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草行业研究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 经 济 研 究 报 告 第25号 2003年2月25日 签报:吕忠信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0年开始,烟草行业卷烟产销量、工商税利及其它有关经济指标增长率在连续多年的下降之后出现止跌回升,并在随后两年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如图所示)。在2000-2002这三年间,全国卷烟产销量分别以年均1.6%和2.5%的速度保持增长,而行业工商税利年均增长率更高达14.9%。到2002年,全国卷烟产销分别为17225亿支和17493亿支,完成工商税收和利润分别为1050亿元和406亿元。从绝对值来看,除了卷烟产量比1995年稍低之外,其它各
2、项指标在2002年都创造了历史新高。面对外部多重压力和内部多种矛盾,是什么因素使得烟草行业能够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在总量增长的背后烟草行业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动趋势?经过200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烟草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如何?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这是行业上下应该思考的几个基本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第二至四部分逐一进行尝试性回答,在最后部分将提出几点政策性思考。二、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为什么烟草行业在连续多年的增速减缓之后,会在2000-2002年这三年中出现快速增长之势?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对行业实践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六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支撑
3、烟草行业保持三年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影响。1、宏观经济整体趋好,带动了全社会烟草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作为一个生产和经营消费品的经济部门,烟草行业的增长状况与国民经济的整体态势,尤其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1991-200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名义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长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37和0.692,它们之间基本保持着“同升同降”的同步变动趋势(如图所示);如果再进一步进行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的话,结果表明,GDP增长率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们拉动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增长率的提高幅度分别是0.89、1.24和1.03个百分点(由于所有上述变量都是相互关联的,烟草行业的税利增长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分别测算,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烟草经济与各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绝不能把上述测算结果简单相加)。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针对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旨在刺激有效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致使GDP在经历了1995-1999年增速持续减缓之后,从2000年开始有所回升,按可比价格计算,当年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
5、0.9个百分点。2001年虽又稍有下降,但2002年又呈现出加速增长之势。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由持续下跌转向略有回升。由于宏观经济整体趋好,这为卷烟销售均价的提高和总体规模的扩张创造了有利的需求条件,并进而有效拉动烟草行业的产值及收入、税金和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2、烟叶实现了由严重过剩到稳定供给的过渡,为行业整体的恢复与增长奠定了有利基础。1996-1997年全国烟叶连续两年多种多收,导致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因此而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损失和浪费。会计决算报表显示,1998年,全国烟叶购销企业“三项费用”为107亿元,当年亏损总额高达64
6、亿元。由于烟叶经营出现巨额亏损,直接导致当年工商税利增长率减少了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增长率减小幅度更是高达22个百分点。针对烟叶经营的被动局面,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采取了较为果断的“双控”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消化库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得全国烟叶逐渐实现了由严重过剩到稳定供给的过渡。从2000-2002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地,由于烟叶总量控制和结构提升得以同步推进,使得烟叶亏损额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不断缩小,到2002年烟叶经营已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超过了30亿元。也正是由于烟叶生产经营的持续好转,这为烟草行业的整体增长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粗略地测算,在这三年中,由于全国烟叶基本实现
7、由严重过剩向稳定供给的过渡,这对烟草行业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至少在10%以上。 3、大力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有效提高了烟草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和占有率。根据调查,国内烟草市场的需求总量近年来基本保持平稳态势。有关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吸烟率(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吸烟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2001年下降为31%。另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权威统计资料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资料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城乡居民卷烟购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稳中略降的态势,与1995年相比,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卷烟购买量分别下降了6.3%和5.4%。如果综合考虑人口总数、吸烟率及消费者
8、平均消费量等因素,推算得知全国卷烟市场需求总量近年来没有明显的萎缩,也没有明显的扩张,全社会消费总量大致保持在18000亿支左右。然而,在社会消费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烟草行业通过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不断减少了非正常渠道生产及流通的卷烟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使得烟草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其卷烟销售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也得以持续提高。 4、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并充分利用“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垄断性收益”。近年来,烟草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以“控量、促销、稳价、增效”为基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严格限制卷烟
9、产量和不断加大促销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系统内企业因此也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垄断性收益”。例如,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整体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紧缩、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国卷烟市场销售价格水平却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之势。1999年,烟草系统对外卷烟销售均价约为2.5元/盒,2002年上升到3.0元/盒,年均提高6.3%;与此同时,分牌号汇总计算的卷烟零售价格指数虽然在部分年份稍有下降,但整体表现依然是基本稳定。毋庸讳言,正是由于烟草行业拥有“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保证了系统内企业可以普遍获得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垄断性收益”。如2001年,全国国有及销售收入在500
1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总资产贡献率为9.3%,而同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18.4%和48.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和5.8倍。5、传统优势省区和企业压力的显著增强与后发地区和企业发展动力的普遍提高,为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助推效果。伴随全国卷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卖方的市场主导地位被逐渐削弱,而买方的市场主导优势却日益突显。在这种背景下,长期在烟草系统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传统优势省区和企业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形势的变化,这些省区和企业不断改变过去在优越条件下形成的一些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其市场意识、竞争意
11、识和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各方面工作都较原先更加积极主动。而对于那些后发省区和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有利于它们的变化,在相对优越的内部市场条件支撑下,其发展动力得以普遍增强,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也明显提高。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之所以中国烟草近年来在“此消彼长”过程中能够实现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它与不同省区、不同企业上述观念和行为的调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6、200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在提高行业整体税负水平的同时也为大部分优势大企业提供了相对改善的政策环境。从2001年6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税务部门把核定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的参考依据从卷烟工业企业的出
12、厂价格改为调拨价格。根据新的计税基价,先对所有类别的卷烟征收一道从量税(此次改革新增加的内容),定额税率为每箱150元;然后再分两个档次征收从价比例税,其中:每箱不含增值税的调拨价格在12500元(含12500元)以上的税率为45%;12500元以下的税率为30%。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后各类卷烟特别是低档卷烟的税负水平与改革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是计税基价的变化),如2001年全国平均的单箱消费税比上年提高了161.6元,提高幅度为10.6%;当年全国卷烟消费税增长率达到12.7%,比上年高出了6.9个百分点。另外,由于计税基价的改变和税率结构的调整,这对维护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同
13、档次卷烟的税收负担在税改之前是悬殊极大的,税改之后虽仍未达到一致,但相对差距也大为缩小)和促进产品结构较高的企业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在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实施以后,部分优势大企业因此而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改善环境,它们对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因此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三、总量增长背后的结构变动态势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产业部门,中国烟草不但要追求税利总额及其它总量指标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因为唯有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才可能为总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然而,烟草行业在2000以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背后,其结构优化工作明显处于较为滞后的状
14、态,由此也对行业整体的未来发展设置了许多不利的掣肘和梗阻。 1、从企业结构来看,虽然小烟厂数量在不断减少,但部分优势大企业正“由强趋弱”,行业集中度在较低水平上“不升反降”。理论研究和实证资料表明,烟草制品是适合以大集团、大公司形式组织生产与经营的,集中度是决定产业整体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效率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2001年,美国、日本、英国这三个世界领先的烟草强国,最大的一家企业卷烟销量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为50.8%、74.9%和39.7%,“四厂商指数”(最大的四家企业占行业整体的比重)都在90%以上,其国内市场已呈现出很高的集中态势。中国烟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15、工作,并且在关闭小烟厂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过,尽管“关小限劣”成绩显著,但从客观现实来看,部分优势大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了“由强趋弱”现象,行业集中度也表现出“不升反降”的劣化态势。如用国际通行的衡量行业集中度的“四厂商指数”和“八厂商指数”来看,中国卷烟工业企业按卷烟产量指标计算的集中度在2000-200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如图所示),其中“四厂商指数”由17.8%下降到16.1%,“八厂商指数”由28.2%下降到26.4%。行业集中度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升反降”以及部分优势大企业较为明显的“由强趋弱”,这是中国烟草行业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2、从产品结构来
16、看,烟草行业对高价卷烟的依赖度过高,满足农村市场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中低价位卷烟有效供给不足,卷烟产品的“头重脚轻”致使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脆弱。2002年全国卷烟产品价位分档汇总数据显示,销售价格(工业企业)在100元以上的卷烟,其销量为286.9亿支,营业利润为65.7亿元,占行业整体(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7%和31.8%;50元以上的卷烟销量为889.5亿支,营业利润为96.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3%和46.9%;30元以上的卷烟销量为2685.7亿支,营业利润为175.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6.1%和84.7%。从2000、200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也大抵如此。由上
17、述数据可知,虽然现阶段烟草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它绝大部分是依赖于那些主要由“灰色消费”支撑起来的“高价卷烟”的。而由于大多数烟草企业对“高价卷烟”都存在着过度依赖症,从而致使围绕此类卷烟的市场相互封锁、产品过度包装、牌号频繁更迭等不良现象在烟草行业普遍而大量地发生。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形来看,烟草行业在“高价卷烟”市场的不规范竞争和供给过剩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但对于那些以满足广大农村市场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为主的中低价位卷烟,其有效供给却明显不足,行业整体的产品供给结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面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如消费者行为的日趋成熟和理性、世界控烟运动对烟草消费环境的影
18、响等)并立足于客观的国情条件(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等),如果不改变对“高价卷烟”的过度依赖和不解决“低价卷烟”的供给不足问题,中国烟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难以不断巩固和增强。 3、从省区结构来看,可控制的市场资源日渐成为决定地区烟草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税利增长的活跃地区逐渐由东部向北部转移,全国烟草在“市场闭锁式”发展之中日渐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从事实和数据观察,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大部分省区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纷纷走上了“市场闭锁式”发展道路,其内部市场首先立足于销售本地生产卷烟,供给不足部分才在严格的行政管制下通过调进外省卷烟来补充。在这种模式之下,“销大于产”的
19、市场优势日渐成为决定各地烟草经济增长速度的主导性因素,那些内部市场需求容量较大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省份普遍都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增长,而那些内部市场需求容量有限而供给能力非常巨大的传统优势省区却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经营困难。客观而冷静地分析,在国内市场没有对外开放而且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全国烟草资源基本受控于烟草系统的情况下,以行政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闭锁式”发展对于实现“外部利益内部化”和“内部成本外部化”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功效。然而,由于这种模式极大地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限制了全国烟草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它最终必然导致烟草行业日渐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主要表现在:(1)烟草经济增长
20、的活跃地区在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之后,目前正呈现出“由东向北”的转移;即便剔除基数大小的影响,由区域垄断和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强者趋弱、弱者趋强”的结构劣化趋势日渐显现。(2)全国烟草资源并未向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卷烟生产布局的凝固化和平均化趋势愈加突出。如按各省区卷烟产量占全国比重计算的平均差,近年来就呈逐年下降之势,其中2000年为2.50%,2001年为2.43%,2002年为2.37%。(3)尽管税利总额在不断增长,但系统内体制性交易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地区间市场封锁十分严重,零售户和消费者对系统内企业的满意度非常低下,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全国烟草无法形成统一对外
21、的整体竞争合力。所有上述问题的严重存在,表明中国烟草虽然实现了税利总额的快速增长,但事实上却没有带来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相应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在保持税利总额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实力,这是事关中国烟草未来生存与发展最为根本性的战略选择。 4、从国际贸易结构来看,尽管烟草行业近年来出口有所增长,但出口总量远远少于外烟在国内市场的实际占有量。长期以来,国内烟草市场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十分低下的状况。如从“九五”以来的七年之中,烟草系统进口卷烟占同期国内销售总量的比重为0.07%,出口卷烟占同期国内生产总量的比重为0.94%。可以看出,中国烟草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给自足”特征。不
22、过,尽管通过正常渠道进口的外国卷烟数量非常有限,但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国内市场的外烟事实上已拥有较高的影响度和占有率。如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在2001年开展的“中国大中城市烟草品牌市场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外烟的购买人数占全国大中城市卷烟消费者的4.8%,购买量占4.6%,购买额占7.1%;有六个外烟品牌已进入了市场竞争力“100强”之中,其中“555”、“万宝路”、“希尔顿”分列第4位、第19位和第23位。由此可知,尽管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烟草为净出口,但事实上目前国内市场的外烟销售量已远远超过了国产卷烟的出口量;粗略地估计,超过幅度至少在300%以上。对于烟草行业而言,在中国加入WTO的宏观背
23、景下,如果国产卷烟不能有效“走出去”的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烟草完全有可能遭遇市场销量不断下降的困难和危险。四、烟草行业前景展望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2003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在新世纪头十年特别是近三至五年,是烟草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否抓住时机,抓紧工作,关系到中国烟草的前景和希望。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呢?在对烟草行业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总结和对影响烟草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并应用有关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拟测算,本文对烟草行业今后三年发展前景的基本判断是: 从影响卷烟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来看,到2005年全
24、国总人口将达到13.32亿人,其中15岁及以上人口为10.57亿人;吸烟率(15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重)大致保持在31%左右;在吸烟人群中,约有9%主要以手卷烟或其它烟草类产品消费为主。受控烟运动的影响,每个卷烟消费者年均消费量将趋于下降,到2005年大致为6200支左右。综合上述几个因素,预测到2005年国内市场卷烟消费需求量将大致保持在18500亿支的水平。如果烟草系统能保持95%的市场占有率的话,其销售量为17575亿支。从影响烟草行业发展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来看,预测在未来3年内,GDP将以7.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保持在99.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25、速度分别为5.1%和3.9%,总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将提高0.8个百分点。如果利用1991-2002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同时结合烟草市场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修正,预测到2005年全社会卷烟零售总额将达到3800亿元,每盒(20支)卷烟零售均价将达到4.1元。在烟草系统对外批零差价为15%并确保拥有95%的市场占有率(销售量)的情况下,其销售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外烟主要挤占价格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镇市场,因此,系统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占有率将低于其销售量占有率)。国家将对烟草税收政策进行调整,而调整的主要方向一是建立卷烟消费税计税基价与市场零售
26、价直接挂钩的征管办法,二是进一步提高卷烟综合税负。税收政策调整的宏观效应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但另一方面也将不断提高对烟草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的“高价卷烟”的实际税负,进而将导致这类卷烟的盈利空间日趋缩小。从最终结果来看,未来3年烟草行业的工商税收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其利润增长速度将趋于减缓。尤其是如果不能有效缓解“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取消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通过后对国内烟草市场所造成的实质性影响,行业利润增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从总体趋势来看,由于支撑烟草行业过去三年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有利因素已逐渐消失或减弱,特别是烟叶生产经营的好转和烟草系统市场占有率的持续提高,这在
27、过去三年对行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今后三年已基本不可能再保持原有势头。尽管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调整将继续拉动烟草市场零售总额的扩张和销售价格的提高,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全面形成,这必然会导致“高额垄断利润”的不断减少(让利于零售商和消费者将是烟草系统理智和必然的选择)。另外,由于近年来烟草行业在结构方面表现出来的“强者趋弱”,这从根本上弱化了行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履行加入WTO承诺所导致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虽然那些基础较弱且又拥有“销大于产”的市场优势的省区和部分中型企业在今后三年内仍会出现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它们在行业整体中所
28、占份额十分有限,因此它们的增长越来越难以弥补其它优势省区和企业下滑对行业整体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过去几年在“此消彼长”中实现行业整体增长的空间和余地已越来越小。五、结束语 理论和实践表明,任何一个经济性产业的增长,客观上具有一种周期性的演变规律。如果仅从最具综合性的当年价工商税利这一指标来看,烟草行业自组建上划以来至1999年,曾出现两次较有规律的“上升-下降”循环变动。如果再把时间前推,可以看出1978-1981年也出现了一次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过程。从2000年开始,烟草行业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表明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2002年高达20.5%的增长率标志着烟草行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增
29、长高峰(如图所示)。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对未来,本文认为,随着支撑过去三年快速增长的大部分有利因素的逐渐消失或减弱,特别是面对已经出现的某种程度的“结构劣化”趋势,烟草行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实施“逆对经济风向”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在“大起”之后的“大落”,千方百计确保实现平稳发展。而在制定和实施“逆对经济风向”的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要努力改变用税利增长统率一切的思维定势,坚决摒除“此消彼长也可以保持整体增长”和“平均化易于治理”的短期观念,切实把提高行业及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加快对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和中国加入WTO导致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的宏观背景下,烟草行业还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跨国烟草公司的战略举动;从总体方向来说,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切切实实地给企业以更多的市场自主权。另外,为了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节约系统内部交易成本,烟草行业要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全面构建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于一体的行业资源整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