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554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主讲:张志和 引 言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理解现代化? 3、对传统文化扬弃什么? 4、怎样看待我国目前的国情? 在经济管理方面学习西方是我们受益匪浅,但如何建立有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政治制度体制,问题却没有解决。完全西化显然在中国行不通,我古代的*管理和社会管理经验也并非一无是处。实际上这还有一个结合现实,继承和借鉴的问题。 历史文化,可从三个方面来谈: l一是哲学思想 l二是管理文化 l三是物态文化 一、关于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

2、化。 1、 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是第一位办私学的人,是个教育家,博学好古,但述而不作,六经是 对周朝各种典籍文献的整理。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 六经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粹的主要内容之一: 1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汉武帝以后成为统治思想的依据。 易为群经之首 易有三解:变易,不易,简易。 元 亨 利 贞 周易的内容 义理、象数、卦象、卦辞、爻辞。 易经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演化过程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3、吉凶生大业。 周易的思想 l卦爻和卦爻辞的思想 观物取象的观念 从自然中选择八种东西: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作为说明世界上更多东西的总根源 万物交感的观念 阴阳交感 刚柔变化 发展变化的观念 易传的思想 易大传的本体论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 “太极”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 “乾元”阳气之始。 “坤元”阴气之始。 “易与天地准”的世界图式论 第一,肯定易经的卦象是仿效、摹写天地万物的实际情形的。 第二,强调易经的卦爻体系包罗天地万物的一切道理而无所遗漏。 易大传的辩证法思想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阴一阳之为道。” “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 易大传: 2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

4、保 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强调安危、治乱、存亡都是互相转化的,必须提高警惕,才能保持其“安”、 “存”、“治”。 易大传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观点。 宣扬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以天人协调为最高理想。把扩充知识、改进物质生活和提高品德修养结合起来。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强调的是人对自然要加以引导开发,又要适应自然。 诗经305首 风十五国风 雅大雅、小雅 颂商颂、周颂、鲁颂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尚书汉代以后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 是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参考著作。保存了虞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风俗方面

5、的重要史料。 “典”、“谟”、“训”、“诰”、“誓”、“命”。 六种文体,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 内容: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前五篇总述周朝的340余种官职的范围。实际上是通过职官介绍,阐述作者的社会理想。 冬官是一篇“考工记”,讲述百工之事。 仪礼礼记人生的法度。 “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 春秋 孔子所著之历史书。 3 三传: 左丘明左传 公羊高公羊传 榖梁赤榖梁传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四书”: 其中有三礼三传,合为“十三经”。 成为儒家经典的全部。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旧称“经史子集”四

6、大类,实际上“经”是主干。 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旧称“经史子集”四大类,实际上“经”是主干。 2、佛学。 l何谓“佛”? 佛学的三大来源: 藏传佛学 汉传佛学 南传佛学 隋唐时期,与中国文化结合,形成八大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净土宗”、“唯识宗”、“三论宗”、 “密宗”、“律宗”。 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一个有情物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无论“心”做了什么,都有“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这就是“正因论”。要摆脱生死轮回,就需将“无明”换成“菩提”。 佛教中关于“空”的概念: “空”是佛教的一个世界观。 一个有情的生命体都是由五

7、蕴组合 而成,有聚就有散,说明自我不是一个 永恒的东西。 在佛家看来,一切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自性的。什么是真实的呢?只有“空”是真实的。 缘起性空 性空妙有 4 三法印: l诸行无常 l诸法无我 l涅般寂静。 了解佛家思想的宗旨: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宋代以后,主要是禅宗最为流行,和净土宗结合起来形成“禅净双修”,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应知道在中国的佛学,与中国的佛学是不同的。 “禅宗”是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结合,是中国的佛学,对艺术有启迪作用。 3、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为杨朱。 第二阶段是老子道德经。 第三阶段是庄子。 汉代的淮南子,西晋的列子 魏晋

8、时期的“玄学”,带有道家思想的浓重色彩。 玄学与佛道有关,这一时期著名的学者都是道家,多与和尚是朋友;和尚多精通道家经典,特别是庄子。 道家思想和道教是两码事。 前者是哲学,后者是宗教。 道家是顺应自然,道教是反自然。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优点也有误区。优点有三: 强调变化地看待问题; 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式; 强调相对性,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相对性,容许别的标准存在。 两大误区:

9、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误,如“天圆地方”的观念,五行说等,成为政治上的大一 5 统和等级制度的哲学基础。 直观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假设性的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导致认识事物的表面化,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哲学上的推动力。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主要探讨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四点: 关于宗教信仰 中国宗教无强烈的一神信仰,无太强烈的宗教感情,这是优点。中国古代人多信奉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学,在古代读书人看来,是知识,而不是宗教。佛教和道教,只在民间有部分人信仰。中国是多神论的,人们敬畏天地,敬畏祖先。 二、关于管理文化 社会管理必须是在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古代的皇权世袭制

10、度,已经被抛弃,现代*管理讲求科学性。但必须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管理,有五千年的历史经验,有很多优点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没有“奴隶社会” 历史发展五阶段说不符合中国实际,新中国的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有失误。精耕农业,不会产生奴隶没有古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夏商周时期是封建制,秦以后是郡县制。 希腊是“城邦”。夏商周是“家邦”。 “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一贯的治国理念 这种“礼”是仁义道德的前提,也是维护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也有负面作用。 强调“礼法兼治”,实现社会安定先“礼”后“法”,礼治与法治并举。“慎用刑罚” 与宽严适度人治的弊病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刑不上大夫。 土地制

11、度,“民生”问题的根本。 周朝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孟子滕文公上 秦朝以后,采取土地私有制度。历代都重视防止“土地兼并”。 “均田制”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保证税收。“重本抑末”,抑制工商业发展,防止财富不均,也是“民生”的一种体现。 家天下家国一体的管理模式秦以前:天子世袭,诸侯分封。 秦以后:皇权世袭,地方实行郡县制管理。 6 中央及地方机构历代略有变化。 中央机构:公九卿三省六部一省制内阁制 地方机构,变化更多。 总体评价:实现有效管理,但

12、亦多有弊端。 皇权世袭,是中国历代社会盛衰更替的主要原因。 中央集权是官员腐败的根源。但中国古代人反对官员的腐败,反对治理国家的人有私心。 吕氏春秋: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不以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 等级森严,但有台阶可上,有其积极的一面。 l官与吏有区别。 l文官制度体系建立很早,官员有儒家思想信仰,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l有较好的权力监督制衡机制。 l唐代的权力制衡机制是值得借鉴。 l说封建社会是彻底的专制是不准确的。 三、关于物态文化 有些方面将同世界保持一致,另一些方面将还会保持民族文化的特点,现代建筑是科学进步的结果、算不得西化饮食、艺术等物质生活方面,如何保持民族特点,值得我们作理性思考的。 四、中西文化比较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