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阅读,但有许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里旅行。这些本应该是美好的,现在却成了教育的乌托邦,这对于每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 有时静下心来细想一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认真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课程,相信每位教师都不得不承认,不仅语文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自由。阅读教学也未使学生实现真正的阅读,因此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究其原因,我
2、认为有如下三点: 阅读教学的单一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而我们至今仍把这一“例子”当成阅读教学的唯一内容,仍沉浸于“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在阅读教材的建设方面,做出来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编排体系和选文质量越来越好。但是 ,仅以课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显然是单一的、有限的。现状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自主选择,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靠大量的阅读,博览群书,方能使人增智、益智、怡情、脱俗。而有限的课本是难当此任的。 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课堂教学时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仍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案的
3、控制性和传导的单向性。课堂上,教案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的教学活力,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应该承认,这种严格执行教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词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它简化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也排除了人与人互相作用的种种可能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这样以来,本是充满随机变化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实际成了一场“教案剧”的演出。 阅读训练测试的模式化 多年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
4、影响下阅读教学的训练测试陷于了模式化的怪圈,训练内容的固定抑制了学生语言感受的灵动多变,训练形式的定型则遏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散,训练答案的绝对一律扼杀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意识。我们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同一个规定的时间,用同一种规定的方式读同一篇规定的课文,听同一种规定的分析,记同一个规定的结论做同一道规定的练习,考同一道规定的试题,得出同一个规定的答案。只要记住,不要创新;只要熟背,不要深思;只要会考,不要会用(2)。这种模式化的训练与测试能有高效率吗?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吗?吕叔湘先生的一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十年的时间,27
5、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几乎三分之一时间用在收效不大的语文上,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3)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概括地说,传统教育模式对中学语文阅读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对“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四个环节进行处理。具体如下: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可以豪不夸张地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在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特别是新课标的阅读训练,更是一片茫然。笔者认为,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局面,是
6、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处理“阅读、质疑、讨论、练习”几个环节,不能有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所造成的。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学习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其实,阅读是一个大范畴,它包括精读、粗读、默读、浏览等。而张继先老先生说:“阅读是学生的权力。”但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教师或是给学生阅读时间太少,或是提要求太多.如此这般剥夺学生的“权力”,忽略阅读的训练。而恰恰相反,一定十分重要:阅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阅读
7、教学中,重视并加强训练,至关重要。那么,怎样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独立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那种学生连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上看赶了进度,好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了“教案剧”的演出。 其次,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个个体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独立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那么,就谈不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
8、,更谈不上探究。 最后,恰当运用阅读方法,采用不同形式去阅读。阅读方法大致上有齐读,默读,散读,朗读之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公开课上常见的齐读,书声琅琅,悦耳动听,其实那是表演给人看,给人听的阅读,对学生而言,价值极低。这种方法不适合在学习一篇课文起始阶段运用,因为学生照顾了读的整齐,却无法用心去感悟,体味课文,只能“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它可以用在课文学习的结尾处,或是检查整体背诵情况。 默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却处于亢奋状态,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教师要适时抓紧培
9、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和效果。 散读学生读出声,但又不大声整齐的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上学生能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 而对朗读,新课标十分重视,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可见,教师更应当加强朗读训练。教师要注意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要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有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教师要作必要的朗读师范,如重音、停顿、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朗读能力,掌握朗读技巧。 质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
10、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并且新课程标准叶明确指出,第二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笔者认为,首先,阅读要有实效。只有通过阅读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主体在感情投入中,去感受语言形式的再现功能,去领悟情感,
11、与文本、作者实现无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快乐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激发深层次了解的欲望、质疑的欲望。 其次,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初学质疑,要求不要太高,不要做任何限制,有疑就可以问。在这里,要消除学生怕提问、怕老师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的问,毫无顾忌的问。凡是提问,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以此细心培养和呵护学生质疑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要逐步训练学生善于提问。在现在的课堂中,也有常有质疑的环节,学生质疑往往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无疑而问。有些学生以为质疑是一种形式,为了表现,本来已经弄懂的地方也作为问题提出来。 (2)失之肤浅。老师提问“什么词的意思我不明白”,“什
12、么句子的意思我不懂”之类的问题,思考价值太小。 (3)不经思考就提出问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经过自己思考,研究一下就可以解决,可他宁没有也不并不打算思考、研究,就把问题提出来,等别人的答案。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再提问题的习惯。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的提问,对文章主旨性内容进行提问,对文章反思处提问,对前后“矛盾”处提问,对意犹未尽处提问不能“浅问辄止”,而应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 第四,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
13、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不要走过场;二是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是要让学生往深处想,不要浅尝辄止;四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 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人与人告别一般在家门口就送别了,为什么到李白上船时汪伦才赶来呢?这有悖常理。好朋友分别一般是比较难过的,为什么汪伦送别时却踏歌相送呢?这好像也与众不同,值得推敲。 当然,在质疑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是实在在的让学生学习提问,经历由不敢问到敢问、又不会问到会问的全过程,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形成质疑能力。 讨论是解疑的有效途径 在阅
14、读教学过程中,讨论应当成为质疑环节的延伸,是解疑的途径,所以也应当恰当运用,不可忽视。 首先,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维互动”,如教师讨论、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从形式上,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 其次,从内容上看是开放的。学生讨论时,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环节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问题,叶可以是个性问题。 当然,由于学生程度不一致,对语文的评析能力不同,在讨论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讨论的方法,围绕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拓展,而不能漫无边际,并且,最终务必达到解疑的目的。 练习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练习环节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能力,
15、而且可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如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读的练习;质疑能力的提高,需要思考的训练;低于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需要发散、创新思维的运用和培养。每一环节,只有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才能实现能力的形成。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练习。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如对诗歌阅读,在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在第四学段则提出“诵读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针对这些不同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练习阅读,并注意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
16、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整体去把握,而不去断章取义,才能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达到这些要求,进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练习更是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阅读、质疑、讨论等环节的进行,其基础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上,只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投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可见,只有学生以不同形式的练习,才能逐步做到把情感投入文本中,和文本中的主人公心贴在一起、物融合在一起,才能受到熏陶、启迪,收获成功和愉悦,而这一切,没有反复练习,恐怕也是无从谈起的。 那么练习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环节的需要,在课堂中开展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演一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协调活动,快乐实现既定目标。 总之,针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使各个环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阅读是基础,只有读好,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突出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质疑、讨论是阅读的升华,是落实“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练习,则是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当然,在每节课中,这些环节是会有所侧重的,只有妥善处理,才能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才能有效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