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4940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理解练习单元课文理解 一、穷人 1、重点字音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寡妇 蜷缩 黧黑 2、重点字词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十分害怕不安。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忐忑:指心神不安。 自作自受: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3、课文解说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

2、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4、内容梗概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等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讲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段讲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5、句子分析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

3、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

4、良的本性。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6、写作特点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5、。 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7、穷人续写 帐子掀开了,七个孩子可爱的小脸露了出来,显得特别幸福、温馨。渔夫和桑娜对视着,一同会意地笑了,“我们俩心有灵犀啊!” 一转眼,十几年的光阴过去了。几个孩子都长得很强壮,遇到困难总是一起解决。邻居家西蒙的两个孩子,也与这几个孩子处得很好,简直胜过亲兄弟。而渔夫和桑娜,此时却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西蒙的孩子长大了,事实隐瞒过他们,就和他们实话实说吧! 西蒙的两个孩子来到渔夫、桑娜面前,桑娜叹了口气说:“唉该告诉你们的事情,就如实地讲给你们听吧!”她的丈夫看着她,点了点头,她又接着说:“你们不是我的孩子,西蒙是你们

6、的亲生母亲,后来是我收养了你们。现在你们也长大了,出去拼搏吧,大胆地去干吧!”两个孩子哭着说:“不,母亲,您对我们有恩啊!我们不能不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桑娜笑了笑,挥挥手:“走吧!有空来看看我们,我也就满足了!”她说着,顺手把路费递给了两个孩子。孩子们的身影在太阳的映照下,消失在闪闪发光的大路上 后来,两个孩子参加了苏联红军,推翻了沙俄的黑暗统治,带领人民走向了光明 2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勉强 魁梧 汹涌澎湃 掀开 二、选词填空。 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还是 1、桑娜一家生活十分艰难,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 2、渔夫和妻子自己多受些苦,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3、桑娜觉

7、得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三、判断下列省略号的作用,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省略号的主要作用有: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表示语音的跳跃。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四、读课文片段,做相应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

8、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联系课文填空。 “他”指 ;“你”指_;“他们”指 。 2、用“”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句子。 3、熬”是_的意思。从这个字中,反映出渔夫 ,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 的人。 4、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应该读出( )的语气。 A慌乱 B犹豫 C果断 D.急躁 二、唯一的听众 1、重点字词 割舍:舍弃,舍去。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全力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3 潜滋暗长:潜:暗中,隐藏 滋:生长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2、文章解析 主要内容 本文记述了我在

9、一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学会拉好小提琴的事,赞扬了老教授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课后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答:老人并没耳聋,因为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的并不好,并从我准备溜走的行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我的爱护,老人谎称耳聋。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答:因为在我心中老人是唯一的听众,在我的眼里,老人不再是聋子,我和她是在用音乐交流。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课文段意 第一部分:写父

10、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第二部分: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第三部分:写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仍然每天对着老人拉琴。 第四部分: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第五部分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句子解析 我的妹妹认为我在音乐方面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因为我拉的小夜曲在她听来,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使我感到沮丧。 这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11、,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几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 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 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 护与帮助。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4 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

12、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

13、,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

14、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15、“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5 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一、我能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yu rn do qin g sh y sh 二、

16、根据课文内容来判断。 1、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是一个聋子。 2、唯一的听众一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3、“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这句话中“耳聋”加上引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4、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题目中“唯一”一词的含义是“我”拉小提琴的技艺太差,听众只有那位耳聋老人,太难得了。 三、阅读理解。 唯一的听众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1、“我蹑手蹑脚”的原因是 。 2、你怎样理解画“”的句子?语段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还有哪句? 3、文中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4、“沮丧”的意思是 ;“锯子”是指_。这两个词语表达了“我” 的感情。 5、试分析本语段与后文的关系。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