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1634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中国古代陶器转变为瓷器的必然性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瓷器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更适合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而且随着瓷器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的角度,陶器的产生是和农

2、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而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瓷器与各种陶

3、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更适合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而且随着瓷器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那么从科技发展的的角度来看,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的改进原料的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了原始的瓷器。陶器和瓷器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从胎骨、釉料和烧成火候都有较大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是有联带关系的。因为釉料的最初试烧是在瓷胎尚未制作成熟之前,在较为普遍的陶胎上试烧成功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

4、,釉陶是泥质胎骨,烧成温度一般不超过一千度,较易吸收水分,釉料以低温釉或不施釉,胎质不透明,而瓷器的胳骨则以白色高砖土、长石、石英等瓷石构成,烧成温度高达一千二百度,吸水率低,敲打时发出清脆的金石声,呈半透明状。然而在弄清“陶”和“瓷”区别的同时,还必须把它纳入我国陶瓷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探讨,找出陶与瓷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陶与瓷的正确关系。我认为,从陶器发展成瓷器的过程中间经过了一个“釉陶”阶段。即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发展到商周时期的“釉陶”,再从釉陶发展成魏晋时期的青瓷,这样才完成了陶器向瓷器过渡。而且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

5、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

6、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总之,随着人们科技上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的陶瓷业已得到了很大发展,而现在陶瓷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象征,是我们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