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2487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摘文:中西饮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华人,末了还是拄着拐杖来大陆寻根问宗。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人文精神,不能不说是和中国人饮食积淀相通合,它使中华民族那么地富有凝聚力,让中国的民俗那么地富有人情味。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

2、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 “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

3、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有人想把自助餐纳入国的饮食文化,这是行不通的。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道明了其中的原由:“第一、自助餐与饮茶不同,饮茶是把刚出锅的东西送到你面前请你选用,而自助餐则是大批做好陈列在那里,等你来时早就凉了。中国 菜就要趁热吃,那落了滚了,还吃什么。第二、自助餐只能做些硬菜、实惠菜。然后才可大块小块地供你取用。而那些最代表中国烹调艺术的,娇嫩、清淡的菜,无法在此亮相。第三、自助餐只能做大锅炖、大锅熬的菜,任何精巧点的菜顶多一锅

4、炒两份,哪里能一下做几十人份的堆在那里?因此势必不会好吃,谈不到滋味。在这种情形下,很明显的若采用自助餐,势必否定了中国的烹调艺术。”中国人是要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而自助餐却打破了围坐欢饮的格局,将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这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大一统的文化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度命充饥。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 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是一个旨在维持生命的营

5、养,因此,西方饮食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饮食实用性的延伸。中国饮食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艺术的领域。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这一“嗜”字,就点出营养发展到艺术的关键,而这嗜正是来自味了。在中国,吃,远不是为了饱,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超负荷的饮食。何故?说好听点,是欣赏烹调的艺术;说不好听点,是不胜其“味美”的诱惑,是在尽情进行味觉享受。这在西方理性饮食观看来,不仅是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其实,中医也反对暴饮暴食, 主张“饮食有节”;但中医的辩证法又告诉人们,偶尔的“超负荷”,只要吃得舒服,也可以吸收、储存。气功师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精神饱满,虽体重下降,而对人体无损,便是对这种储

6、存的消耗。中医还主张冬天加强营养,也是为了储存以保来年的精力旺盛。中国人的这种观点比西方一味反对超负荷饮食的主张更为辩证,更接近于科学的真理,且已受到数千年中医实践的检验。欢迎来到暮云社区 从更高的层次讲,只注重营养,食物味道千篇一律,食之如嚼蜡,这就把饮食看成是生存的手段,只是更为合理的果腹充饥,而不是享受。心理学家斯宾诺莎说过:“欲望不是别的,恰恰是人的本质。”人类对美味的渴求,是人的本质的充分反映。在味觉的享受过程中,涌动着一股勃发的生命冲力。生命,不应该是一种桎梏,一种欲望的压抑,不应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一切行为。就饮食而言,不能为了“科学”、“营养”而将一些美味排斥于餐桌之外。只有

7、美味的东西,才能满足人们的食欲,进而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中国人的饮食从古至今表现为感性对理性的超越,致使中国饮食文化充溢着想象力和创造性。中国饮食活动中的感性是升华了的感性,渗透了理性的感性,是生命本质的实现。另外,味觉享受本是人类为之奋斗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中国饮食的艺术化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比西方饮食的科学化更进步。正如张起钧先生在烹调原理中说的:“美国总算是空前富足的社会了,但到今天为止,本质上还是在食物充饥的阶段,距离进入艺术境界,仍有一段距离。”在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快感的需求。它是人们积极地充实人

8、生的表现,和美术、音乐、文学等等有着同等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 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性,所谓艺术境界,其实也就是一种完成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获得的境界。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样一只菜肴,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等的不同,可以在操作上作不同的处理。拿红烧鱼来说,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离开了随意性,就没有中国烹饪的变化多端,就会失去中国烹饪的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令是最高贵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考究,布置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再说原料。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