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23811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ppt(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背 景,目前 血管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且为手术适应症制定的重要依据。但是 1、部分颈动脉狭窄病人从斑块开始形成到管腔闭塞全过程均未出现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2、部分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人即出现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因此:血管狭窄程度并非为解释症状的唯一指标。,易损斑块,1989年,Muller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即具有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并指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2003年,Naghavi等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 的“罪犯斑块”,涵盖了各类具有形成血栓和

2、/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态学特征。,易损斑块,1、定义(AHA):易引起血栓形成或进展迅速的斑块。2、病理特点 脂质核心(40%)薄壁纤维帽 斑块内出血 散在钙化 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化 表面溃疡 血栓形成 血管重塑,超声,斑块形态:识别破裂或溃疡,敏感性仅为41%。回声性质:不均匀低回声多见于斑块内出血或脂质核心(伴坏死),均匀中强等回声是纤维成分的超声下表现。2014年Stroke的meta(7557病例)无回声斑块vs回声斑块:发生脑卒中RR为2.31(95%CI,1.58-3.39)。,超声造影,可鉴别血管外膜及斑块内微血管;斑块血管化多见于低回声斑块;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实验发现

3、: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后,超声造影结果示:斑块内血管化程度降低。,超声,MRI,(1)坏死脂质核心(LRNC)伴(或)纤维帽破裂2006年MRI随访154例50-79%无症状患者3年:结果:薄壁或破裂的纤维帽、较大脂质核心是缺血性神经症状的有效预测因子。2010年多中心334例患者影响资料示:结果:LRNC是颈动脉斑块去稳定化的有效预测指标,并提出CA score系统:1分:纤维帽最大厚度 2 mm;2分:纤维帽最大厚度 2 mm、且LRNC面积小于20%;3分:LRNC面积20%40%;4分:LRNC面积 40%;CA score评分诊断IPH(AUC 0.91)、FC rupture(AUC

4、 0.93),MRI,2013年一研究利用CA score评分系统前瞻观察了73例病人,随访3年;结果:CA score与新发生的纤维帽破裂及斑块内脂质核心增大明显相关。,MRI,(2)斑块内出血2005年MRI随访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8月:结果:IPH与未来斑块破裂明显相关,且IPH与后续IPH有关,认为IPH是斑块由稳定转向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形态学变化。2009年MRI示98例中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结果:合并IPH约33%,随访过程中6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缺血性神经症状,其中这6例患者均为IPH。2013年meta分析(8 studies、689例);结果:合并IPH患者发生TIA的危险为不合并IPH的5-6倍。,MRI,CTA,1、可准确识别斑块钙化,与组织对照结果相关性高(R2 0.73);但斑块钙化是否是易损斑块的特征仍存争议。2、识别斑块溃疡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大于90%);3、根据其CT值,可以区别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心,但容易受斑块钙化影响。,总结,1、像“血管狭窄程度”一样,斑块形态学特征”将成为颈动脉狭窄手术适应症制定的另一个重要依据。2、综合各类无创技术的优点,建立危险度评分系统是下一步发展趋势;术前影像学鉴别“易损斑块”,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