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 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
2、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
3、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全身心投入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
4、观与教师观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演讲、考试等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因此罗杰斯主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这个称谓。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这样学生就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人本主义
5、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作出如下努力:1、真诚2、认可3、移情 四、人本主义学生观对教育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学习理论,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它不仅丰富了人类学习理论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过程。 首先,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与完整的人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是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有意义学习,将学习与学生的期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观点对于只重视知识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都是一种突破。 其次
6、,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愿望,突出了动机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再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张,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内在驱力,强调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 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自然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崇尚潜能论和自发论,
7、把艰苦学习所需要的规范约束与自由选择对立起来,忽视系统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片面强调情感动机的决定作用,主张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显然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五、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模式 补充:马斯洛与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
8、对安全、稳定、依赖、保护、秩序、法律等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指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有深厚的关系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对地位的需要。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又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他人对自已的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9、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2、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