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4941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6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各地春节习俗。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说说你的感

2、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

3、到? 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 找出对人们快乐的描写,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五、作业:抄写词语及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

4、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7* 藏 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5、能: 1学习并积累本课词语和优美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 教学难点: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交流有关藏戏的资料。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读第一部分,

6、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

7、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学生交流。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设计: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

8、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

9、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民居进行研读,要求: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2其他同学质疑,小组成员答疑。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

10、,介绍来历。 2课件出示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七、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9* 和田的维吾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

11、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请维吾尔族同学介绍本民族的风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课文,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

12、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

13、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过程与方法:借鉴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 教学重点: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

14、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

15、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

16、,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

17、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五、作业布置:把修改好的作文誊抄到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2学习两首古诗。了解标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教学重点:交流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和学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本组课文突出的表

18、达方式以及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3翻阅班级的民俗习作集,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进行欣赏。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2学习元日。 了解作者,感知文章。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学习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细读诗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五、作业设计。 1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成语。 2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