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大学语文作业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大学语文作业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南大学大学语文作业及答案一、简答题: 1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作者在这里是反用其意,表达自己眷恋山林,乐于归隐的决心以及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生活态度。 2.举例说明插叙与倒叙有何不同。 答题: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如苏秦佩六国相印中交代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是苏秦的个人出身背景,不属于他游说六国这一中心事件,因而是插叙,而非倒叙。 3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试举例说明。 答题:线索,就是贯串
2、其文章的各部分的联系,主要包括人、事、物三类,也可以是某一细节,或者是时空转移。例如以人为线索,如鲁迅的祝福;以事为线索,如余光中听雨;以物为线索,如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4. 李商隐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到哪些典故? 答题:.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是蜀帝杜宇亡国后化为杜鹃后,终日悲啼。-杜鹃啼血 5. 简述议论文的三要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题:议论文有三个基本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对于他们有一定的要求。 论点即论文的主张和观点。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议论文的灵魂,所以文章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确立的论点
3、是否正确、明确、集中、深刻、新颖等。 论据是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成败。因而论据应该紧密围绕论点,精确、典型、新颖、充实,这样才富有说服力,才能支持论点立起来。 论证是借助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联结论点与论证,使之具有某种逻辑联系,从而保证议论文的说服力。 6.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意在表现黛玉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题:、脱离尘世的理想和对自由的追寻;宁愿坚持高洁的品格而献身,不愿随波逐而流陷于污泥的追求 7. 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听说过的,在书本上见过的事,可以片断地在梦里出现,如一个人只到过北京、武汉,没有到过上海,他做梦时也可能到
4、了上海,因为他听说过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在他梦境里的山海决不是真正上海市的面貌,而是北京、武汉某些情景的模拟。 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怎样的行文风格? 答题: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行文风格通俗,朴实。 8. 欧阳修的秋声赋属于哪种赋体?主要用到哪些修辞手法? 答题:属于文赋。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秋声,十分形象 9. 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该词在体制上属于令、引、近、慢中的哪一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属于令。表达了作者怡然自乐、轻视功名的
5、人生态度 二分析论述题: 1.试分析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风格特色。 答题:取材细小,寓深情于平淡。作者就从自己熟悉的故乡的野菜写开去,纵横捭阖,蔓延铺叙。这符合作者的一贯风格,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题材,由此申发。文中的场景,所涉的植物都是作者所熟悉的,非常生活化,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写她妻子买菜一事,写对故乡浙东的回忆,写春天吃野荠菜,无不是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他所选择的意象,都是比较平凡,毫不起眼,而他的描写是不浓不淡,细致入微。 旁征博引,融知识与理趣于一体。作者知识渊博,在叙述中联想丰富,且旁征博引,比如在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浙东吃荠菜的习俗,引用了西湖游览志中关于吴地习俗的记载,
6、以及顾禄清嘉录里的记载。作者还介绍了黄花麦果、紫云英的特点、习性,又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的说法。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不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还接触到植物知识、乡村民谣、风土人情等。作者就是这样寓知识于平和淡雅的情趣之中。 在结构上,全文采用闲话体,如同拉家常,不受传统写作手法的束缚。好像兴之所至,文章开头、中间的转移、结尾都没有一定的规程。然而细味之下,确感觉有其内在情感理路,全文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在语言方面,不重藻饰,文字干净明澈,用语平淡,笔墨朴素自然,始终保持了一种平和冲淡的格调,耐人咀嚼。 2. 我早料到你读了论希腊雕塑以后的兴奋。那样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的了,正如一个人从童
7、年到少年那个天真可爱的阶段一样。也如同我们的先秦时代、两晋六朝一样。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这段文字选自傅雷家书。作者对于先秦时代、两晋六朝是褒是贬?为什么?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那些风格特点? 1 答题: 作者是褒扬先秦和两晋六朝的。因为作者表达了对这些时代逝去的遗憾,十分怀念这些时代,后文的高远、恬淡、素雅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时代的赞赏。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特点:态度鲜明,直言无隐,把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态度传递过去,直接把自己的喜好,自己所执
8、著的东西传递给儿子;思路开阔,深厚的学养渗透其中,使得家书具有了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辨色彩;关怀无微不至,例如提到正在寻找一本合适的世说新语寄给儿子,而文笔简洁,毫不拖沓。 3.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
9、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
10、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寂寞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寂寞有何不同?分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线索与叙述层次。 答题:1.这段文字中的寂寞指的是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作者对这种心境是持
11、肯定态度的。这与我们寻常所说的寂寞不同。寻常的寂寞指的是因孤单或环境的单调而引起的内心孤独、心绪低落。主要是从情感的层面进行描述。而作者的寂寞是上升到内心与人生态度的层面。从感情色彩来说,寻常所说的寂寞是低沉的,通常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略显消极的,而作者的寂寞是积极的,以享受寂寞为福。 行文线索主要是寂寞的涵义。作者对寂寞的涵义逐层阐释。首先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即从日常感受的角度来描述寂寞的状态;然后通过在礼拜堂的经历来说明寂寞时的内心感受。最后通过一些反例来说明寂寞是一种难得长久享受的清福,实际上点出了寂寞的深层涵义: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 4.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
12、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 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
13、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分析说明这段文字的风格特点。 答题:主要论点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用了例证法,如以初生的小孩为例论说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采用了喻证法,以将离别时的筵席来论证脱离了精神的物质刺激无法带来快乐。采用了比较论证法,例如将犯罪而真觉快乐的与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心安理得的快乐进行比
14、较。采用了引证法,如开头引用穆勒的说法。 文字风格是风趣幽默的。妙用比喻,如以人们参加将离别时的筵席时的感受来比精神的不快乐。又以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来比那时的痛苦。文笔中带着一丝辛辣。幽默中带有反讽意味。如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在巨大差异中表现出反讽的意味。文字轻松、自然,体现了随笔式议论文的随意与流畅。 5. 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
15、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2 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
16、“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分析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其层次大意。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到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主要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观点。第二层,到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主要论证每个时代的思潮几乎都是由过去的时代思潮凑合而成的小论点。第三层,到最后,总结过去、未来全仗现在联结从而成其连续的道理,指出今最为宝贵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今最为宝贵。 采用了引证法
17、,如引述哲学家对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论断说明三者的关系。采用了例证法,如举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的例子论证时代思潮的来源与影响。采用喻证法,如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论证今的重大影响。 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
18、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
19、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
20、久,千里共青青。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说出两种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文章所引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分别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试分析文章的三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在作者看来,诗歌中的绿与青有何异同? 答题:中心论点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绿与青具有不一样的内涵。 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许多诗句来说明观点,例如证明诗歌中春天叫做青春,引用了杜甫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了比较法。例如比较阐释青与绿所用的不同语境: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文章还用到归纳法、演绎法等,任举其二即可。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贺知章-咏
21、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唐) 渭城曲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段论述青与绿之同,第二段论述青与绿之异,第三段总结论述青与绿之异同。第一段与第二段并列,第一、二段与第三段则有递进关系。从结构上看,第一、二段属于分论,第三段属于总论,总体上是分-总的关系。 青与绿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绿色,都代表春天。青与绿的不同在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7.宗 璞报秋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
22、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3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23、。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
24、,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从文体上看,这篇文章属于哪种文体?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为什么惊,又为什么怅然?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5、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试分析文章的主旨。 答题:属于散文。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作者在夏秋之交的情感与思绪。 惊是因为没几天便是立秋了。怅然是因为自己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连续几个便,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几个领取,则在文意上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8.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
26、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
27、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这段文字中隐括了一首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请分析这首词与本文所抒写的情感有何联系。本文的第一句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流露出作者作为诗人的独特表达方式,请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段来描述听雨。 答题: 采用了拟声、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拟声如细细琐琐屑屑,既拟声、又拟动态、拟节奏;拟人如屋顶上呼吸沉重;比喻如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通感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 该文在
28、结构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营造了一个博大的情感空间;语言上寓以诗歌句法;表现手段上全方位调动感官。作者全方位调动感官去表现听雨的感受,语言很富于形象性,是动态的诗的语言。拟声手法的运用亦受到诗歌语言的影响,拟声兼而拟形。 9.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宋代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中感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确实,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 要发现人才,贵在识才。关于这一点,古人的认识也颇有见地。三国的诸葛亮在其便宜十六策阴察中论述:洗不比江河,要之却垢;马
29、不比骐骥,要之疾足。就是说,洗涤不一定非要去大江大河,重要的是能够除掉污4 垢,马不一定非要骐骥,重要的是能够跑得快。而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挑选马匹,往往因为是瘦马就不予理睬,结果漏掉了良马;选拔人才,往往因为是贫士就看不起,结果失掉了贤人,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识别贤才,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汉代徐干在中论修本篇说: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三国曹植矫志诗道: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 答题:中心论点是贵在识才。 主要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 两段之间的关系是层递关系,第一段的观点句是提醒
30、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指出要有识才之士,否则人才会被埋没。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贵在识才,通过大量的事例,阐明了这个层次的分论点: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而识才的方法,是对上一段的深化,也是进一步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10.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
31、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处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这段文字出自周作人喝茶。请分析作者在这一段文字中对于喝茶主要关
32、注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线索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语言风格? 答题:关注的是饮茶之道,这里主要谈的是饮茶的环境与氛围,如在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饮清泉绿茶。行文的线索主要是饮茶的不同风习。可见出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平和冲淡,行文极度闲散,如拉家常。但在闲散中又内含主线与情感,由饮茶的环境谈及茶食,与日本对比,含有对中国茶道衰落的慨叹 11.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
33、、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行文的层次是怎样的? 答题:。 主要说明人的建筑美感的来源。 主要用到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类,如直觉情绪与审美判断的归纳,客观与主观的分别。举例子,如列举了许多中外著名建筑的风格,给人的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其行文的层次是以建筑美感的来源为线索逐层深入的,首先从人对建筑的美感的客观来源说起,再进入人的主观感受的层面,然后对于建筑的客观形式与人的主观感受之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水到渠成地说明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主观因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