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2116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3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docx(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