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首章释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2080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首章释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庸首章释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庸首章释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庸首章释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庸首章释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首章释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首章释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庸首章释义中庸首章釋義 張慶祥 著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首章只有一九字,但中庸全書共有三十三個章節,大多數的人總覺得這些章節看起來好像都不相關似的,其實這三十三章結構井然,它的每一個章節,都是根據第一個章節中一九個字的經義所衍生出來的。 那麼您也許會問,到底要用什麼精神做為主軸來讀中庸,才能貫通所有的章節呢? 你有沒有發現,

2、不論讀什麼經,好像總是讀不懂,不是上一句跟下一句不能連貫,就是上一章跟下一章被我們解得好像毫無關係。明明是一部完整的經,卻被我們解得七零八落! 那是因為我們在讀每一個章節時,都沒有依據一個共同的主軸來思考它,因此我們常狹隘的讀著上一句,自以為好像讀懂了,但卻無法把這個精神連接到下一句、或下一段,更遑論這一章的經義怎麼連接到下一章呢? 經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主軸,不變的主軸叫經。像地球的經度一樣,它就是地球的主軸所在。因此經典就是在寫一個不變的主軸,只有永遠不變的主軸才叫經。之所以稱為經,就是因為其中有一個不變的真理存在! 那麼看中庸三十三章要以什麼為主軸才能貫通全經呢?就是要以這第一章所述說的義理

3、為主軸才能貫得通。 不只是中庸這本書,其它像道德經,它總共有八十一章,要以什麼義理為主軸才能貫通這八十一章呢?也是要以道德經的第一章所述說的義理為主軸,才能貫通八十一個章節的。又如金剛經,它的第一章只是個開場白,但第二章馬上說明整部金剛經的主軸所在了! 然後聰明的你可能又會問:那麼金剛經與道德經、中庸,甚至其它更多經典間,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主軸在維繫著、在貫穿著呢?這其間當然有一個共同的主軸存在著,若是沒有一個共同的真理為主軸,那麼天下的學問豈不是分崩離析了嗎! 而這個天下間千經萬典間的共同主軸又是什麼呢?其實這個共同的主軸早就已經隱藏在每一部經典的第一章或第二章裡面了!聖人是非常聰明的,他們在

4、每一部經典一開始的前幾章,便會把這個主軸給說個徹底明白。 各教經典都在跟我們宣示幾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 貫穿整個宇宙的真理是什麼?而這真理與人又有什麼關係?人生的主軸究竟為何?什麼才是生命中最主要的焦點所在?人生的價值為何?要如何才能活在真理之中,得到真理的好處? 這些重要的問題,各教聖人們在著書立說時,都會在經典一開始的前幾章,就把它宣示個明明白白!但因為經典的字很短,而隱藏的意義卻很長,所以要瞭解這個經典中所隱藏的真意,還真是個不簡單的課題!因為要解開這些謎底,必須對自己的內在做非常深入的觀照,將經典中的字句拿來與內在的觀照做一個詳細的比對,才有辦法瞭解各宗派經典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來。 現

5、在就讓我們藉由中庸首章的短短文字,來嘗試尋找這部經典所要述說的真理所在,並且試試看這真理要如何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面,如何貫穿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刻裏面,甚至貫穿在每一個宗派、每一部經典、每個章節、每一句話裏面!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中庸第一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們通常喜歡把這三句話,稱為中庸的三綱領,意思是說它是整部中庸最重要的部分。然而這三句話其實依然只在說明一個主軸,並不是三個。現在我們依序來說明 天命之謂性 先說什麼是命?這個命字是由人一叩三個字所組成的,意即它是如此的崇高,如此的萬能,你只能接受,而無法抗拒,因此叫做命!就像這生命是 老天爺所給的, 老天所賦予的,你

6、無法拒絕就已經來到這世上了,好像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大量在主宰著這一切,人們根本無法抗拒,因此我們叫它命! 例如你的父母是誰,你無法拒絕!你會長成什麼樣子,天底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你,而你卻長成目前這個樣子,你無從選擇。你沒有辦法先跟 老天爺先打個商量,說你想生個什麼眼睛,什麼鼻子!沒有辦法的,你一生下來就被註定了,這就是命! 一切你無法拒絕的,無法離開的,而卻又是你的生命的主軸,這就是命。不只是你的外表是這樣,這個無可拒絕的命,在我們的身內也是一樣,生命是一股能量,它自有一個獨立的規則在蘊化著,每一分,每一秒它都陪伴著你,一剎那你都無法離開這股能量,它是天給的,你無法抗拒的,這個無可抗拒的命裡面,

7、好像有著一個規則在控制著你的一切,那個規則真是奧妙到難以說明,但它確有一個規則存在,聖人就勉強稱那個生命中不變的奇妙規則為性! 是性造就了你,任何人都無法更改,也無法拒絕,那才是你真正的本質,那本質是 天給的,子思為了告訴我們這個生命的本源,所以講出天命之謂性這句話! 不同類的萬物都有不同的本質與規則,而同類的萬物都有相同的本質與規則,那個本質與規則就是萬物的性。例如芭樂有芭樂的性,蘋果有蘋果的性,芭樂是絕對長不出蘋果的,因為它們的性,也就是它們的造化規則是不一樣的。而我們人類也有一個天賦的本質與造化規則,那個人類特有的本質與造化規則就是人們的性,也就是你我的性! 試想一個內在的造化規則有什麼

8、善惡可言呢?實際上它不適合以善惡這兩個標準來衡量的,因此如來佛說:性不善不惡! 但能夠維護自己的本性圓滿無缺的人,其言行給人的感覺總是敦厚善良的,因此孟子根據其外在給人的感覺而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也就是說,這兩位聖者所說的性理其實是完全一致的,但未識透這個內涵的眾生,卻因宗派的不同而自生歧見。 率性之謂道 沒有扭曲、非常自然、非常順暢叫做率,順著物物的自然叫做率。但子思所說的率性,跟現在一般年青人所体認到的任性是不同的,率性是順著 老天爺給我的那個生命的本質,順著那個天然的造化規則,而不是順著我的慾望去隨波逐流! 我的那個本質是天賦的,那個本質在天就稱為道,賦予人之後在人身上就稱為性。也

9、就是說性即是身中的道,因此能率性的人,就是得證了一身之道的人了。 簡單的說,道在那裡呢,就在你的性裡面!對修道有興趣的人常說求道、得道,道在哪裡呢?原來它早已在自己的性中了!而這性從哪來呢?天命之謂性,性是來自於 老天的賦予,是天給的,因此叫天命! 老天爺就是道,老天爺把它最精妙的道,最精妙的造化規則,最精純的無極一股真氣,分一丁點賜給了你,投入了你的身中,成就了你生命中非常精妙,且無可抗拒的本質。天已經把衪最寶貴的東西給了你,而那個東西在你身上叫什麼呢?就是你的性!因此真道已經在你身中了,時時率著你身中的天性,就是在接近大道了,就是在修道、得道之中了! 天地萬物都是老天爺所生的,都是老爺的一

10、點真氣所長養的,所以天地之間何處沒有道呢?老天爺創了一棵蘋果樹,那蘋果的性已經藏在這棵樹裏面了,蘋果樹就是因為率著它的性,所以才能造化出蘋果來的。 老天爺又生了一棵芭樂樹,那芭樂的性也已經在這芭樂樹裏面了,這個芭樂樹也率著它的性,所以才能結出了芭樂的果子來。 那麼老天爺造了一個人,人的性已經隱藏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了,人如果能率著我們的性,那將會結出什麼果來呢?那個果就是佛!佛是我們的性所造化出來的結晶,顯現我們的性,率著我們的性,慢慢就能造化出佛果來的,因此如來佛說:見性成佛!意思是說要成就佛果,必要先顯現我們自己本性中的造化規則來,才能造化出佛果的。 天下間的萬物都早就走在它們應有的軌道上,也

11、都在率著它們的性,而結出該結的果。只有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會用他們的七情六慾,擾亂他們本性的特質與規則,使得他們本性中的造化路線,偏離了應有的軌道,因此成就不出佛果來。 如果我們把人想像成一棵樹,它應該結出來的果是什麼呢?那個果就是佛!是金剛法身!也是純陽法身! 率我們的性,便可以成佛,便可以煉就我們的金剛身,可以成為聖賢。然而幾乎所有的人,並沒有依照老天爺所設計的造化規則前進,因而偏離了應有的路線。大多數的人不論他多麼聰明,作為多麼的傑出,最後都好像被一個不知名的力量所設定,不斷的讓自己的造化往一條陰魂的方向前進而已! 這就像是炮管裡已經裝滿了火藥,炮管仰角幾度?放多重的炮彈?這些條件一旦被設

12、定後,這個炮彈從炮管裡打出去,大概能飛多遠?應該在哪裡落地?這些都已經是定數,都是算得出來的。也就是說,它已經被一個固定的物理規則給限制住了。萬物都像這樣,都有一個性理中的規則來鎖定它,依據該物目前正在執行的性理規則,便可以知道它將去的方向了。 我們人的生命也是一樣,自從有了這個生命之後,我們已經具有一個性理與規則了,率著我們那個本性內的規則,就能圓滿我們的生命,也是圓滿了我們的一身之道,而得證我們應有的佛果了。但這過程中若加上了不利的因素,致使本性的造化規則產生了偏差,那麼我們的造化路線將起了變化,我們的成就也將大大的受限。 就像一個蘋果樹的種子種下去,它率著自己的性,透過日夜的物換星移,四

13、季的更替,不斷的觸動裏面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於是能結出蘋果的果實來。這是因為這棵果樹能夠率著它的性的關係。然而如果我們在果樹的成長過程中,在它的樹頭加了很多毒素,去迫害了它的性,它可能還可以繼續成長,它雖然沒有立即死去,但是它已結不了果了!或是它結出來果是扭曲變形的,或者它只開花而不結果,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這都是因為它的造化之性已經大大的受限,偏離了它應有的軌道了! 現在把人想像是一棵樹,每個人都可以結出應有的佛果來,但自有歷史以來,你看過幾個人結出應有的佛果來的呢?很少很少!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讓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大量的扭曲了我們本性中的造化,使我們周身氣機百脈的造

14、化路線,完全偏離天賦的常軌,所以沒有辦法得證天賦的圓滿之道! 聖賢仙佛們只是圓滿了他的天命之性,圓滿了他的生命本質,便獲致本性中的無量法益。因不忍看到眾生們因為無知的扭曲了他們的性,沉淪於苦海之間,於是在各教中提倡本性的教化,勸導眾生如何率他們的性,如何圓滿他們的一身之道,如何結出應有的佛果來,這便是各教聖賢仙佛著書立說的渡世苦心。 性這個字真是不容易讓人明白的,自古以來這個字不知困死多少聰明絕頂的英雄好漢!人們常說性就是善,性若只是一個善字如此的簡單,那麼世面上的行善團還不多嗎?古人何必不遠千里去尋訪明師呢? 既然人的性這麼不容易瞭解,不如就讓我們先想想萬物的性吧!水的性致使水不斷的往下流,

15、木的性致使木不斷的往上生長,蘋果的性致使它長蘋果,芭樂的性致使它長芭樂,如此看來性是一種動態的造化規則與特性,並不適合引用善或惡來衡量的。 好比你說水不斷的往下流是善還是惡呢?實際上這性質與規則無法用善惡來衡量的,它只是一種存在該物裡面的一種特質與規則。萬物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特質與規則,人為萬物之一,是否也應有一個屬於人類特有不變的造化規則存在呢?若有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天命之性了! 雖然性這個字不好懂,但還好它已經與生俱來了,只要我們能夠順應它就可以走向成就的正路。好比蘋果樹不必懂自己的性是什麼,但卻因自己的性而造化出一顆顆亮麗成熟的蘋果來是一樣的。是物物各具的性成就了世上的一切,因此世上再也

16、沒有比天命之性更為可貴的東西了! 沒有了性,萬物的規則都亂了,世上還有什麼不變的定理是值得鑽研學習的呢!還有什麼偉大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世上的一切成就,皆因萬物的背後有一個性字,在主宰著這一切,但這個性真是不好懂,世上再聰明的人都無法真正瞭解它的始末。但還好它已俱足一切,且已經與生俱來,任何人只要懂得運用它、啟開它,再笨的人都可以得到最大法益,不分智愚,人人所固有!這就是中庸的第二句率性之謂道的用意了! 修道之謂教 這話的意思是說,能夠教導我們去圓滿自己的一身之性的這種團體,我們就稱為教! 教這個字,你可以套上任何團體的名稱,好比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名詞,因為宣揚真道

17、的團體,可以立起各種不同的名稱,但它們組成的目的,都是要以引導人們去照見純真的本性為主軸,才不失去這一個宗教團體成立的本質。 簡單的說,教的目的是什麼呢?都是為了修道,也就是為了圓滿自己的本性,任何一個的宗教團體不能離開修道這個最重要的宗旨,一離開了本性的造化,即使再怎麼師出名門,教育推行得再多,古人一概都稱它為外道了! 所以修道不能離開率性,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造化本質,能夠引導人們去照見一身的本性,啟開本性中足以成佛的造化,這種團體稱為教。一離開了這個宗旨,雖然掛的是宗教的招牌,有著非常大的道場,做的也都是有益眾生的善事,但在古人的眼中,那只是個行善團體而已,卻失去了見性的主軸教育了! 因為

18、教不僅僅只是一個行善做環保的團體而已,行善的團體叫行善團,與推行本性的教還有一段距離的。但人們卻以為教就僅僅只是一個行善的團體,所以常有很多人行善了一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照見我的自性,一直以為行善就是照見自性了,這實在是莫大的誤解。 易經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是說,在修行的路途上,提倡一個大家比較容易聽得懂的德行,來引誘眾生繼起向上,這個東西便是善;而能夠讓你達到究竟成功的目標,卻只有性這個字而已!也就是說善字與性字,是有很大差別的!善字是暫時的手段,而性字才能指引你走向究竟的道路。 所以任何教派,它們說法的語言可以不同,比喻可以不同,方式可以不同,但它們都不能離開一個共同的主軸,這

19、個主軸就是道、就是性,這點是永遠不能離開的!一離開了這個主軸,古人就譏為外道了。 外道不是我這個宗教以外,而是離了性道的人。現在的人常用外道這個名詞來把別的宗教區隔在外,而忘了檢驗自己的修持有沒有離開性道已經越來越遠,這叫本末倒置。 道是宇宙的定律,定律就是永遠不變的規則,它難道會因為哪一個宗教的提倡而有所改變嗎?就好像水的性質,不論在世界各地,它永遠都是往下流的,不論在哪一個名人面前,它還是依然故我的往大海流去的。既然道不因某教的提倡而改變規則,而道又只有一個,佛性也只有一個,那麼各教聖人的論述主軸會有所不同嗎?當然不會,而且是完全一致的。任何宗教的論述,都不能離開老天爺給你的這個天命之性的

20、。 人類為同一類,既然我們已經被歸類為同一類,當然表示我們的性是完全一樣的。各教聖人講一個完全一樣的性,講到最後竟會變成完全不同嗎?不會的,他們的文字可以不同,比喻可以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個究竟的事實。 就好像同一種類的蘋果,它們有著完全相同的性,因此它結出來的蘋果就會具有相同的樣子,它的樹形、樹葉也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任何看過這個事實的人來寫他們的樣子,儘管文字可以不同,比喻可以不相同,但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在講完全相同的東西。 所以每一個宗教的內在本質,應當一樣?還是不一樣?它應當完全一致的!因為他們都在談一個完全相同的本性。但是現在宗教這麼多的紛爭,彼此間有這麼多的毀謗,為的是讓我所崇

21、拜的宗教變成獨一無二的,變成是最高最好的,讓別人變成根本都不算數的,這實在是那些見解不深的派別熱情祟拜者,所玩弄出來的偏見,而非創教聖人的本意。 真理不侷限在國界,不侷限在宗教,因為它是全人類共同的規則。人性也不侷限在老人,不侷限在年輕人,不侷限在男,不侷限在女,因為人性是全人類完全一致的規則。而我們卻因為一個完全相同的真理、完全相同的本性,而起了這麼多的分別與爭執,這些修行人的迷昧真是比凡夫還要深呀! 修持這個完全一樣的天賦本質的團體稱為教,不論你賦予給它什麼團體名稱,它都必須有著完全相同的內涵。那個內涵是什麼呢?就是完全一致的天命之謂性!因此每個宗教若不偏離這個的主軸,那麼它的內涵必定是完

22、全一致的,是完全互通的。但世上卻也有著為數不少的知名道場,打著古聖人的宗教旗號,教導的卻都是一些與啟開內在本性造化無關的事,全是一些外在的事,甚至不惜用貶低其它宗教的手段,來提昇自己的獨特性,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性是與生俱來的造化本質,好比蘋果樹之所以能造化出蘋果的那個本質在那裡呢?就在整棵蘋果樹裏面,而不是在皮的外面,是在分分秒秒的造化裡面,而不是某個特殊的片刻! 若是蘋果樹有知的話,它要找它的性,它要往皮的裏面去體會,還是到外面去尋找呢?當然在自己的表皮裡面才找得到的。那麼我們人類的本性在哪裡呢?當然也在我們的皮膚裏面,在整個生命的內部分分秒秒的造化著。也就是說要體驗自己的本性,你要從我

23、們內在去觀照?還是一定要到新疆、印度,或喜瑪拉雅山上去才找得到呢?性是與生俱來的,這一切的答案,當然都只在自己的皮膚裡面,而非在外。因此道德經才會說出: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樣的話! 一個致力於宣揚內在心性本質的團體,要不要立個名稱呢?當然是必要的,沒有名稱終究會淪為一盤散沙的!然而一立起了教名,人們便又開始賣弄起崇拜熱忱來,不斷的吹噓自己宗派的殊勝,不斷的貶低他教,不斷的在自己的佛像前狂拜,以便得到什麼特殊的好處來!然而這些行為都足以製造出無盡的宗教隔閡來!這實在是一個宗教家不當有的狹隘胸襟。遙想三教未立以前的古人,他們見了面不必比較宗派的高低,他們只需討論什麼是人性不變的真理,這是何等幸福的

24、世代呀! 因此在這兒我要呼籲所有走在宗派裡修行的人士,不論你是佛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一貫道徒、道教徒、還是新時代靈修的追隨者,請放下唯我獨尊的宗派歧見吧!此刻您所需要的,是檢驗自身的修為,是否源於內在本自具有的本性,是否不假任何外在人為造作或祈求,是否不以色見我、不以音聲求我,是否離一切相、是否如實觀照、是否遠離術流動靜的迷惑,是否遠離怪力亂神的邪見,而不是以站在五十步的姿態,卻要去笑百步的無知! 有了以上三綱領的認識,讀下面的文章,才能讀出味道來。下面這段文章是接著說明,天給的性到底是什麼東西?還有天給我的性為什麼我還要修?要怎麼修?修行的主軸是什麼?等等的問題。我們接著看下文: 道也者

25、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須臾是多久?一彈指叫做須臾。子思說道這個東西具有什麼特性呀!它最主要的特性是連一彈指的時間都無法離開的呀!可離非道也!這句話是說,可以讓你離開一剎那的,都不是天賦的真道!不是生生世世永遠都陪伴著你的道!道創造了你,道的特質就是你根本無法離開一剎那的,好像叫你離開你自己一般,這事你根本作不到的啊!這句話講的真是太好了!因為這句話讓我們有所依據,可以判斷出什麼是道,而什麼不是道了! 我們前面談到修道就是率性,那麼性是什麼呢?不好說明!眾生常常疑惑,到底什麼是我的性呀?子思為了解開這個每個人都有的疑惑,他說性這個東西呀,是沒有辦法離開的,即使是一剎那也離不開的呀! 各位聰

26、明的人們應該想想呀!什麼東西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佛也好,生生世世的輪迴也好,都沒辦法離開一剎那的呢?最親的父母妻兒最後要不要分開呢?最愛的鑽石、瑪瑙、名利、地位,最後要不要分開呢?甚至最珍貴的呼吸,最後要不要分開呢?想想你現在身上所摸得到、看得到的,有哪一項是永遠都不可能離開的呢?想想大限一到都是必須離開的! 有的人以日日唸經、唸佛號為道,拿著木魚一直敲,一直唸,正在唸的時候它是沒有分開的,但他休息一下去喝杯水,離開了沒?離開了! 有的人以打坐為道,坐累了站起來的時侯,離開了沒?離開了! 有的人崇尚站著不倒,叫做不倒丹,站著站一天、五天、十天,一直站著,都不躺著睡的,夜裡拿著拐杖睡,然後猛

27、點頭!站著睡是很難的,但是以此為德的人,站到人生最後要不要躺下,還是得躺平平的給後人笑的! 有的人以坐著不起來為道,有的人以站著不下去為道,這些修行的毛病,實在是大出我們的意料之外!但最後都離開了沒呢?都離開了!記住呀!可以離開剎那的都不是道啊! 那麼什麼東西才是你從有這個靈性以來,歷經無量百千萬億劫,連一剎那都不曾分開過的東西呢?找到這個東西以後,在這個東西上用功,才是在圓滿你的本性呀!什麼東西是永遠沒辦法離開的呢?想想看呀!若能找到這個東西,並在這個東西上面有所成就,那麼便是永恆不朽的成就。若是在一個可以離開的東西上面用功,縱然有所成就,那也不過是火石電光般的成就而已,有什麼值得努力的呢?

28、! 常常有人喜歡空談生命的意義!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真正生命在那裡?永遠跟著我,陪伴著我,不曾離開過我的東西是什麼?那才是我真正的生命!若是這點沒有找到的話,空談生命的意義豈不是太短暫,且太虛幻了嗎!找不到這個東西,你所有的努力並非在圓滿你的生命,而是在圓滿一些看起來暫時存在,而它馬上要離你而去的虛幻成就而已! 為了釐清這個盲點,子思特別舉出可離非道也這句話,表示這是老天爺給你那個無法抗拒的東西,你想離也離不開的,這東西正是你那真我的生命,及你那本性的所在,這個東西此刻就存在你那短暫的身體裡面,即使有朝一日你的肉體四大分散了,做神做鬼它還是陪著你的,它正是你的生命主軸,永遠不會與你分開的。此刻你

29、想要認識它,你得要往身內觀察才能有所發現,若是你一直往外看的話,不能有絲毫收穫的。 子思談到這裡,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到底是什麼?還沒說出來!為了慢慢引導我們接近這個重點,子思便鋪陳了以下這段文章: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 子思說這個所最該戒慎恐懼的東西是不睹不聞的,它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不是用耳朵可以聽得到的,因為它就在你的身內,除非你去感覺它,否則你無法認清它的樣貌。 子思又說這個東西莫現乎隱、莫顯乎微,它深藏在內,所以非常的隱微,人們常會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對人們的影響,卻是如此的明顯,只要一個人的內在微微的一動,不僅外在整個人的言行都被憾動了

30、,而且還可能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所以子思要我們以非常戒慎恐懼的態度,往內觀察它、覺知它的存在。 人們的習慣,眼睛一張開,就是整天往外看,耳朵也是整天往外聽,這是美的,這是醜的、這是尊貴的、這是卑賤的、這是光榮的、這是羞辱的,我們不斷的往外追尋,但一個君子修行,他不是往外的,他是專注在內的,因為內在的發生才是自我人格與生命意義的最重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這兩句話,是表示內在那個隱微的東西,所發出來的力量,才是真正可怕的。 仔細思索子思的文章,到這裡每個人都會在內心產生疑問,到底子思所指的是內在的什麼東西呢?剛開始往內觀察的時候你會很茫然,子思到底要我觀察什麼?要我找什麼?什麼才是我生命的本質?

31、什麼才是一剎那都離不開的東西? 雖然你還感受不到任何東西,抓不到觀察的主軸,然而你卻感受得到,你的內在有一個隱微的東西,力量非常巨大,他深深影響著你的思考、情緒、甚至一舉一動! 例如我們莫名其妙的開始擔憂,我們莫名其妙開始煩躁,有一個感覺,使你的腦袋停不下來,使你坐立難安,甚至驅使著你不停的走動!有的人必須要讓自己感覺很忙碌,若是一靜下來就慌,就擔憂,就煩躁,就不舒服;有的人則必須讓自己很安靜,一動就不舒服,就煩躁不安。 這都顯示著有個內在的力量在控制著他們的情緒與作為,那個東西形成人們的個性與作為,也形成各種的執著,各種的毛病!你可能讀到了大學,讀到了好幾個博士,你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但你有時

32、可能連讓自己平靜下來,或快樂起來的能力都沒有!你不知道被什麼力量給控制了!你找不到它的蹤跡,因為它深藏在你內,它很隱微,可是你知道它的力量卻大得不得了!因此子思以莫現乎隱、莫顯乎微!來形容它。 你知道這個力量此刻正存在你的身中,而非在你的身外,想要瞭解它,你必須慢慢的觀察,才能找出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找到原有清真的本性來。而下文正是道破照見那主角的原則 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什麼是獨?大多數的人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做虧心事”來解釋“慎其獨”!這樣解釋雖然容易懂,也一直廣為大眾所接受,但這卻是一個淪落到往外解釋的方式!而中庸的率性之謂道主要是指內在的修為,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這種解釋方式恐

33、有違不可須臾離也的原則,也違背了心性在內不在外的原則。因此這種解釋方式,可能並非子思的第一義。那麼獨這個字還有別的含義嗎?有的,在古聖賢的眼中,獨這個字,一直是不受它物污染的純淨本性的代名詞。 例如在南華經裡有這麼一段: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這段話的意是說,連生死得象都迷惑不了他時,內心才能像清晨一般的清徹;內心清徹了,才能照見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本性;本性是超越時空的,因此照見那純真的本性,便能進入無古無今不生不死的永恆生命了。 以上南華經裡的這個獨字,若是把它解釋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便與上下文完全不能連貫了,因此獨這個字在古人的眼中,有更

34、寬廣的含義存在。 曾子在補述大學誠意章時,也曾提到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樣的句子,而在大學證釋這本書裡也有這麼一段:慎獨無非戒自欺也,以其自也,唯獨自知,人不得見而己獨見焉,故曰獨。此妄念一生之時最傷其真,如惡臭好色,常起念於無人之時,無聞之地,妄之所至,無所不為,惡成而氣損矣。溯其初,皆緣獨時一念,凡人之善惡,莫不由於一念,以其屬於一念,故曰獨,謂其正微也。 可見中庸、大學的慎其獨,以及南華經的朝徹而后見獨,這幾個獨字,都是在指每個人身中那個念之初發,或是清真純一的本性,因為沒有後天的情識來污染,只維持其原來的純真,所以稱為獨。 而在實務的反觀覺照中,透過慢慢的觀察,逐一的釐清,撥開原有的混亂,使

35、之歸於原來天賦的本真,就是見獨了。見獨就是照見心性的本真,讓本性單獨的存在,不使它攀附任何貪嗔的分別情識,只允許它存在單獨、純淨的原貌。古老的聖賢君子畢生修持所致力的,正是以此專一純淨的本質為重。也由於這個修持主軸的關係,也才有中華民族精一執中的博大文化內涵的存在,而對於本性精一執中的內涵,也正與此處的慎其獨也不謀而合。 只有如以上將這個獨字往內去解釋的方式,才能與上下文連貫,若是把這個獨字用一個人獨處,外面沒有別人來解釋,便要與率性的前後文連結不起來了!我們要相信,聖賢的邏輯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在寫書的時候,絕不會前兩句與後兩句寫得毫無關聯的,而是一個主旨貫穿全篇的!就像子思上幾句說可離非道

36、也,接著馬上又說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因此這個獨字,當然指的是前面那個想離也離不開的東西才對! 因此子思所講的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以及這個獨字,所指的都與這句可離非道也有密切關聯的,都是一剎那都沒有辦法離的!聖賢不會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寫個短短的文章,或是讀個短短幾段話,老是沒頭沒腦的,才隔沒幾句就離開主軸了! 而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再回到前文,中庸這篇文章開宗明義便已指出天命之謂性!那個一剎那都離不開的東西,正是我們的性!而我們的性現在在那裡呢?它此刻正在我們皮膚裏面!就算是人死了之後,臭皮囊丟掉了,但它依然存在我們的法身裡面!它正是我們生

37、命的主軸,它生生世世、分分秒秒都與我們同在,你連一秒鐘都無法離開它的! 但它在身中是如此的隱微、如此的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很少人能真正的認識到它的存在,又更少人能認識到它的純真。然而每個人卻都深深的受到它的控制,它是如此的隱微,而又是如此的巨大。因此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性這個簡單的字,自古以來,真是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漢!你看如來佛悟了多久,才悟到一句話:奇哉!奇哉!萬物皆具佛性!連這麼聰明的人,悟了多久才悟出一個性字來,可見這個性字真是不易體會的呀! 在修行的領域中,每個人都以為讀過幾本講了本性的書,就懂本性了。或是以為能夠動筆翻譯本性的人,或是能夠上台宣講本性的人,就是懂了本性了。但要記得

38、,本性不是一個名詞而已,本性是一個天然、奇妙造化規則,誰能啟開身中那個本自天然、不假人為造作的奇妙造化,以著這個造化踏實的走在漸漸成佛的道路上,這才是懂得本性的人,才是照見本性的人。 既然本性不管我當人也好,當鬼也好,當佛也好,一剎那都沒辦法離開的,那麼可見它現在正在我的身內,只要我們一閉眼返觀,它必然存在於當下的!不論再聰明的人也好,再笨的人也好,只要一返觀,它必然存在的!因為他們此刻都擁有自己的本性! 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雖然它無時無刻都在,但一個人開始學習往內觀照,若沒有明人指點,觀照三年五載,你還是一臉茫然的!你依然常常納悶,到底它是什麼東西呀?! 以前我有一個學生,我叫他閉著眼睛

39、內觀,觀了一個月,他向我說他觀出一個成效來了。我說什麼成效?他說他在胸膛中觀到一隻佛的手掌!我說停留多久?他說大概有三分鐘!我說三分鐘後呢?他說不見了!我說可離非道也! 各位,所以要不要讀聖賢書呀!聖人說可離非道也!就算如來佛的佛手進入你的胸膛,那又怎麼樣?他是他,我是我,就像兩棵站在旁邊的樹,那一棵樹的樹枝伸入我的樹叢裡,那又怎麼樣?他的性還是他的,我的性還是我的,各造化各的,誰也幫不了誰的! 就像我以前對聖賢經典就感到非常的好奇,經書中常說萬法惟心,說一切的答案通通都在內,到底是內在的什麼呢?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看著書中一些返觀覺照、迴光返照的句子,我便自己開始揣摩內觀! 我閉上眼睛就開始觀

40、照自己,就像大多數的人一樣,我不知道要觀什麼?但我非常用力的觀照。起初我想像是不是觀一陣子會發現超能力?還是會變透視眼?還是會看見幾世前的我?或是不是有一天會看見我的肝肺呀?還是變成可以隔空發功呀?或是會不會看見幾隻鬼呢?嚇死人呀! 我毫無目標,只是閉著眼在裏面一直揣摩、想像,我很好奇,但我不知道我要找什麼東西!而後看到子思這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之後又再看到中庸的一句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拜這兩句話之賜,此後我才有機會開始大幅的修正那些怪力亂神的觀照方向,往正確的心性之路前進!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感謝子思的指引了!少了這兩句話,迷昧的眾生真是不知何去何從才好啊! 那麼到底什麼東

41、西是現在就存在,且不管以前還是以後,你我一秒鐘都離不開的呢?各位,這個事情真的是要仔細的想想呀!因為會離開你的東西,即使你在這上面有所成就,也不能永遠屬於你的呀!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子思接下來怎麼說吧! 到底往內觀照時,要以什麼為觀照的主軸?在考慮要怎麼落筆,來描述這個隱微難察的東西時,子思心裡在想,若把這個往內觀照的學問講得太細微,便會讓眾生不容易觀察,也會讓眾生望而生却!若是把它講得太淺,又怕眾生小看這個性理心法。 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眾生容易體悟這個幽深的性字與道字,而又不會覺得太難而退卻呢! 就像很多人會問,你說性是一種造化規則,那我怎麼可能在返觀覺照的時侯,看到我的那個造化規則是

42、怎麼回事呢?如果要這樣才能做學問,那這個學問還做得來嗎?對的,如果要這樣才能做這個學問,那就算是天下第一等聰明的人也做不來的,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眾生可以用一些比較具體而簡單的方式,使我們可以體驗它的存在,也可以獲得它為我們所帶來的好處。這道理就好像我們想買一部最精密的凱迪拉克汽車一樣,你大可不必去研究這部精密汽車的每一個零件,也不必知道它每一個設計的複雜構造與原理,你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像個設計汽車的工程師一樣的聰明,事實上這部精密的汽車是每個愚夫愚婦都能輕鬆駕馭的!你只要知道加什麼油、知道怎麼開它,它就能為你帶來莫大的好處了! 圓滿我們的本性,以又享受奇妙的本性所帶來的好處也是

43、一樣,我們不需要練就了像透視,或有什麼洞澈三世因果的超能力,或有什麼法術之類的能力,不需要的!子思在中庸裡面說: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這個學問是愚夫愚婦都可以深入的!因為老天爺在造你的時候,已經在你的本性中,設計了一切的奧妙!你絲毫不必擔心你會遺漏了什麼! 眾生是如此的愚昧,而性是如此的隱微而精密,但要圓滿你的性、顯現你的性,根據老天爺的設計,你只要懂得去檢驗一些簡單明白的東西就可以做到了!而那簡單明白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個重點就在下面這句話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現在我們就花點時間,來說明這段中庸裡面最重要的話。這段話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像開車時的方向盤和油門一樣,這真是非

44、常非常重要的一段話,你可別讓它溜掉了!這段話中,子思使用喜怒哀樂及中和這兩個詞,來說明檢驗本性的具體步驟,以及前文中所提及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 中庸首章中一開始就先談率性之謂道,後來又說這個性字是不可須臾離也的,它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一秒鐘都離不開的。而後又說莫現乎隱,莫顯乎微。用隱微兩個字,說它就存在我們體內,但這本性很隱微,並不容易觀察明白,在原理上、本質上,幽深到連聖賢都不一定能明白的。但仔細看莫現與莫顯又讓我們明瞭,這個性雖然隱微難懂,但可藉由很明白的徵兆,就可以體察到它的存在,就連愚夫愚婦也能一目了解的。最後子思說出這個檢驗本性的明顯徵兆在那裡呢?就在把握喜怒哀樂未發,與喜怒哀

45、樂已發之時,來檢驗它是否得到中和而已! 我再把這段話的重點濃縮一下,意思是說,往內觀照時而底要觀察什麼呢?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觀察喜怒哀樂!只是觀察喜怒哀樂這麼平凡的東西,就可以照見我們的本性!這就是中庸為什麼說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的原因! 各位,不論聰明或愚昧,誰沒有喜怒哀樂呢?又有誰可以離開喜怒哀樂的發或未發呢?你說我現在坐在這裡很平靜,我沒有喜怒哀樂,我沒什麼心情!但沒什麼心情算不算心情的一種呢?那就已經於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中了!或者你說我坐在這裡好煩躁、聽不懂、聽得很生氣!或是你說我聽得法喜充滿!這便是已經在喜怒哀樂已發的狀態中了!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要告訴我們,要得證一身之道,得先由觀

46、察喜怒哀樂這個徵兆做為起點。而喜怒哀樂這四個字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再濃縮一下,它指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 試想,有誰可以離開自己的情緒呢?沒有辦法的。做人有情緒,做鬼、做佛也有情緒的。你看那電影裡的鬼,為了上輩子的冤屈,他還要千刀萬里追,日日夜夜都想到要報復,怎麼沒有情緒呢!那麼做佛有沒有心情呢?佛當然也有心情,佛看到苦難的眾生有沒有慈悲呢?那麼慈悲算不算心情的一種呢?當然是啊! 在中庸首章裡面,子思所要告訴我們修行的唯一重點是性,但是性字太深了,不好懂,於是他退而求其次,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地方,使我們便於入手。這個淺顯而易於入手的地方是什麼呢?那就在情緒這兩個字上面而已!從情緒發與未發來檢驗,

47、便可以得證率性之道。更確初的說,只要觀察情緒這個徵兆,是否符合中與和的標準,便可以踏上率性成佛之路了! 所以不要小看情緒這個粗俗的東西,它可是一個可以通往甚深法界的指標呢!情緒是這麼的重要,然而大半的人並不瞭解,聖賢所謂的情緒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因此以下我要花一點時間來談談,什麼是情緒! 想要瞭解情緒這兩個字的內涵,最重要的是要去體會情緒的衝動是由什麼構成的?以及體會到情緒到底是發生在身體的什麼地方?這兩個問題。但當一般人發生情緒的時候,通常只是陷入情緒的痛苦而已,哪還能看到他的身中有什麼真相發生! 前文中提及性是老天爺給的,而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不好說!但是那個東西,在你身上顯現出來的明顯徵兆是什麼呢?最明顯的,莫過於你的情緒了!因此要檢驗你是否走在率性的道路上,就是要從檢驗你的情緒做為起步的! 而到底要檢驗情緒的什麼呢?我們所要觀察的,並不在於讓情緒都不要發,也不是專注在分析什麼事情才可以發,或是什麼事情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