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1909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关于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研究 深圳市北环中学 曾彦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大中城市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网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据京津沪一些地方的调查统计,中小学生占了总上网人数的25%左右。“今天你E了吗?”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目前,在网络的社会管理不规范,学校网络课程内容还欠完善的情况下,对自控力、善恶辩别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上网”造成了一部分人心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价值观错位,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

2、响,学生家长对此忧心忡忡。 为了弄清学生“上网”处与弊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528名学生进行调查。我们想通过这次的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目前我校学生上网的情况,以客观、公开的态度审视当前上网对中学生的利与弊,并研究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上网。 一、调查的情况 上网地点:35.5%的人回答是在外上网,不让家长知道。 上网时间: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的占21.3%。 假期安排:53.4%的学生利用上网来消磨假期时间。 上网计划:被调查人中53%的人上网无计划。 上网目的:66%的人上网是交友、聊天和寻刺激。 上不良网站:29.4%的人接触过黄色或暴力不良网站,其中6.3%的人承认经常点击,10.

3、8%的人曾参与赌博。 网上心术:87.5%的学生说对网友不讲真话,网友的话他也不全信。 网恋情况:19%的人曾经有网恋。 上网影响:47.1%的人感到上网视力下降;50.5%的人承认学习成绩下降,而只有36%人认为上网有帮助,成绩有提高。 上网看法:在答卷学生中,对无计划、无正确的上网的行为视为是“不正确现象”的只有8.5%,其余90%的人认为无所谓,是人家的自由。 17.3%的家长对小孩经常上网吧只是随便说说。 8.6%的学生放学就去上网吧。 54%的学生承认老师有引导他们如何对待网络。 监管看法:被调查者中只有38.3%的学生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要对学生上网和社会网站加强疏导和管理,而不希

4、望和无所谓的占61%。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网络已经开始改变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生活方式。目前,中学生上网无计划,无明确的目的,有的家长极力反对孩子上网;有的学生却上网成瘾。鉴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生上网的好处、弊端及其要用和如何消除在一些的分析和探讨。 二、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 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信息,不但吸引着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于至专家学者也与网络不可分离,问题是在于抱着什么目的去上网。 学生迷恋网络,大多是无计划无目的的,若说是有,那就是宣泄、消遣,寻求刺激,而若不进取去上网的次数不多,在调查中发现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游戏够刺激。青少年的共性是好奇,网上电

5、脑游戏内容项目浩如烟海,情节惊险刺激,日玩日新,层出不穷,是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法得到的超级视听享受,学生一旦沉迷就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宁愿把早餐、午餐钱拿去打机,而饿着肚子上课,有的还堕入了刑事犯罪的深渊 网友能解闷。网络是个虚拟社会,在网上寻友者,大多是精神空虚者。况且,目前独生女子多,平时很少与同龄人交流,他们渴求友谊就只好从网上得到满足。在网上互不见面,假姓名、假年龄、假照片,随心所欲地宣泄和交流心事,从而感到洒脱和开心。 家长忽视。在工作和生活快节奏的社会,许多家长只简单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事无暇顾及。有的家庭虽有老人,但代沟不可填补,给小孩的生活有了“任意自由”的空间。 社会监

6、管不力。*的职能部门对“网吧”站的管理还欠勤、严、细,造成中小学生随时可以进入网吧,随意点击网址。 学校网络未能跟上学生的需求。 三、学生上网弊多利少 无计划无目的上网是弊多利少,社会上早有此说。当然,有计划有目的上网的学生其收获颇丰。 上网利好: 开阔了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世界、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真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加强了对外交流。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互不见面,避免了直面交流时出现的尴尬与摩擦,可以超越时

7、空, 域、快速轻松地交流或许从中得到某种教益。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对于一些学生书本知识精力有余而欲猎取更广泛地人文科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快捷及时地从网上获取满足,为其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况且,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 拓展当今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在问卷调查中有36%的学生因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就说明学生在因特网上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学校和教师。一些著名网校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书店”和“导师”,孜孜追求者得益匪浅。 上网弊端: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

8、易对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个信息库,同时也是个信息垃圾场。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赌博、暴力的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因为网站是可以绝对自由接受和传播信息的地方,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它的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因为网站是可以绝对自由接受和传播信息的地方,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它的负面影响。调查中,接触过不良网站的人达30.2%之多,就是个例证。一些网吧的无良老板总是千方百计去引诱学生上网,于是一些人不能自拔,误入歧途,

9、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休闲引发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网站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闻,也由于其存在任意性和隐蔽性,对于思想单纯及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亦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了社会责任,他们在“无聊聊天”和“庸偿聊天”中或在事后做出丧失道德规范的事来。 2 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社会化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递文、声、像,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这个虚拟社会的人际交流被机器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去社会化的交往形式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调查中有66%的人上网交朋

10、友聊天,找刺激。那么,这种交往方式烙印深了,对将来要成为“社会人”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与真实社会相融洽,至少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网络渗透冲击传统价值文化。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都收在网络中聚合、交融、撞击。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优势,进行网络渗透,倾销西方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和政治强权,这些网络异发文化时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很可能导致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错位。 网络的诱惑性造成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是“与日俱增”。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使一些人

11、最终导致极度迷恋,特别是男学生,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患者因为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表现为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自杀意识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 四、趋利避害的几点建议 有人说:“信息垃圾之害不亚于海洛因”。有人直言:“网上信息垃圾就是网上海络因”。在此姑且不论其评价的准确程度如何,“其害人不浅”是众口一词。为了趋利避害,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加强事前防范教育,使青少年学会网上自我保护。学校和家长都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披露的“网上瘾君子”堕落的悲哀事例去教育青少年学生,使他们

12、明白:“网络信息有的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是有害的,当被那些虚伪的、有害的信息误导,甚至被诱惑上网成瘾,带来严重后果时,是不会有人对你负责的。不要做“互联网的俘掳”。上网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心理要设防,要有避忌地学会自我保护。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养成上网良好习惯,鉴于当前学生上网的无序局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1学校德育必须注入网络教育的新内容。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层,要加强对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的研究,要适时地向学生进行“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把其纳入信息网络课程。 2学校和家长加强沟通,取得共识,经常教诫学生,不要沉迷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

13、作,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与不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 3上网有计划有目的,做到五拒绝。学生上网之前,家长和学校要指导学生制订出上网计划,要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上网时间,要有明确上网目的,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地去做。并特别提醒在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和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赌、暴的毒害,绝对不点击这些网站。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家长和老师还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切忌对学生上网行为失察。从而培养起他们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

14、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这样,既能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又能借助网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得到健康成长。 学校建立“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网站很多,但健康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缺少点击率。因此,各级学校需要加强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了解熟悉青3 少年学生心理特点,思想情况,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的队伍,建设起能吸引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同时,学校还可以试行举办科技节为契机,引导和激励学生制作网页,开展班际的,个人的比赛,根据本班、本人的学习实际,设计出班级的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等。在校园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人生

15、观,价值观的教育。“网络助我上新队员的主旋律教育。运用主旋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和凝聚学生,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的科学运用,达到智育与网络科技,德育与网络科技,学习生活与网络科技的良性结合。让学生在绿色的信息交速路上茁壮成长。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净化网络社会环境。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颗毒瘤。为此,首先要加强管理,XX年x月x日,国家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则,许多大中城市又还根据这个办法制订了更易于操作的适合本地区的实施细则,这些都给我们在管理上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网吧的广泛性和隐蔽性,查处还欠力度,还有死角。今后,*的职能部门如工商、公安、文化、通信等部门要整合成一股力量,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对策,对违规者严惩不贷。绝不能只是警告,罚款处理,其次是有关部门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防火墙”的研制,特别是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的软件开发。要建立网络监察机制,成立网络监察安全部门,招募网上警察,加大打击力度,以对付日益猖獗的网上犯罪,再次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上网活动的管教和引导,时刻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