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4538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战争诗四首-粤教版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边塞战争诗四首,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当年万里觅封侯”,、保家卫国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山河沦丧的痛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久居边关的乡愁,“将军白发征夫泪”,、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黄沙百战穿金甲”,、报国无门的怨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7、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8、矛盾心情,慷慨从

2、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婉伤。,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要抓住景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特点,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内涵。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

3、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跃动于边塞诗的种种矛盾。,、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体现出不同艺术风格。,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

4、龄,关于王昌龄,盛唐诗人,其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歌特点:意境开阔,感情深沉,另外还有:王之涣、王翰、李益、李颀等,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对手”“诗家夫子”之称。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5、.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景象中,人的感受如何?,引发思乡之情,诗歌主题:边疆戍卒思乡怀亲的深挚感情。,深入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主题的?,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以音乐入诗,更能表达深情。,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有何特

6、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则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寂,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

7、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王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陈陶“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连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暗。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作者:,高适,字达夫,祖藉为渤海蓓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

8、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表现程度之深,感慨之深,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感慨: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哪些词表现了这些感慨?,每愁,已承恩,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

9、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诗人忧心之重,一腔忧愤尽抒笔端。,暗示讽刺:玄宗偏听偏信。,本诗主题思想,“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知识小结:,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杜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

10、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七句具体描绘热海奇异之景。,四句是诗人的揣测和描绘。,最后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赠言。,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