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精品短篇文言文十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精品短篇文言文十则.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生精品短篇文言文十则1.智子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中心: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2.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
2、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中心: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3.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
3、益,而又害之。 译文: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中心: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4.滥竽充数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
4、充好货。 5.叶公好龙 原文: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中心: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物,实际上并不喜欢 6.楚人学舟 原文: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
5、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中心:楚人学舟告诉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 7.纥干狐尾 原文:并州有人姓纥干,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遂缀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密持斧,
6、欲斫之。纥干亟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仗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译文:山西太原一带有个人姓纥干,喜欢开玩笑。当时外面正闹狐狸精,大家都很害怕,人心惶惶。一天, 他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来到妻子身旁,他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 ,于是便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马上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他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中心:开玩笑不可以太过分,否则自找麻烦。 8.唐太宗吞蝗 原文:贞观二年,京师旱,
7、蝗虫大起。唐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译文: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
8、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中心:体现了李世民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8.书法家欧阳询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 中心:学无止境,想要获得某一方面专长,必须像文中欧阳询那样,在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仍然虚心学习,不骄傲,有上进心 9.陶侃惜谷 原文
9、: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伤害人家的稻子!”陶侃拿鞭子抽他。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中心:1.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特点。 2. 作者对陶侃态度是赞扬,表现了陶侃爱民如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