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白术篇.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2434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之白术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之白术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之白术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之白术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之白术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之白术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之白术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之白术篇中药之白术篇 提纲: 一,历代本草记载 二,临床应用 三,形态特征 四,伪品鉴别 一,本草记载 1,本经:术,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2,本草蒙筌:白术,味苦,甘,辛,气温。味厚气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三焦四经。除湿益燥,缓脾生津。驱胃脘食积痰涎,消脐腹水肿胀满。止呕逆霍乱,补劳倦内伤。手足懒举贪眠,多服益善;饮食怕进发热,倍用正宜。治皮毛间风,利腰脐间血。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同枳实消痞,助黄芩安胎。 3,圆运动:补脾胃土气,白术为主药。性平不可用土炒,伤其津液,以增燥性。

2、有滞之吐泄忌用。 4,本草会编: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5,本草经疏: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者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

3、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术,本经无分别,陶弘景有赤、白二种,近世乃有苍、白之分,其用较殊,要之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

4、无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日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正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6,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此中气不足之证也;痼冷虚寒,泄泻下利,滑脱不禁,此脾阳乘陷之证也;或久

5、疟经年不愈,或久痢累月不除,此胃虚失治,脾虚下脱之证也;或痰涎呕吐,眩晕昏眩,或腹满肢肿,面色痿黄,此胃虚不运,脾虚蕴湿之证也;以上诸疾,用白术总能治之。又如血虚而漏下不止,白术可以统血而收阴;阳虚而汗液不收,白术可以回阳而敛汗。大抵此剂能健脾和胃,运气利血。 7,本草通玄: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别录以为利腰脐间血者,因脾胃统摄一身之血,而腰脐乃其分野,借其养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张元素谓其生津止渴者,湿

6、去而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谓其消痰者,脾无湿则痰自不生也。安胎者,除胃中热也。 8,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9,本经逢原: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

7、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 10,长沙药解: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11,本草求真: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止呕,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实则

8、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桂心则能消饮去癖,同地黄为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香、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则可以治脾虚、盗汗。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此又不得不变换于中也。盖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

9、,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 12,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与痉,病在肌肉内,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则当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驻湿之所,惟肌肉间为可驻湿,三也。知此,则凡痹、死肌、痉、疸之系乎风寒湿者,皆术主之矣。白术之效,于风胜湿者为最宜,寒胜者为差减。何以知之?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检金匮要略中治痹诸方,其用术者,非兼烦必兼重,虽然,谓术功擅于风与湿则可,谓于寒有所忌则不可,伤寒少阴篇附子汤,治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不烦不重,亦用白术。盖湿流关节,云骨节痛,则

10、未有不兼湿者,矧风湿二者,必挟寒始成痹,不然则否,素问之旨可验也。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有痰与水,何以能使人眩?盖眩者神之动,神依于心,心恶水,水盛则心神摇曳为眩,譬如人在舟中,能发眩也,虽然人在舟中,未必尽眩,不在舟中,未必不眩。所以眩证不必尽用术,用术之饮证水证,亦未必尽眩,夫亦各因乎其人耳。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有饮有水,不眩而用术者,则指不胜屈,其有饮眩而不用术者亦多,则系证与术有忌耳,即如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则以心下痞,故正与理中丸下注云腹满者去术,同一理也。世之人动辄称白术、黄芩安胎圣药,而疏其义者,不过谓白术健脾,黄芩泄热,殊不知健脾泄热

11、之物,岂特白术、黄芩。夫妇人之病,多半涉血,矧妊娠尤赖血气之调,方得母子均安。初妊之时,胎元未旺,吸血不多,则下焦血旺,致气反上逆,是为恶阻。恶阻则中焦之气不变赤而为水,是白术所必需矣。血盛能致气盛,气盛能生火,黄芩泄气分之火而不伤血者也;厥后胎气日充,吸血渐多,血自盘旋而下,气亦随之盘旋于下,胎之所吸,乃血之精者。而其馀与气相搏,能仍化为水,阻于腰脐之间,故妊娠至五、六月时,多有子肿之证,是白术又为必需之剂,而无所事黄芩于其间,别录所谓利腰脐间血者此也。考仲景书于妇人妊娠篇之白术散,与芎藭同用,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与芍药、当归、芎藭同用者,不可知其为除水气而利腰脐间血哉。总之,血分之源不清,

12、则血气不能和,而附血之湿,血盛之火,皆为胎前所有之常患,故出此不必甚为别择之常方,学者尤当会意而用之也。 13,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14,中国药典:白术 于术、冬术、浙术、种术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

13、,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m,不规则地聚集于薄壁细胞中,少数针晶直径至 4m。纤维黄色,大多成束,长梭形,直径约至40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石细胞淡黄色,类圆形、多角形、长方形或少数纺锤形,直径3764m。薄壁细胞含菊糖,表面显放射状纹理。导管分子短小,为网纹及具缘纹孔

14、,直径至48m。 取本品粉末2g,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醚20ml,振摇10分钟,滤过。取滤液10ml挥干,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显紫色;另取滤液 1滴,点于滤纸上,挥干,喷洒1香草醛硫酸溶液,显桃红色。 取本品粉末0.5g,加正已烷 2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新制备的两种溶液各10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并应显有一桃红色主斑点。 土白术:取白

15、术片,用伏龙肝细粉炒至表面挂有土色,筛去多余的土。每100kg白术片 ,用伏龙肝细粉20kg。 炒白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逸出焦香气,取出,筛去蜜炙麸皮。每 100kg白术片,用蜜炙麸皮10kg。 苦、甘,温。 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612g。 二,临床应用 1、济生方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g,人参,木香各1

16、5g,甘草7.5g,当归,远志各3g。 上咀,每用12g,水1.5盏,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方中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2、外台秘要白术散: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 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水煎,分两次服。方中白术配茯苓、人参治脾胃虚弱。 3、宣明论白术调中汤: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缩砂仁0.3g。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方中白术配茯苓、泽泻治脾虚湿滞。 4、四圣心源苓蔻人参汤:治泄利。阳衰土湿,脾阳

17、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豆蔻一钱 桂枝三钱 方解:茯苓渗湿,白术燥湿,配人参甘草以调中气;桂枝疏木,肉蔻敛肠;干姜温中阳。以理中汤为主,加减运用。 5、四圣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方解: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 6、医方集解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扁豆

18、薏苡仁 莲肉 陈皮 砂仁 桔梗 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方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米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然茯苓山药薏米理脾而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术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保肺防燥药之上僭也。 7、医方集解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 易感风寒。 炙黄芪 防风各一两 炒白术二两 为末 每服三钱。 方解: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黄芪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防风去风,为风药卒徒,而黄芪畏之,故以为使。 8

19、、医方集解载东垣方:麻黄白术汤:治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身面俱肿色黄,麻木,身重如山 喘促无力,吐痰唾沫,发热时燥,躁已振寒,项额如冰,目中溜火,鼻不闻香,脐有动气,小腹急痛。 青皮 陈皮 黄连 黄柏 甘草 升麻各二分 柴胡 桂枝 人参 黄芪 苍术 白术 厚朴 猪苓各三分 茯苓 泽泻 吴茱萸各四分 白豆蔻 炒曲各五分 麻黄六分 杏仁四粒 方解:此足三阳,三阴通治之剂也。表里俱伤,阳气抑不得升,故风火湿热郁而为病也。桂枝麻黄解表祛风,柴胡升麻升阳散火,黄连黄柏燥湿清热,黄柏又能补肾滋阴,蔻朴青陈利气散满,而青柴又能平肝,蔻朴又能温胃,杏仁利肺下气,神曲化滞调中,吴茱萸暖肾温肝,参芪草二术补脾益气,二苓泽泻通利小便,使湿去而热亦行。 三,形态特征 四,伪品鉴别 常见伪品:伪品菊三七根 菊三七高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花果期810月。分布于尼泊尔、泰国、日本和中国。生于阴湿肥沃处。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肿等功效。有毒。可入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菊三七”混淆为“三七”。 外形较似真品,但长度比真品短,约在36厘米,表面为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断续的沟纹,顶端有茎基,下端有细根断痕;断面的色泽与真品有较大差别,呈灰棕黄色;闻之气微,口尝味甘淡,后味微苦,嚼之无黏性。头状聚总状花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