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2448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方剂记忆大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方剂记忆大全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

2、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

3、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七、明代 1、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 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叶天士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 著有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 薛雪 王七雄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

4、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 类:辛温,辛凉 注 意: 适度发汗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

5、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

6、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 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方剂与中药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 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

7、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方剂的组成 (“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 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味道)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 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

8、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剂型的变化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剂型: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形态 常用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露剂/锭剂/条剂/线剂/栓剂/冲片剂/胶囊剂/糖浆剂/口服剂/注射剂 汤剂制备 用具:沙锅、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铁器、铜器。 溶媒:水最常用,还见黄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茎叶花 20-30min / 种 子 1h 头煎加水高出药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证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续煎 特殊煎法:1、先煎 介类、金石 某些有毒药(eg:乌头

9、、附子) 4、烊化 主要为胶质类药材 2、后下 易挥发 芳香药材 遇热不稳定的 5、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浑浊、含绒毛的、粉末状的(eg:细小种子) 3、另煎 多为贵重细料 6、冲服 极难溶于水的(珍珠、琥珀) 极易溶于水的(芒硝) 贵重药材 某些芳香类药物(麝香) 服药方法 服药是否得法,对疗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次/日,一剂100-200ml 1、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方药 3、睡前服:安神药(睡前15-30min服) 2、空腹服:补益、泻下、驱虫剂 4、平旦服:十枣汤,鸡鸣散(脚气:水停滞于脚,出现小腿肿胀溃烂等)。 第六章 解表剂P39 含 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

10、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适应症:1、表证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 分 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项:1、方药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轻扬之品组方,久煎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为佳(汗出不彻病邪不解/太过则耗气伤津); 3、表邪未尽又见里证,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当表里双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1、麻黄汤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表实证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甘草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11、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散寒 (散,发汗) 相反相成 君 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白芍 养血敛营, (收,敛汗) 调和营卫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紧 生姜 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 大枣 滋脾生津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药后调理: 啜热稀粥 温覆 3、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外寒内饮证) 干姜、细辛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驱邪 臣 恶寒发热,无汗

12、,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脉浮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痰饮咳喘,不得平卧 / 身体疼重,胸痞,干呕,头面四肢浮肿 白芍 养血益阴 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 致肺失宣降 (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收敛肺气(止咳) 治法: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甘草 调和诸药 功效:发汗解表,温肺蠲饮(或温肺化饮). 4、银翘散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 主治:温病初起 牛子、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荆芥穗、淡豆鼓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桔梗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 生甘草 清

13、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鲜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宣肺平喘,开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热壅盛证 石膏 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舌苔薄黄,脉数 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臣 有汗或无汗,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或滑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病机:肺热壅盛 (表邪未尽,入里化热致宣降失常) 运用:本方为清肺热之要方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6、(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羌活/独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君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川芎 祛风行气,活血止痛 臣 憎寒壮热,

14、无汗,肢体酸痛,脉浮重取而无力 柴胡 辛散外邪 “先安未受邪之地” 头项强痛,鼻塞声重,胸膈痞满,咳有痰,苔白腻 枳壳/桔梗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病机:正气不足,又感风寒湿邪 前胡/茯苓 祛湿化痰 治法:散风除湿,益气扶正 人参 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七章 泻下剂P67 含 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 分 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当权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者,虽有

15、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3、服药期间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4、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孕妇当慎用,以防堕胎。 7、大承气汤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实 君 主治:、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证 、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芒硝 泻热通便,润燥通便 燥 臣 实 枳实 行气消痞 痞 燥 厚朴 行气除满 满 痞 功效:峻下热结 满 治法:泻下热结 病机:邪热与有形燥屎结于胃肠,腑气闭阻不通 体现:(下胃肠实热积滞)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通因通用 (热厥)寒因寒用 8、大黄附子汤 附子 温里通阳,散寒止痛 附

16、子大热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积实证 大黄 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去性取用” 病机:病积内结,阳气郁闭,转导失司 细辛 散寒通阳 治法:散寒止痛,泻下积滞 9、麻子仁丸(脾约丸)脾约证 麻子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 君 主治:胃肠燥热之便秘 杏仁 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白芍 养血益阴,缓急 病机:胃肠燥热,津血受伤,传导失司 大黄/枳实/厚朴 泻热通便,行气消痞(除满)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蜂蜜 润燥滑肠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第八章 和解剂P88 含 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

17、应证:少阳证。 分 类:和解少阳(疟疾方)、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阳 君 主治:、伤寒少阳证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芩 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降逆 和胃 止呕 病机:邪在少阳,正邪相争,胆胃不和 人参/大枣/甘草 益气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阳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点:舒透与清泄并用,以透为主 胆胃兼调 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逍遥散和剂局方 柴胡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8、白芍/当归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臣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 烧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 薄 荷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半夏泻心汤 半夏 消痞散结,和胃降逆 君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心下痞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 黄芩/黄连 清热燥湿 病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人参/大枣/甘草 健脾益气 & (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和胃,平调寒热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配伍特点:辛开苦降

19、寒热并用(和其阴阳) 补泻兼施(调其虚实) 第九章 清热剂 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 分 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 六类 注意事项:把握其适应证 辨热证虚实,邪热所在脏腑、阶段和程度 辨热证真假,若为真寒假热不可用 注意护胃保津 恰当使用反佐法(反佐药/服法反佐) 13、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 清热泻火 君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知母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病机:阳明气分热盛,津液耗伤 粳米/甘草 养胃护津 & (调和诸药) 治法:清热生津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禁忌:表证未解的无汗发

20、热,口不渴者 血虚发热或气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 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脉见浮细或沉 14、清营汤瘟病条辨 犀角 清营解毒,活血散瘀 君 主治:热入营分证 玄参/生地/麦冬 滋阴清热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 黄连/竹叶 清心泻火除烦 病机:热入营分 丹参 清营凉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活血散瘀、养阴生津、透热转气为辅。体现清营透热法。 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主治:热灼心营证 热伤血络证 蓄血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

21、,活血散瘀 各种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烦燥,舌红绛 犀角 清热凉血解毒,散瘀 君 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数 生地 清热凉血以止血 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赤芍/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16、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草 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君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 、肝经湿热下注证 黄芩/栀子 清热泻火又燥湿 臣 病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木通/车前子/泽泻 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 当归/生地 养血滋阴 配伍特点:1、清利并行-既清肝经实火又利肝经湿热 柴胡 疏肝

22、解郁,引药入(肝胆)经 2、泻中有补-当归/生地以养血滋阴 甘草 益气和胃(矫味)调和诸药 17、清胃散脾胃论 黄连 清降胃火 君 主治:胃火上攻证 升麻 清热散火解(热)毒 病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 生地 清热凉血止血又养阴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丹皮 清热凉血 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 当归 养血活血 治法:清胃泻火 18、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君 主治:热毒痢疾(热毒血痢) 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燥湿厚肠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秦皮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病机:热毒之邪熏灼大肠致血溢脉外 治法:清热

23、解毒,凉血止痢 第十章 祛暑剂P142 第十一章 温里剂P150 含 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 分 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三类。 注意事项:1、辨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 3、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可少佐寒凉之品。 2、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虽有寒象亦需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4、注意药物用量,当三因制宜。 19、理中丸伤寒论 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君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 人参 益气健脾 臣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白术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

24、不食,畏寒肢冷 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 药后调护:啜热稀粥 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20、四逆汤伤寒论 生附子 温阴散寒,回阳救逆 君 主治:、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太阳病汗过亡阳证 &(主要是肾) 干姜 温中散寒 臣 手足厥冷,恶寒卷卧,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微细 甘草 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 病机: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 2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 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君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白芍 养血益阴 臣 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 桂枝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 细辛

25、 温通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木通 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 功效: 大枣/甘草 养血益气,调和诸药 运用: 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P169 第十三章 补益剂P181 含 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 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注意调理脾胃。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4、做到补中有行。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 人参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 白术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茯苓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甘草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 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君 主治:、脾不升清证 、中气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 人参/白术/甘草 益气健脾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陈皮 行气燥湿 健脾,使补而不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