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5145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下水计算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1 概 述,一、下水定义 船舶在船台上或船坞内建造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下水,即将原在船台上或船坞内呈支撑状态的船进入水中呈漂浮状态。二、下水方式 1、起重机吊:小船造好后可以用起重机把它吊到水中 2、造船坞下水:船在船坞内建造,造好后向船坞内放 水使船浮起再拖到船坞外的水域中。造船坞是目前解决大型船舶建造和下水的较好设施,适合于水位落差不大的地区(如沿海)。,3、船台重力下水:即船舶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沿船台倾斜滑道滑入水中,是常用的下水方法。主要包括纵向下水和横向下水两种。,(1)纵向下水:船体的中纵剖面平行于滑道运动。如川东厂的纵向楔形小车。(2)横向下水:船体的中横剖面平行于滑道运动。如

2、东风厂的横向梳式滑道下水。鉴于我国各主要船厂普遍采用纵向下水方式,故在本章中只限于讨论船舶纵向下水的计算。,滑道通常采用两条,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约为船宽的。滑道坡度一般取为,其具体数值视船的大小而定:,三、纵向下水布置概述 1、下水设备(1)固定部分:固定部分由木方铺成,称为滑道。,小型船舶(船长100m以下):=中型船舶(船长100m200m):=大型船舶(船长200m以上):=大船的滑道坡度一般较小,以免船首部分离地过高,影响施工,船的龙骨坡度与滑道坡度大体相同,有时较约小。,(2)运动部分 运动部分在下水过程中与船舶一起滑入水中,称为下水架。下水架的底板称为滑板,在滑板与滑道之间敷有润滑

3、油脂,使滑板易于滑动。下水架的两端比较坚固,以支持船体首尾两端的尖削部分,分别称为前支架及后支架。下水架的长度约为船长的80%,船体首尾两端各有10%左右的长度悬空于下水架之外。滑板的支承总面积(:下水时总重量;P:润滑油脂的许可平均压力)滑板宽度(l:下水架长度;n:滑道数目),(3)辅助设备 套牢装置:防止船在开始下水之前滑板可能滑动 导向挡板:防止船在下水过程中滑板发生偏斜 制动装置:使船在下水后能迅速停止于预定位置 驱动装置:使船在开始下水时能迅速滑动,6-2 下水阶段划分,一、第一阶段(1)自船舶开始下滑至船体尾端接触水面为止。(2)运动特点:平行于滑道运动。(3)受力分析:下水重量

4、:其中包括船体重量及下水架重量。重力 沿滑道方向的分力 即为下滑力,垂直于滑道的分力为(正压力),如图6-2所示。滑道的反作用力R=,R与 在同一作用线上,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摩擦力,f为摩擦系数,其数值与润滑油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f又分为静摩擦系数(船在开始滑动时)和动摩擦系数(船在滑道上运动时),通常f的数值为:滑动条件 船舶在本身重力作用下沿滑道滑动的条件是:或(6-1),二、第二阶段(1)自船体尾端接触水面至船尾开始上浮为止。(2)运动特点:船的运动仍平行于滑道。(3)受力分析:作用力有:船体下水重量;浮力(其中 为船舶入水部分的排水体积);滑道的反作用力R。设下水重量、浮力 及反

5、作用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架端点的距离分别为、(见图6-3)则在该阶段中力及力矩的平衡方程式为:(6-2)7,反作用力:,反作用力距前支点的距离:,尾下落 当船的重心G已在底滑道末端之后,而船尾尚未浮起 条件:发生尾下落(见图6-4)不发生尾下落,避免措施 增加滑道水下部分的长度;在船首部分加压载重量,使重心G向船首移动,减小重量对滑道末端的力矩;增加滑道坡度;等待潮水更高时下水。这相当于增加滑道水下部分的长度三、第三阶段(1)自船尾开始上浮至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为止(2)运动特点:船舶不再沿平行于滑道的方向移动,下水架的滑板只有前支点与滑道相接触。(3)上浮条件:当船尾开始上浮时,下水架滑板前

6、端成为支点,因而船尾开始上浮的条件必然是:,(4)受力特点:(6-3)(见图6-5),R,上浮条件,(5)不利情况:滑道反力R集中作用于下水架前支点处,可能损坏下水设备及船体结构;当船舶绕前支点转动时,首柱底部可能撞击船台,损坏船首结构和船台。(6)避免方法:加强前支架处的结构,并使反力平均作用于前支架之全体;取消前支架,在滑板与船体之间的相当长度内只需填入普通楞木,这些楞木随船体及滑板一起下水;在船尾上浮处的前支架下方的滑道结构给予适当加强 两滑道后端的中间挖一凹槽,以免船首底部碰触船台,四、第四阶段(1)自下水架前支点离开船台滑道至船舶停止运动为止(2)运动情况:船已完全浮起;船舶的下水重

7、量仍大于浮力,则将发生船首下落现象,下水重量与浮力之差称为下落重量。(3)下落高度t:前支架离开滑道末端时的水线与船在自由浮起时首吃水之差。(4)首沉深度t 当船首下落至静止水线时,因有惯性作用,船首将继续下沉,在首垂线处下沉的最深水线与静止水线之距离t称为首沉深度,通常t=1.1t。,(5)避免措施:增加滑道入水部分的长度;等待潮水更高时下水;中心凹槽;在滑道末端增加河床深度。(6)下水船舶在离开滑道之后,由于惯性作用将继续向前滑动,故应采取适当措施使船停止运动。抛锚;制动;在舵的后面绑一块横向木板。,6-3 下水曲线计算,一、下水曲线图(1)组成(见图6-8)下水重量=常数(水平直线);浮

8、力(曲线);下水重量对于滑道末端的力矩(倾斜直线);浮力对于滑道末端的力矩(曲线);下水重量对于下水架前支点的力矩 常数(水平直线);,浮力对于下水架前支点的力矩(曲线)。,1,6,2,3,4,5,1、2阶段,3、4阶段,R,(2)特点 下水重量 与浮力曲线之差即为船在不同行程时滑道的反力R。直线与 曲线的交点(A点)表示船尾开始上浮,与之相应的 表示船尾开始上浮时的行程数值。若 曲线位于 曲线之上,则,不发生尾下落现象,反之,发生尾下落。当下水进入第三阶段后,其浮力随行程的变化规律与一、二阶段不同,设行程 表示下水架前支点已离开滑道末端,若,则将发生首下落现象,其差数d即为首下落重量。二、下

9、水计算(1)根据第二章中关于重量及重心计算的基本原理,尽可能正确地计算下水重量及重心位置;,(2)绘制如图6-9所示的下水布置图,并注明有关尺寸;(3)确定船舶滑行某一距离x时的首尾吃水;,(6-4)(L为船舶垂线间长,为龙骨坡度,为滑道坡度)根据上式可以把船在各不同行程(例如:x=60m、80m、100m等)时的首尾吃水算出。(4)在邦戎曲线图上画出相当于上述不同行程x时的水线,然后用数值积分法算出每一水线下的浮力及浮心纵向位置,据此可求出 及,也可得出不同行程x时的、数值。根据下水重量及重心位置,可算出 及。(5)绘制下水曲线图,由 确定船尾开始上浮的位置。(6)计算船尾上浮以后的浮力、绘

10、制曲线(见图6-11),先选定某一 值(),计算船舶在前支点处的吃水;假定若干个尾吃水,在邦戎曲线上画出这些水线,并量出各横剖面面积;应用数值积分法算出、浮心位置、;以尾吃水为横坐标,绘制浮力曲线、曲线及 直线;在 处得对应尾吃水,对应的浮力也可查得;同理假定另外几个x值,可确定每个x下对应的;绘制下水曲线中 阶段的浮力曲线。(7)为了估计船在入水后的浮态及稳性,尚需计算船舶下水后的首尾吃水及初稳性高。,6-4 滑道压力计算,为了保证船舶安全下水,还应对滑道压力进行计算,以便检验润滑油脂、滑道及前支架是否能承受该项压力。船舶在下水过程中,滑道上的受力情况是变化的,故对压力计算也需分阶段进行。一

11、、下水第一阶段(1)受力:整个下水重量完全由滑道支承,滑道的反力R等于下水重量,即(6-5)(式中:为下水船舶重心G至滑板前端的距离;为滑道反力R的作用点至滑板前端的距离)(2)压力分布及大小 1,设:滑道压力沿滑道长度按梯形分布(见图6-12),则(6-7)(其中:b为每条下水滑道的宽度,、分别为滑板前端和后端处滑道所受的压力)二、下水第二阶段(1)受力:当下水进入第二阶段时,船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时滑道反力R及其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 可由下式决定:(6-8),(2)压力分布及大小:与R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 当反力R作用点位于滑道接触长度中央的 的范围内(即)时,滑道压力为梯形分布(见图6-1

12、2),则前端及后端滑道处所承受的压力为:(6-9)与(6-7)一样,当反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 时,则滑道压力为 三角形分布(见图6-13),前端及后端处滑道所承受的压力为:(6-10),当反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 时,因滑板与滑道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故两者之间的有效接触长度滑道压力沿有效长度 的分布如图6-14所示,前端及后端处滑道分别承受的压力:(6-11),把6-7中的,(4)当船尾开始上浮时,反力R集中作用于滑板前端。设前支架处平均受压的长度为,则船尾上浮时该处滑道所受的压力(6-12)三、滑道压力分布曲线(见图6-15)从P1、P2的变化,可以判断船体和滑道需加强的部位及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