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533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而这其中

2、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屈原曾在 “九章涉江”中 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

3、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 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唐代的文人们也反复咀嚼着对家乡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

4、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梅花,夜雨,月光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却因为与故乡的联系而引发了观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触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一种剔除不去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血液中总流淌着乡土情怀。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文天祥那发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一片忠心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誓言。 纵观中华历史,任时代变迁,人们不约而

5、同表现出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如此依赖足下的土地?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的。”而中国社会恰恰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中所说,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还处于荒芜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发轫了。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兴起,成为世界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依仗着肥沃的平原和水源丰沛的河流的供养,农耕文明

6、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古时,人们的力量微薄,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掌控力,变幻莫测的天气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们的无力感。而土地代表着产量,影响着生计,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触手就可及的,就像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的,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东西,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这样一种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们对土地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幻想出了土地神,为表尊敬还为他建了土地庙。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们把收获的谷物和水果贡献给土地神,感谢他所带来的丰饶的生活并祈祷平安以及好的收成。直到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仍然存在土地庙。而且,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文

7、化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让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深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依然深入人心。一开始,家庭是生活劳作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而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被延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身处异地,人们变得更加脆弱敏感,更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激荡,回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于是乡土情怀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阔。人们怀念的不只是故乡的那片土

8、地,更是融入了自己美好回忆的一整块记忆,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生命。正如柯灵所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归根结底,中国乡土观的背后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对故乡的怀恋就是对广义中国文化的怀恋。虽未亲身经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每次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有强烈的共鸣,诗中描写的母亲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动容。高中第一次离家,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月光辗转照在窗台,也照进了我深藏的心。那时

9、候,我第一次想象在母亲密密缝的时候游子的内心。母亲送走的是心头肉,而游子离开的是记载了曾经一切的故乡。我迎着那月光,回想我曾经拥有的一切。我的骄傲我的坚强我的辉煌,都遗留在我已离开的故乡。离开了故乡,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没有回忆的地方开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孩提,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到了大一开学,送走父母,又一次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还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练,一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有一丝夏日的风穿过,我闭上眼睛,脑子却异常清醒。我终于后知后觉的感到,心的某一块早已留在了故乡,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那一块就空了。这三年我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我打拼出自己的荣耀,可是我的心没有一刻是完满的。从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成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怀念故乡,怀念的只是它,无关其他。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诗人们化不开的忧愁。也开始明白,这是深植于我们身体里的乡土情结,无药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