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767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辩证法三大规律 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 ABC A.“物生有两” 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偶” D“和实生物” E“过犹不及”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合”和统一,其表现是 ABC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礼之用,和为贵。” D“一分为二” E“动非自外” 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CD A.局部性部分质变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结构形式的变化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CDE A.庸俗进化论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左”的

2、错误 E右的错误 下列谚语能够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BCDE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掌握火候,当机立断 C防微杜渐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E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原理会导致CD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直线论 D循环论 E均衡论 新事物的胜利道路是曲折的,是因为 ABCDE A.旧事物在开始时力量比较强大 B旧事物总要同新事物进行斗争 C新事物本身有弱点、缺点或错误 D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E新事物的力量由弱小到强大是一个发展过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BCD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

3、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主要矛盾是CDE A.矛盾两方面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 B构成系统的主体要素 C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 E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工作重心所要解决的矛盾 增强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ABCDE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 B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C辩证否定的原理 D.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原理 E矛盾特殊性原理 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的是

4、BCD A.抓典型 B“欲擒故纵” C“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D.“为了前进而后退” E“有备无患”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是ABC A.它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B它要求对事物采取在肯定中进行否定,在否定中包含肯定的科学分析态度 C它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D.它要求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 E它要求对旧事物绝对否定,对新事物绝对肯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它所适应的BD A人类文明程度 B社会阶级利益 C. 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经济制度性质 2、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

5、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CD A掌握了国家宣传工具 , B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C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D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ABCD A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5、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力要素的有ABD A工厂的

6、技术员B正在使用的车床 C未开垦的处女地D胜利油田的地下石油 6、下列哪些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7、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D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8、国家的实质是BC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D管理社会公

7、共事务的机构 9、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D A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采 C.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D二者都反映经济基础 10、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11、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ABCD A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B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C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D创新功能 12、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ABC A清真寺

8、B红楼梦 C. 森林法 D农贸市场 1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因为ABD A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C.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终原因 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BD 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 C经济基础是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是易变的 D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 1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 ABC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

9、觉活动之中 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6、在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二者在历史的作用上是等同的,二者共同创造历史 B前者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规律,后者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C前者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后者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前者需要后者,后者来自前者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指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 18、下列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B在社会发展中人人创造历史 C社

10、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 D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19、文化是指ABD A观念体系 B自然的人化 C纯粹的精神现象和一种符号D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 20、宗教是ACD A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B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C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 D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消灭 认识论之第二讲:真理与价值 1、在认识论上,下列论断正确的是CDE A认识是人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E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11、反复曲折发展的过程 2、下列观点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ABCD 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 B老子主张“不行而知” C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D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E洛克认为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CDE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E审美关系 4、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BCDE A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B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C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否认了人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 E把未知和不可知混同 5、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

12、行观的是CE A“生而知之” B“不行而知” C“先行后知” D“不虑而知” E“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BC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E推理 7、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CDE A.感觉 B知觉 C概念D判断 E推理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CDE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C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 D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9、唯心主义的经验论的错误在于BC A.否认世界可以认识B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D.否认理性认识依

13、赖感性认识 E夸大认识的能动性 10、唯心主义的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C A.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C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E否认认识的能动性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ABCDE A.唯理论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E不可知论 1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现象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ABCD A.自发的信念、动机与欲望 B直觉与灵感 C猜测与顿悟 D习惯与本能 E一切信仰和理想 13、在认识活动中,非理性因素 ABCD A.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B可以促使提出创造性设想 C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受理性因素的制

14、约 E对认识活动起主导作用 1、”有用就是真理“的错误是BCDE A承认真理的有用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的作用和真理的依据混同 D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E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2、人类活动的两个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益原则 D等价交换原则 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CDE A.认识主体缺乏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 B事物发展规律缺乏重复性 C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D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E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4、真理和错误的关系是ADE A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B两者是绝对对立的两种

15、认识 C两者是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D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E真理战胜错误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5、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的每一个真理ACD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C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D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 E都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6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AB A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证实一切真理和驳倒一切谬误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C实践不能检验一切真理 D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包含错误 E各个人有不同的实践,没有统一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AC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6、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E凡是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不再具有相对性 8、在探索真理过程中,要正确评价逻辑证明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下列论断是正确的ACDE A逻辑证明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会导致经验主义 D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会导致唯心主义 E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给实践以力量和信心 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D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没有主观形式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E真理是大多数人同意的客观公正的认识 剩余价值论习题 1、劳动力成为

17、商品的条件是:ABCD A.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但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B.劳动者拥有劳动的所有权。 C.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来源。 D.劳动者丧失了生活资料的来源。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AB 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按照资本家的意志进行劳动。 B.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C.劳动成果一部分属于工人,剩余的部分归资本家所有。 D.资本家与工人在分工与合作的状态下进行劳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 ABC A.二者具有共同的本质,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

18、点。 C.相对剩余价值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而绝对剩余价值不以技术进步为条件。 D.绝对剩余价值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而相对剩余价值不以技术进步为条件。 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在于:ABCD A.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B.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C.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全部过程。 D.这一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BCD A商品价值下降 。 B劳动力价值下降。 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ABCD A.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19、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D.预付资本量的多少 7、下列对资本的理解正确的应当是:ACD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C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8、可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BC A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9、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BD A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10、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比率公式是:ABC A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B剩余劳

20、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11、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BCD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1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各自作用是ABC A资本积聚扩大了个别资本总额 B.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C.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D.资本集中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1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 ACD A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B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扩大,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 C固定资本的比例增加,流动

21、资本的比例减小。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绝对量都在增加,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多。 14、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主要有ABCD A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B两者按同一方向变化 C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D两者反映的关系不同 15、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有ACD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C工人有权出卖或不出卖劳动力。 D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BCD A.联系具有普遍性 B联系具有客观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 D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 E任何事物、现象之间

22、都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黑格尔说:“如果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多方面的割裂分解,于是告诉人们说这块肉是由氧气氮气氢气等元素所构成。可见这些抽象的元素已经不再是肉了。”这段话蕴含的哲理是ABDE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整体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 D离开了整体的部分不再具有在整体中的性质和作用 E各个部分必须按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具有新的性质和作用的整体 3下列事物和现象属于系统的是ABCD A一部汽车B生命有机体 C城市交通D人类社会 E一堆杂物 4系统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点是CDE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变动性 C具有整体性 D具有结构

23、性 E具有统一性和复合性 5下列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ABC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C“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D“独中又自有对” E“万物皆化” 政治经济学练习 1、商品是BCD A.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BCD A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B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3、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

24、CD A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价值是同质的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存在互为前提 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D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就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来说ABC A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D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 5、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C使用价值和价值既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D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会随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而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

25、的社会关系,它会随着商品经济的消亡而消亡。 6、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AD A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同方向的变化 B. 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方向的变化 C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同方向的变化 D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方向的变化 7、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可以ABD A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B按一定汇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兑换 C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D充当储蓄手段 8、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有ABCD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 D市场垄断的程度 9、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BD A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 B商品流

26、通决定货币流通 C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继续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价 D商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货币仍继续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10、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ABC A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才能实现 B商品才能实现等价交换 . 价值规律才能表现出来 D价值才能决定价格 11、马克思指出:“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这段话说明BCD A价格和价值不一致是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B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没有

27、否定价值规律 C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D个别场合的商品交换不一定等价,而整个商品交换过程是等价交换 12、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ABD A.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B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C.与价值变化的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D.与价值背离,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资本总公式G-W-G的内容和形式表明ABCD A.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也不能离开流通。 D.货币在资本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专题二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实物 B客观

28、存在的一切事物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E.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

29、。”表达了ABCE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时间和空间是 BD A.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人们认识事物、整理材料的工具 D.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 实践具有ABCDE A目的性 B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E能动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ABCE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E实践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

30、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说明CDE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E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ABCDE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E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在

31、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E A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意识 B生命都具有意识 C大脑是意识产生的根源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E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BC A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现象 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E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ABCE A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庸俗唯物论 D庸俗进化论 E物活论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CD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完全取代人脑 C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D电脑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特定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 E未来世界是机器人统治的世界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BCDE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C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E意识活动对通过实践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