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24856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4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市某某县某某某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 概述0.1 任务由来(含工作范围)丰都县龙河镇龙河镇滑坡,历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的变形破坏发生,给该镇的政府、医院、学校等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目前滑坡变形仍在加剧,治理势在必行。2010年10月,受业主丰都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委托,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基础工程勘察设计院承担龙河场镇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0.2 项目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勘察区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07028一108012,北纬29033一30016。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长江横贯境内,有47km江岸。东依石柱县,南接武隆县、彭水县,西靠涪陵市,北邻垫江县、忠县。县城距重庆市区172km。龙河场镇滑坡

2、行政区划属丰都县龙河镇,龙河右岸(西侧)为老场镇,左岸(东侧)为新场镇。新老场镇之间有龙河大桥相连,龙河大桥上游800m处为石板水电站大坝。龙河镇距丰都县城55km,区内有公路贯通,可达石柱县城。交通方便。0.3 详细勘察报告的主要结论(1)龙河场镇滑坡分为三个滑坡,覆土层为第四系崩坡积粉质粘土夹块石,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与泥岩。(2)1#滑坡体积73.92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2#滑坡体积127.05104m3,属大型土质滑坡;3#滑坡体积38.53 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3)滑坡前缘受龙河的冲刷形成临空,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应力状态,促使坡体发生变形,并逐渐向滑坡后缘

3、扩展,在长期变形积累下,应力进一步集中,最终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动。滑坡为松脱式滑坡,其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蠕滑-拉裂。(4)滑坡在天然状态处于稳定状态,遇暴雨或持续降雨时,强变形区处于欠稳定的状态,弱变形区及3#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5)滑坡危害大,需进行治理,宜采用支挡工程为主,排水工程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估算总投资约900万元。0.4 设计采用技术规范(1)国家规范及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

4、0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20101-2005)(2)行业规范及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3)地方规范、标准及文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143-200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5029-2004)(4)参考资料公路设计手册 路基(第二版 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5)地质依据重庆市丰都县龙河场镇滑坡治理工

5、程详细勘查报告,重庆一三六地质队,2005.110.5 工程特征表类别特征备注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勘察区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07028一108012,北纬29033一30016。东依石柱县,南接武隆县、彭水县,西靠涪陵市,北邻垫江县、忠县。县城距重庆市区172km。龙河场镇滑坡行政区划属丰都县龙河镇,龙河右岸(西侧)为老场镇,左岸(东侧)为新场镇。新老场镇之间有龙河大桥相连,龙河大桥上游800m处为石板水电站大坝。龙河镇距丰都县城55km,区内有公路贯通,可达石柱县城。交通方便。水文气象该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丰沛,分配不均,空气湿润等特点。据丰都县气象站资料,

6、最大年降雨量1614.9mm(1993年),最小年降雨量828.8mm(200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1206.04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83.5 mm,最大日降雨量213.9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低气温-3.5(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1.5(1977年8月26日)。平均相对湿度81%,绝对相对湿度17.6mb,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9m/s,年最大瞬时风速达20m/s。龙河自北向南贯穿场镇而过,最终汇入长江,距长江河口53km。河水流量受降雨影响明显,具山洪特征,石板水电站修建前,枯水

7、位377.90m,其常年洪水位410.0m,最高洪水位417.5m(1982年)。最大水位幅度39.60m。石板水电站建成后,其水位受石板水电站调控。目前开闸时水位迅速上涨,水位可达409.00m,关闸时近于断流。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斜坡土体中赋存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土体下伏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中,经钻探抽水试验,这类水流量在1-25T/d,没有形成统一的地下水面,多为上层滞水,受季节性影响,雨季量大,连晴则水量微弱。由大气降水及生活用水补给,以向下渗漏及向上蒸发排泄。基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上部第四系覆盖层补给,

8、最终向龙河最低侵蚀基准面排泄。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滑坡区地层由滑坡堆积、崩坡积形成的含块碎石粉质粘土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夹砂岩组成,。治理措施本滑坡工程治理建议采用支挡工程为主,排水工程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案。具体如下:A1#滑坡防治方案1)支挡工程:沿地面高程425m一带布置抗滑桩,其下沟口一带修筑河堤墙(或抗滑挡土墙),并在河堤墙与抗滑桩之间采用浆砌条石护坡,坡体中增加排水孔。2)排水工程:沿岸坡周界设置环形截水沟,排水沟明沟用浆石衬砌,减少降雨和地表水渗入坡体内。B2#滑坡防治方案1)支挡工程:居民房屋外侧一带布置抗滑桩,北段地面高程约439m,南段紧靠原有居民房屋,在高程410m以的北

9、段其下沟口一带修筑河堤墙(或抗滑挡土墙),并在河堤墙与抗滑桩之间采用浆砌条石护坡,坡体中增加排水孔。2)排水工程:沿岸坡周界设置环形截水沟以下及在坡体中后部修筑排水盲沟,排水沟明沟用浆石衬砌,减少降雨和地表水渗入坡体内。C3#滑坡防治方案1)支挡工程:沿现有河岸一带布置抗滑桩加抗滑挡土墙,防止龙河水冲刷及入浸坡体。2)排水工程:沿岸坡周界设置环形截水沟,排水沟明沟用浆石衬砌,减少降雨和地表水渗入坡体内。工程投资见预算书。1 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1 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1.1.1 地质灾害体规模、范围1号滑坡位于老粮站及丰一中一带,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坡纵向长约280m,横向宽约165m,面积

10、4.62104m2,滑体厚度一般13-18m,平均厚度16m,总体积73.92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328。该滑坡前缘高程401-408m,后缘高程约450m,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剪出口可见松动土层,其后侧粮站前斜坡则大面积变形,向龙河方向变形水平位移最多达2m,垂直位移达2.3m;滑坡北侧以基岩陡壁为界,在丰一中北宿舍可见与龙河走向垂直的剪切裂缝。丰一中围墙脚基岩为南边界,在丰一中南侧围墙可见剪切裂缝,南边界从围墙脚向西延伸至老粮站入口处,探井TJ2下方挡墙变形呈弧形,靠近北的一侧明显下沉,整体倾斜,南的一侧没有变形,保持水平状。在丰一中后侧可见拉裂缝,为滑坡后缘边界。根据滑坡

11、的变形情况,可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和弱变形区,强变形区范围为粮站范围,后以丰一中挡墙围墙为界,区内前部房屋开裂变形已垮塌,堡坎发生垮塌,台阶状的农地变为斜坡,中后部房屋未垮塌,但变形严重,已不能正常入住。丰一中所在范围为弱变形区,区内地面可见裂缝,但变形轻微。(2)2号滑坡2号滑坡位于农贸市场及水管站一带,平面形态呈半圆形,滑坡纵向长约300m,前缘宽445m,后缘宽215m,中部宽385m,面积11.55104m2,滑体厚度一般7-14m,平均厚度11m,总体积127.05104m3,属大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312。滑坡全貌见照片4.2.1。该滑坡前缘高程400-435m,后缘高程约480m,

12、北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南以基岩陡壁顶面剪出,滑坡北侧以丰一中南围墙脚基岩为边界,探井TJ4附近原公路挡墙拉裂呈弧形,北侧保持原状,没有变形,南端向下倾斜,拉裂宽度达0.7m,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状(见照片4.2.3)。南以老年活动中心为界,其后可见基岩出露,老年活动中心居民房屋可见条石基础剪断,水管站附近,可见一条与龙河呈约45的侧向剪切裂缝,该裂缝下沉2.5m,水平拉开8.5m,由此可见南侧边界是以老年活动中心后侧基岩为界(见照片4.2.2)。后缘可见ZK19-1旁民房存在拉裂缝,二环路挡墙有外凸变形迹象,故滑坡后缘以二环路为界。根据滑坡的变形情况,可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和弱变形区,强变形区范围

13、北起丰一中南侧围墙,贯穿农贸市场,南达水管站,后以自强街为界。区内房屋多处垮塌,前侧耕地原有堡坎产生垮塌,变形严重。自强街以西为弱变形区,区内地面可见裂缝,但变形轻微。(3)3号滑坡3号滑坡即老场镇滑坡,位于位于龙河右岸,平面形态呈半圆形,滑坡纵向长约128m,横向宽215m,面积2.75 104m2,滑体厚度一般10-18m,平均厚度14m,总体积38.53 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143(见照片4.3.1)。该滑坡前缘高程399-400m,后缘高程约450m,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滑坡南北侧以基岩为边界,在北侧蜂窝煤厂可见侧向剪切裂缝,裂缝与龙河走向垂直,在南侧客运站房屋有侧向变

14、形裂缝,故南北边界以基岩为界。在后侧酒厂路面可见拉裂缝,方向与龙河走向一致,故滑坡后缘以基岩为界。1.1.2 主要危及对象成灾后损失估算该滑坡主要危害对象为粮油食品站、丰都县第一中学校校区、政府办公楼、居民住宅及街区,危害人数20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38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1.2 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1#、2#、3#滑坡前缘强变形区己经发生变形, 灾害发生直接经济损失38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总体经济损失7800余万元。滑坡体将会直接切断丰都至石柱的交通要道,破坏龙河桥,阻塞龙河河道。 滑坡的滑动将危及滑坡体内2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龙河场镇房屋

15、建筑综上,滑坡前缘目前处于强变形阶段,遇大暴雨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对龙河滑坡的治理刻不容缓。2 地理地质环境2.1 地理环境2.1.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滑坡区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07028一108012,北纬29033一30016。东依石柱县,南接武隆县、彭水县,西靠涪陵市,北邻垫江县、忠县。县城距重庆市区172km。龙河场镇滑坡行政区划属丰都县龙河镇,龙河右岸(西侧)为老场镇,左岸(东侧)为新场镇。新老场镇之间有龙河大桥相连,龙河大桥上游800m处为石板水电站大坝。龙河镇距丰都县城55km,区内有公路贯通,可达石柱县城,交通方便。2.1.2 气象与水文该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16、,具有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丰沛,分配不均,空气湿润等特点。据丰都县气象站资料,最大年降雨量1614.9mm(1993年),最小年降雨量828.8mm(200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1206.04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83.5 mm,最大日降雨量213.9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低气温-3.5(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1.5(1977年8月26日)。平均相对湿度81%,绝对相对湿度17.6mb,多偏北风,年平均风速1.9m/s,年最大瞬时风速达20m/s。龙河自北向南贯穿场镇而过,最终汇入长

17、江,距长江河口53km。河水流量受降雨影响明显,具山洪特征,石板水电站修建前,枯水位377.90m,其常年洪水位410.0m,最高洪水位417.5m(1982年)。最大水位幅度39.60m。石板水电站建成后,其水位受石板水电站调控。目前开闸时水位迅速上涨,水位可达409.00m,关闸时近于断流。2.1.3 区域经济状况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总人口764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700人。民族有汉族、回族、苗族、土家族等17个,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89%。人口密度为261人/km2。丰都县资源富集,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丰都是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优秀旅游

18、城区之一,素以“鬼国京都”,“阴曹地府”闻名于世。丰都县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鬼国幽都”名山,全国最大的动态人文景观鬼国神宫、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摩岩石刻造像鬼王石刻等景观使人着迷,龙河奇山秀水和溶洞群、世平植物园、南天湖等自然风景区令人心醉。2.2 地质环境2.2.1 地形地貌丰都县属川东盆地边缘的武陵山区,为一系列平行褶皱山系构成。长江由西向东贯穿全境,把全县分成大致相等的南北两大部分,右岸(南岸)以山地为主,左岸(北岸)以浅丘为主。地势总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地形开阔较缓,东南部地形狭窄陡峻。全县地貌类型多样,岭谷相间,山地比例大,呈“四山夹三槽”的地貌格局。“四山”分别是:

19、长江左岸黄草山,主峰1035m;蒋家山,主峰1003.3m;长江右岸方斗山,主峰1827m;齐耀山,主峰1922.8m。“三槽”分别是江池低山、沿江河谷、仁沙丘陵三向斜所形成的丘陵地带。县内海拔最低为楠竹乡的凤凰嘴118.5m,最高为厢坝乡的大塘坝2000m,县城海拔160m,县内高差为1870m。 勘察区位于龙河河岸,属河谷地貌,地形上呈陡坡-缓坡-陡崖形态。龙河河床高程399-402m,河床至高程430m为陡坡地形,坡角1520,高程430-460m为缓坡地形,坡角510,其上为陡崖。右岸老场镇最低点位于龙河河床,高程399.06m,最高点位于场镇后侧陡崖崖脚,高程453.56m,1520

20、。相对高差54.50m。场镇经规划修建房屋,形成有多级平台,总体地形坡角2025。新场镇滑坡位于龙河左岸,地形最高点位于东侧二环路,高程470.90m,最低点位于龙河河床,高程399.44m,相对高差71.46m,地形坡角2030,滑坡前缘为阶梯状农地,中部为街道、房屋,呈多级平台,后缘明显变陡。2.2.2 地层岩性滑坡区地层由滑坡堆积层、崩坡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组成,岩性简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分布于滑坡区,厚1015m,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25.09m。滑坡物质为砂岩碎、块石、泥岩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块石直径一般为0.301.50m,棱角状,最大者达6m,泥岩碎石

21、普遍分布于堆积层底部,及基岩强风化带上,直径一般550mm,次棱角状。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dl+col):物质成分为粉质粘土、砂岩碎、块石。分布不均匀,大小不一,一般块径0.61.0m,个大者达35m,最大可达12.90m。厚度520m,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龙河的河床上,后缘、侧缘边界外。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勘察区以泥岩为主夹砂岩。泥岩:暗紫红色,暗紫灰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厚层状,夹薄层、中厚层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砂岩:灰白色,青灰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层面可见白云母,泥钙质胶结。中粗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呈带状分布于龙河河床、河岸边陡崖、滑坡后缘陡崖。2.2.3 水文地

22、质1)地下水类型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斜坡土体中赋存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土体下伏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中,经钻探抽水试验,这类水流量在1-25T/d,没有形成统一的地下水面,多为上层滞水,受季节性影响,雨季量大,连晴则水量微弱。由大气降水及生活用水补给,以向下渗漏及向上蒸发排泄。基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上部第四系覆盖层补给,最终向龙河最低侵蚀基准面排泄。2)水化学特征本次勘察在钻孔中采地下水样3组,在龙河中采地表水一组,因在勘察期为枯水期,区域内龙河水受上游石板水大坝控制断流,龙河镇生活及垃圾污水排入河内,奇臭难看,所采水样为了反应龙河

23、水的真实水质情况,地表水样在勘察区上游采集。经测试分析,勘察区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化学特征,取决于地下水在介质中的运动特点与水的循环交替条件,普遍为HCO3-Ca型,其次为SO4-Ca型,PH值在7.097.95,对砼无腐蚀性。2.2.4 地质构造与地震滑坡区位于石柱向斜南东翼(见构造纲要图图2.2)。岩层单斜产出,岩层产状:32515。经调查,在砂岩层中发育两组裂隙:14078,长35m,宽0.11.0cm ,岩屑充填,间距13m;23080,长47m,宽0.12.0cm ,岩屑半充填,间距1.03.0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滑坡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区。3 滑坡基

24、本特征及形成机制3.1 1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3.1.1 1号滑坡基本特征(1)滑坡空间形态1号滑坡位于老粮站及丰一中一带,平面形态呈长舌形,滑坡纵向长约280m,横向宽约165m,面积4.62104m2,滑体厚度一般13-18m,平均厚度16m,总体积73.92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328。该滑坡前缘高程401-408m,后缘高程约450m,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剪出口可见松动土层,其后侧粮站前斜坡则大面积变形,向龙河方向变形水平位移最多达2m,垂直位移达2.3m;滑坡北侧以基岩陡壁为界,在丰一中北宿舍可见与龙河走向垂直的剪切裂缝。丰一中围墙脚基岩为南边界,在丰一中南侧围墙可

25、见剪切裂缝,南边界从围墙脚向西延伸至老粮站入口处,探井TJ2下方挡墙变形呈弧形,靠近北的一侧明显下沉,整体倾斜,南的一侧没有变形,保持水平状。在丰一中后侧可见拉裂缝,为滑坡后缘边界。根据滑坡的变形情况,可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和弱变形区,强变形区范围为粮站范围,后以丰一中挡墙围墙为界,区内前部房屋开裂变形已垮塌,堡坎发生垮塌,台阶状的农地变为斜坡,中后部房屋未垮塌,但变形严重,已不能正常入住。丰一中所在范围为弱变形区,区内地面可见裂缝,但变形轻微。(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1)滑体滑坡滑体厚度2.65-23.00m,一般厚度13-18m,平均厚度16m。据勘探揭露,滑体物质由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粉

26、质粘土夹碎块石土组成,碎块石含量5-30%,差异较大,块径多5-50cm,个别1.0-2.0m,最大达3m,块石为中等风化状砂岩,棱角状;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灰褐色、红褐色,稍湿-湿,局部含砂2)滑带据钻孔和探井揭露,滑带土厚度0.3m。滑带多由红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组成,碎石含量多20-40%,粒径0.5-5cm,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碎石成份为中等风化泥岩,碎石表面光滑,光泽度好,可见镜面光泽,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湿。由探井TJ2揭示,滑带粉质粘土呈白色,呈浸润状,可见滑动镜面,滑动方向320,倾角20(见照片4.1.3)。由2-2剖面图可知:滑面呈折线形。3)滑床沿主滑方向滑面呈折线状,倾

27、角为310,滑床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岩层产状32515。根据勘探剖面,滑床埋深2.6023.00m,横向“U”型。(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含水层主要是滑坡堆积层,为粉质粘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滑体物质均一性较差,与下伏基岩地下水水力联系弱,自成补、迳、排系统,但由于土体中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滑体透水性具有一定差异,常在局部形成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降雨顺坡面迳流排泄,少部分入渗土体沿岩土界面迳流,向斜坡低洼处、滑坡前缘剪出口排泄。3.1.2 1号滑坡形成机制滑坡变形特征通过调查了解:滑坡最初变形发生于1982年,由于当时修建上游约300m处的石

28、板水电站,放炮震动,粮站前缘斜坡开始变形,在水库蓄水过程中泄洪,剧大的震动力及冲刷,导致粮站前缘斜坡向龙河沉降、下滑,水平位移达2m,垂直位移达1.5m。粮站不能正常使用,迫使搬迁至滑体外。目前滑坡前缘存在大量密集的拉张裂缝,大量房屋成为废墟。滑坡中部丰一中操场围墙脚挡墙,因滑坡的影响,产生跨塌,于2004年重建,丰一中篮球场多处可见拉张裂缝,宽度1-4cm,教学楼隐约可见变形裂缝,学校北则可见一条平行主滑方向的剪切裂缝。另据调查访问:滑坡在降雨季节,仍有变形,在大坝泄洪时,滑坡区及滑坡后缘二环路一带房屋都有震动反应。滑坡影响因素分析从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时间、诱发因素及变形规律,分析1#

29、滑坡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及气象与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1)滑坡区地形总体为斜坡地带,后缘高,前缘低,滑面倾角为5-15,两侧及后缘为基岩陡壁,滑坡区基岩面呈凹槽形特点,易于地表水的汇集下渗及迳流,形成前缘受龙河水冲刷,形成临空,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2)滑体物质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砂岩碎、块石,碎块石含量5-30%,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局部含沙,其本身抗剪强度低,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由于泥岩具有隔水性,故地下水易在岩土接触带汇集迳流排泄,泥岩遇水易崩解泥化,经长期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在泥岩的表层形成一层灰白色、紫红色的粉质粘土层,泥岩中的结核等不

30、易软化矿物,以泥岩碎石保留下来,与粉质粘土一起形成软弱结构带,从而给滑坡的 发生提供了滑动条件。3)滑坡区雨量充沛,且多暴雨、连续降雨,且该镇排水设施差,暴雨不能及时排泄,大量渗入崩坡积层转为地下水,城市生活用水不能完全排走,渗入土层,加上旱土灌溉用水入渗,由于滑体物质结构松散,使滑体土重量增加,同时使滑带土亲水矿物产生溶解、软化,强度降低,促使坡体变形。4)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随着建镇以来,人口不断增多,房屋不断修筑,增加了滑坡体重量;工程开挖,及上游大坝雨季泄洪产生的震动,改变了原有土层的应力状态,增加了滑坡变形。滑坡形成机制分析滑坡位于龙河岸,前缘受龙河的冲刷形成临空,改变了斜坡原有的应力状

31、态,促使坡体发生变形,并逐渐向滑坡后缘扩展,在长期变形积累下,应力进一步集中,最终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动。因而1#滑坡为松脱式滑坡,其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蠕滑-拉裂。3.2 2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3.2.1 2号滑坡基本特征(1)滑坡空间形态2号滑坡位于农贸市场及水管站一带,平面形态呈半圆形,滑坡纵向长约300m,前缘宽445m,后缘宽215m,中部宽385m,面积11.55104m2,滑体厚度一般7-14m,平均厚度11m,总体积127.05104m3,属大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312。该滑坡前缘高程400-435m,后缘高程约480m,北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南以基岩陡壁顶面剪出,滑坡北侧以丰一

32、中南围墙脚基岩为边界,探井TJ4附近原公路挡墙拉裂呈弧形,北侧保持原状,没有变形,南端向下倾斜,拉裂宽度达0.7m,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状。南以老年活动中心为界,其后可见基岩出露,老年活动中心居民房屋可见条石基础剪断,水管站附近,可见一条与龙河呈约45的侧向剪切裂缝,该裂缝下沉2.5m,水平拉开8.5m,由此可见南侧边界是以老年活动中心后侧基岩为界。后缘可见ZK19-1旁民房存在拉裂缝,二环路挡墙有外凸变形迹象,故滑坡后缘以二环路为界。根据滑坡的变形情况,可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和弱变形区,强变形区范围北起丰一中南侧围墙,贯穿农贸市场,南达水管站,后以自强街为界。区内房屋多处垮塌,前侧耕地原有堡坎产

33、生垮塌,变形严重。自强街以西为弱变形区,区内地面可见裂缝,但变形轻微。 (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1)滑体滑坡滑体厚度3.5016.15m,一般厚度7-14m,平均厚度11m。据勘探揭露,滑体物质由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土组成,碎块石含量5-50%,差异较大,块径多5-50cm,个别1.0-2.0m,最大达4m,块石为中等风化状砂岩,棱角状;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灰褐色、红褐色。2)滑带据钻孔和探井揭露,滑带土厚度0.35-1.1m。滑带多由红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组成,碎石含量多10-40%,粒径0.5-5cm,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碎石成份为中等风化泥岩,碎石表面光滑,光泽度好,可见

34、镜面光泽。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湿。本次勘察在探井TJ4、TJ5、TJ6、TJ7、TJ8中均可见滑面,滑面浸润状,粘性好,软塑状(2#滑坡探井中滑面见照片4.2.4)。3)滑床沿主滑方向滑面呈折线状,平面倾角为10,滑床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岩层产状32515。根据勘探剖面,滑床埋深3.5016.15m。(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含水层主要是滑坡堆积层,为粉质粘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滑体物质均一性较差,与下伏基岩地下水水力联系弱,自成补、迳、排系统,但由于土体中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滑体透水性具有一定差异,常在局部形成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降雨

35、顺坡面迳流排泄,少部分入渗土体沿岩土界面迳流,向斜坡低洼处、滑坡前缘剪出口排泄。3.2.2 2号滑坡形成机制2#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与1#滑坡相同,为松脱式滑坡,其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蠕滑-拉裂。3.3 3号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3.3.1 3号滑坡基本特征(1)滑坡空间形态3号滑坡即老场镇滑坡,位于位于龙河右岸,平面形态呈半圆形,滑坡纵向长约128m,横向宽215m,面积2.75 104m2,滑体厚度一般10-18m,平均厚度14m,总体积38.53 104m3,属中型土质滑坡,主滑方向143。该滑坡前缘高程399-400m,后缘高程约450m,以龙河河床为剪出口,滑坡南北侧以基岩为边界,

36、在北侧蜂窝煤厂可见侧向剪切裂缝,裂缝与龙河走向垂直,在南侧客运站房屋有侧向变形裂缝,故南北边界以基岩为界。在后侧酒厂路面可见拉裂缝,方向与龙河走向一致,故滑坡后缘以基岩为界。(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1)滑体滑坡滑体厚度6.2018.90m,一般厚度10-18m,平均厚度14m。据勘探揭露,滑体物质由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土组成,碎块石含量10-30%,差异较大,块径多5-60cm,个别1.0-1.5m,最大达3m,块石为中等风化状砂岩,棱角状;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灰褐色、红褐色,稍湿-湿。2)滑带据钻孔和探井揭露,滑带土厚度0.4-1m。滑带多由红褐色粉质粘土夹碎石组成,碎石含

37、量多10-30%,粒径0.5-4cm,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碎石成份为泥岩,中等风化状,碎石光滑,光泽度好,可见镜面光泽。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湿。在探井TJ9、TJ10、TJ11中均可见滑面,有挤压揉皱迹象。滑面浸润状,粘性好,软塑状。3)滑床沿主滑方向滑面呈折线状,平面倾角为18,滑床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岩层产状32515。根据勘探剖面,滑床埋深6.2018.90m。(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含水层主要是滑坡堆积层,为粉质粘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滑体物质均一性较差,与下伏基岩地下水水力联系弱,自成补、迳、排系统,但由于土体中物质含量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滑体透水性具有

38、一定差异,常在局部形成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部分降雨顺坡面迳流排泄,少部分入渗土体沿岩土界面迳流,向斜坡低洼处、滑坡前缘剪出口排泄。3.3.2 3号滑坡形成机制3#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与1#滑坡相同,为松脱式滑坡,其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蠕滑-拉裂。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4.1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根据重庆市丰都县龙河场镇滑坡治理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场地分三个滑坡,其中1#滑坡与2#滑坡位于龙河左岸,滑体物质均为崩坡积层,成份为粉质粘土夹块石,场地相近,结构特征也相同,滑带物质成份、性状也相同,滑床岩样属同层同种岩性,故将1#、2#滑坡的试验成果并入一起统计。3#滑坡位于龙河右

39、岸,勘察采集的样品偏少,不满足统计要求,其值依据3#滑坡中的样品测试值结合1#、2#滑坡统计结果值综合确定。(1)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滑坡滑体土类型主要为含块、碎石粉质粘土及块碎石土,滑体土除大重度以外的其它物性指标全部由室内试验测定。据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统计成果:滑体土为粉质粘土,天然重度 20.16kN/m3,饱和重度 20.53kN/m3,天然含水量22.26%,孔隙比0.67,饱和度91.40%,液性指数0.56,塑性指数11.57。滑体土天然快剪峰值C=20.77kPa,=10.87,天然快剪残余值C=17.71kPa,=8.22,饱和快剪峰值C=17.85kPa,=8.51,饱和快剪

40、残余值C=15.18kPa,=6.37。(2)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滑带土为粉质粘土,根据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统计成果:天然重度 19.84kN/m3,饱和重度 20.43kN/m3,天然含水量20.56%,孔隙比0.66,饱和度89.26%,液性指数0.76,塑性指数10.82。滑带土天然快剪峰值C=19.89kPa,=10.75,天然快剪残余值C=17.03kPa,=8.41,饱和快剪峰值C=17.25kPa,=8.43,饱和快剪残余值C=14.39kPa,=6.16。(3)基岩物理力学性质滑床的岩性为砂、泥岩组成,据取样试验统计资料,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下:砂岩:天然密度25.05kN/m3,

41、饱和密度25.15kN/m3,天然单轴抗压强度20.33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3.56MPa,变异系数0.280.29为中变异性岩石。弹性模量0.34104MPa、泊松比0.17。泥岩:天然密度25.7kN/m3,饱和密度25.8kN/m3,天然单轴抗压强度6.83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15MPa,变异系数0.260.28为中变异性岩石。弹性模量0.11104MPa、泊松比0.37。4.2 1#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4.2.1 1#滑坡变形定性分析滑坡的稳定性与滑体结构、滑带土强度、厚度、滑面形态、主滑段、抗滑段重量、地下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目前滑坡稳定性现状等。据地表变形迹象、探

42、井、钻孔揭露滑坡情况及调查访问的结果,对滑坡的变形动态分析如下:1#滑坡最初产生于1974年,大坝修建放炮震动,地表产生裂缝,降雨及地表水入渗,滑坡开始初期变形。河水对前缘冲刷临空,加之降雨作用,滑坡不断变形,终于在1982年大雨作用下,滑坡前缘粮管站的一号库房地坪和墙体产生了裂缝,裂缝宽1-3mm;1989年5月连续暴雨作用下,前缘斜坡变形加剧,粮站一号库房的裂缝向二号库房扩展,裂缝宽度增加到5-20mm,垂直变形10-20mm左右;1996年暴雨作用下,滑坡产生大规模滑动,滑体滑移距离约1-2m,前部房屋已毁坏,粮站无法正常工作。目前,滑坡在连晴期间变形较弱,滑体处于暂时稳定状态。随着前缘

43、进一步被河水冲刷和滑带土进一步软化,滑体抗滑段进一步减少,势必导致整个滑坡向下滑动。4.2.2 1#滑坡稳定性计算(1)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滑面受软弱面及临空面控制,呈起伏不平的折线型,故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折线型滑动带的传递系数法来评价斜坡的稳定性及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滑坡稳定性系数Fs计算公式:Ri=Wicosi-Qisini+Disin(i-i)tgi+cili (i=1,.,n)Ti=Wisini+Qicosi+ Dicos(i-i) (i=1,.,n)j=cos(i-i+1)-sin(i-i+1) tgi+1 (j=i时)式中:Ti第i条块下滑力(kN/m); Ri第i条

44、块抗滑力(kN/m); Di第i条块的动水压力(kN/m);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时);第i条块的自重标准值与相应附加荷载之和(kN/m);第i条块滑面粘聚力标准值(kPa);i第i条块滑面内摩擦角标准值();i第i条块滑面倾角();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与水平方向夹角();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n条块数;Fs稳定性系数。(2)计算方案根据滑坡形态及变形特征,选择滑坡的2-2,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经分析滑坡土体的岩、土状态及荷载组合,选定如下2种工况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工况 自重+地表荷载(现状)工况 自重+地表荷载+暴雨(饱和状态)因河水位409m对滑坡的

45、浸蚀面积很小,且仅对滑体表面作用,其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小,可以忽略,故不考虑河水位影响。依据规范,地震烈度为VI度时,不计入地震力,故本场地不作校核工况计算。(3)计算参数的选取A滑体重量按下式计算:Wi=Sii式中:Wi第i块单宽滑体自重(KN/m)Si第i块单宽滑体面积(m2)i第i块单宽滑体重度(KN/m3)依据室内实验成果,滑体重度天然状态下为20.16kN/m3,饱和状态下为20.53kN/m3,依据滑坡TJ2现场大容重试验结果,天然状态下为20.75kN/m3,饱和状态下为22.13kN/m3。因滑体中含有碎块石,钻孔中所采集的土样不含碎块石,其值是偏低的,故在稳定性计算中,采用现

46、场大容重度试验值。滑体天然重度取现场大容重试验值20.75kN/m3,因滑体多为粉质粘土,透水性差,渗透系数小,且滑体厚度较大,即使在长期连续暴雨作用下,土体也不能完全渗透滑体,故1#滑坡饱和重度结合场地情况,依据经验按全饱水状态的1/31/2考虑,表现为滑体重度增大,故取重度a=22.00kN/m3。滑体条块的面积采用 AOTOCAD 直接从计算剖面图上量取。B地下水:据野外调查及钻探资料:勘察区无统一地下水面,部份钻孔中含水,多属钻探循环水及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故天然状态下不考虑地下水。C滑体上覆建筑荷载由于滑坡体上建筑分布,因此,在此次滑坡稳定性计算中,须考虑地表荷载,依据规范,

47、荷载按每层5kPa取值,平均层数为4层,按20kN/m的线荷载均布计算。D安全系数该滑坡防治级别为I级,在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中,安全系数值均取1.25。E抗剪强度C、值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选取合理与否,对滑坡稳定性计算起关键作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第10.6.9条,“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应以测试结果为基础,结合宏观地质判断、工程类比和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并应通过反分析进行校核”,在稳定性分析和剩余下滑力计算中C、值综合取值见表4.2.2-1。 1#滑坡滑面滑带土c、取值表 表4.2.2-1指标天然饱和c(kPa)()c(kPa)()峰值残值峰值残值峰值残值峰值残值室内试验19.8917.0310.758.4117.25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