劝导患者不能思虑过度。 5.临证施护 (1)睡前用热水泡脚,或热水浴。 (2)心脾两虚者,睡前按摩背部夹脊穴。 (3)心气虚弱者,予酸枣仁粉睡前冲服。或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安神补心类药物。 四、健康教育 1.嘱患者注意精神调摄,喜怒有节,心情愉快。 2.每日应有适当的活动,以增强体质。 3.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作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