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3945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1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课解读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标解读材料 本册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225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3、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4、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讨

2、论解决。 、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语交际能力。 、留心周围事物,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3、、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第一单元学习总目标 单元课文有: 1、草原2、丝绸之路3、白杨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 理解

4、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难点是: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

5、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朗读、书写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

6、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老师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

7、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

8、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作者

9、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4讲读第2层。 指名学生读第2层。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

10、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

11、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

12、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

13、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17 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2*丝绸之路 一、 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丝

14、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学情分析: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是:丝绸之路的价值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矗 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

15、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朗读、书写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

16、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7、。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

18、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19、。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 白杨 一、 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0、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学情分析: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难点是: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

21、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朗读、书写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讲:学生互

22、相交流学习体会。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近义词 。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23、6.作业: 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 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3.读后讨论。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

24、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总结全文。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 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

25、标中的描述: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

26、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是: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

27、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2、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朗读、书写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最近一周我们走进祖国西部,游览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探寻了神秘的丝绸之路,观赏了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祖国的西部景色具有迷人的民族风情。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可是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是,“出国易,入藏难”。西藏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

28、难,早在XX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青藏铁路就开工了,但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在20世纪拉萨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省会级首府城市。因此,青藏铁路的修筑不仅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已经成为现实。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本课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读准字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三、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交流:阅读提示有个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将收集到的有

29、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2、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心愿誓言,但真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修建的很艰难的铁路,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科技人员和突击队员攻克了难关,使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3.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 为什么说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因为青年突

30、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 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3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突击队员决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是风火山隧道一开凿,问题就出来了。 4.师读: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西方媒体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四、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自己边读边画出修建青藏铁路的遇到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的语句, 让我

31、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要求: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进行采访。 2.采访提纲 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第二个困难:恶劣天气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第三个困难:极度缺氧。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

32、命面临严重威胁。 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刚才我们二十多个小记者采访了二十多个突击队员和科技工作者,现在谁来在摄像机前向全国观众报道一下风火山现场情况。 四、现场报道 1.如何攻破“多年冻土区”。 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理解“下马威”。 什么是下马威? 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但是,

33、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 如何克服“恶劣天气”。 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 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 3.如何解决极度缺氧。 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看图

34、,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是党中央的关怀。 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 四、总结升华 1.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2.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

35、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3.面对着这样一群可敬可爱的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附板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多年冻土-制服冻土 天气恶劣-顽强工作 极度缺氧-建制氧站 五作业: 1给课文插图配解说词。XX年x月x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 第二单元学习总目标 一、教材简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

36、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

37、,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

38、最优化。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读书,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4、学习课文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3、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5 古诗词三首 一、 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9、朗读课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

40、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2、学情分析: 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难点是: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通过朗读、书写检测教学目标的达

41、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42、 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的读音与写法。 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卧在一个

43、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有 ,有 ,还有 ,

44、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