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3265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2、: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经验是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

3、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三、教学目标 :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

4、掌握1千克=1000克。 2、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能够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会用盘秤称一些物品的质量。 四、教法设想、学法指导: 1、教法: 以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 采用了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秤、分硬币或1角硬币、1千克盐一袋、500克盐两袋,花生米5小袋,感冒胶囊药若干粒,曲别针等。 学生:1袋2千克大米、500千克的食用盐2袋、1千克盐一袋、约1千克白糖一袋、水果一袋等。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

5、探究体验,感悟新知;三是认识计量工具-秤,渗透法制教育;四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五是全课总结,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复习引入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抓住这一特点玩猜图形的游戏,然后课件出示一年级所学规律知识的两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后面两个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引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 感知认识规律 第1步:故事引入,拼组动物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完成旧知识复习后,教师一边用青青草原开运动会的故事引入一边出示动物图案,并以“它们正在一起商量怎样入场呢!”和“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建议:大家排好队入场” 。这一问题来引出排队顺序。 在排第二队时,教师用“谁来排排头”的问题,

6、引出“喜羊羊”的建议“轮流排第一”来引出第三第四队,并提出观察要求:那它们排的队是不是也有规律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教师又摆出第三队图片后从第一队到第三队依次介绍各小动物的位置情况,让学生先观察再仔细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说出怎样摆第四队。同时,向学生提问:如果再排一队,谁排排头?谁排排尾?让学生感知循环排列的规律。 (用同学们喜欢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同时初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2步:利用墙面图案,让学生继续探究规律。 教师以带同学们参观小东家新房引入墙面图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规律,教师分别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些规律。

7、 同学们欣赏了小东家的漂亮墙面,再引导他们观察地面图案有什么规律并指名说说。 第3步,教学例1 教师用卡片出示例1,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上找出规律并画一画,同时指名板前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集体订正。 第三环节 实践应用 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11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把答案画到课本上。订正答案时,老师用“这一组图形的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相同吗?”来提问。 2、课件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题。 3、排队游戏,体验规律。 老师请四个小朋友到台上来,教师喊口令,学生站成第一队,第一个动、最后一个动,其他同学应该怎样挪动?学生自己变换位置。每一队变换结束后,介绍自己位置变化情况。排完第四队后让学生

8、有排成第五队,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出循环排列规律。 第四个环节 全课总结,欣赏规律美,情感教育。 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这么美的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然后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规律。 第五个环节 小小设计师 让学生运用当次课学到的规律知识,设计自己喜欢的手帕,看谁设计的最漂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认知规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

9、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

10、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

11、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

12、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 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

13、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

14、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黎平县城关第二小学 吴大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