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461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笔记人格心理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 消极假设 人性是消极的 是本能的 是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 潜意识理论 哈特曼潜意识哲学 理论实践 在另一个强大的刺激来临时会打破以前的较弱的刺激 意识:一般情况下人能够感知到的精神生活,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外显部分。 前意识:一般情况下,感知不到,但经过努力的回忆和别人的提醒等仍能够感知到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生活。 潜意识:一般正常情况下,人所不能感知到的精神生活。 潜意识理论反应了弗洛伊德受到哲学的因果论的影响。潜意识决定了人的最根本的行为。 2、人格的理论结构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我,是与生俱来的

2、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的。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环境的反复教化之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化了的本我是理性的, 识时务的。力争回避痛苦有想获得满足。 超我: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发展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按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正常情况下相对处于平衡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很大取决于童年时期的经历。 3、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具有决定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弗洛伊德蒋人是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时最基本的和普遍存在

3、的,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 4、人格动力 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支配要求。 本能:最原始是为冲动或本能是人生命最基本的要求。 本能的原动力: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本能所具有的力,其大小有本能所拥有的精神能量的多少决定。 本能的目的:需求满足和消除紧张 本能的对象:能够减少或消除身体欠缺的经验和事物 本能的来源:身体的状态或需要的欠缺。 动力的分类 生的本能: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持续有关的本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地,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主要成分。 死的本能: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据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

4、之间的残忍 5、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 性感带在口腔, 咬手指的儿童可能原因:口唇期未得到满足;某些元素的缺失;孤独感很强 肛门期 性感带在肛门主要快感来源于排便时的紧张感的解除。 性器期 性感带是性器官,个人的兴奋和紧张都集中在行器官上。 潜伏期 性本能受到压抑,性驱力处于平和,潜伏的状态,力比多能量的兴奋和满足中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生殖期 生理逐渐成熟,性本能的能量有重新显现,生殖区成为主要性敏感区。 发展障碍 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的时候,有些人在发展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称之为人格发展的停滞现象。 发展阶段 口唇期性格 肛门期

5、性格 成人时的表现 升华 反向形成 说话谨慎,禁饮酒,不喝牛奶 极度恐惧污物,整洁癖,近乎吝啬,过分规矩或相反 吸烟,贪吃,注重口成为食品或酒类的品腔卫生,咀嚼口香糖 尝专家 肛门冲泄型:极端肮冲泄型:慷慨大方,脏,浪费,奢侈;肛乐善好施;存积型:门存积型:极端整洁,精打细算 节约等 性器期性格 自我为中心,爱表现,喜欢诗歌,喜欢表演,对性的清教徒式的态爱慕虚荣 追求成功 度,过于羞怯 6、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动有关的情绪,以是自我继续它的协调功能。面对超我与本我的矛盾冲突时,人就会感觉到痛苦与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

6、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减轻痛苦。 类型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从而使个体不在感到痛苦焦虑,这是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与抑制。 否认:个体有意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事以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 投射: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或模式而采取以往幼稚的行为而满足自己的欲望。 7、梦的理论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的道路,梦是以伪装形式出现的被压抑的情欲。通过梦的分析,可以揭示人

7、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破解潜意识之迷。 受压抑的本能冲动是梦的真正制造者。本能冲动为梦的制造提供能量,利用日常生活的片段作为制造梦的材料,以伪装的方式躲过检查作用,进入意识领域而形成梦境。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本能的愿望。 8、梦的工作方式 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显梦是梦的表面现象;隐义是梦的真实内容,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欲望。 从显梦到隐义的化装过程是梦的工作。梦有四种工作方式。 第一种,凝缩:几种本能欲望复合在一起,以一种象征出现。 凝缩的三种方法: 某些隐义的成分消失,或者完全归并于另一种成分中; 许多冲动和欲望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成分进入显梦中,因此,显梦的一个微小成分可能代表众多复杂

8、的本能愿望; 隐义中的某些共同成分在显梦中被归纳到一起。 第二种,移植:把隐义中重要的本能欲望在显梦中变成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无关紧要的隐义却在显梦中表现得非常引人注目,是一种颠倒秩序、移植意义的过程。 移植的两种方式: 本能欲望的重点由一个重要成分转移到另一个不重要的成分上; 本能愿望不以自身的一个成分为代表,而是以另一个本能愿望的不重要成分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第三种,象征:以具体的形象来代替抽象的思想,把观念转变成生动的形象。 象征及其所代表的事物有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成分,也可能缺乏共同的成分。 第四种,润饰,把凌乱的材料加以条理化,使其显得合理。 梦所代表的思维方式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非逻

9、辑的,是原发性的,是人类原始的思维方式。梦与精神病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精神病全部的荒谬、妄想、错觉,两者具有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对梦进行分析,对于治疗精神病和发掘潜意识的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荣格 1、荣格的人性观 心里能 有消极也会有积极的一方面 荣格对人性的认识比弗洛伊德要进步。 2、主要理论 心灵的结构 心灵:包含着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倾向。心灵调节着个体的行为,使之适应自然和环境。心灵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意识 能够被自我感受到的一切心理活动。 意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逐渐发展起来的 ,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使个体成为心理上的统一整体,对意识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

10、意义。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产生了一个新成分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对进入意识的各种东西进行筛选和过滤,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连续性。 个人无意识 由那些曾经显现在意识中,而后或者被压抑、或者被遗忘的经验组成。 个人无意识充斥着许多情结。 情结:带有情绪色彩的无意识心理丛。决定着我们心灵的很多方面,驱动人的行为。 情结的功能:当某人具有某种情结时,往往执着于某件事而不能自拔,同时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执着行为。 情结举例:自卑情结、英雄情结、大学情结、军人情结、批评情结等。 正常的情结:促进事业的追求,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喜爱的工作中去。 病态的情结: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分解和消融这些情结。 有些神经症患

11、者是情结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情结。 集体无意识 是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物,是种族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祖先经验,包含着祖先遗传下来的精神和行为的全部模式,是人类共同经验,而不是个人的。 集体无意识是人格中最强有力的成分,是影响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集体无意识主要包含着本能和原型。 本能: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其动力是生理性质的,影响行为方式 原型:一种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理解模式。是一些原始意象或先验的心灵图式。既记录着知觉经验,又记录着与知觉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其动力是心理性质的,其影响表现为普遍的、有规律的理解方式。 较有影响的原型 人格面具:一个人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人格特征。是世代生活经验累

12、积的一种心灵模式。 阿妮玛:代表着男性心灵中的女性特征。 阿妮姆斯:代表着女性心灵中的男性特征。 两者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异性,是保持两性之间协调和理解的一个前提。 3、人格动力 人格生来就是完整的。 人格动力源泉就是心里能。 三条基本原则: 等值原则:又叫等效原则,说的是如果某种特定心理要素原来的心理能减退或消失,那么与此相关的心里能就会在另一种心理要素中出现。 局限:局限于个体而忽视了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 平衡原则:整个心理系统中的能量的分配,趋向于再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反相原则:每一种概念都有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如:内向对外向,思维对情感 4、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个体个性化

13、过程强调了社会等因素 童年:前期依赖父母,后期形成自我,早期主要取决于力比多。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青年:以青春期生理变化为标志,这时候心灵开始获得了自己的形式。这时期面临压力最大。 中年:这一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的意义。 5、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作用:儿童时期儿童心理还未独立,所以其常为父母的心理的反映。 教师的作用:个体年龄越小,教师作用越大。 6、分析技术 词语联想法 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法 第三章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的发展阶段 1、 古典行为主义阶段 代表:华生,霍格尔,魏斯,拉施里 观点:主张放弃意识,改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

14、,抛弃内省法,改以客观法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模式:S-R 2、 新行为主义 代表:斯金纳,托尔曼,赫尔 观点:不再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模式:S-O-R 3、 新的新行为主义 代表:班杜拉,米契尔,罗特尔 观点:他们将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识,思维等回归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上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强调了认知的积极主动地过程,强调积极主动过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 模式:S=O-R 第一节 古典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1、 华生简介 2、 主要观点: 人性观:空洞的有机体 人格的理解

15、:人格就是一个人习惯的行为系统 人格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发展,环境决定论,改变人格的唯一方法即改变环境 心理学研究对象行为 行为: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为行为 刺激:把引发有机体活动内部和外部变化活动称为刺激,其必然属于物理或化学性的变化。 反应:把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称为反应,华生认为思维,情绪等也是生理反应。 强化:正负 泛化:对事物反应的一种扩大。 分化:对不同事物产生辨别。 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动物拟人论 人的异常行为解释 华生认为人的异常行为时在不良的环境中学习与强化的。 “儿童逃学”的行为观点 家庭教养 第二节 新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 1、 斯金纳的简介 教学机器 程序

16、教学法 2、 人格理论 人性观 认为人性为中性 善恶乃为习得的行为方式,没必要寻求所谓人性 人格的理解 一系列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应 反应性行为S-R 由某种特定的课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 R型反射 在没有任何可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生的有机体的行为。更能反应人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中性刺激 强化理论 正负强化 分化,泛化 3、 人格的发展 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 注重人的尊严和主题性作用 赏识教育 期望理论 S-O-R 南风效应 严厉的,粗暴的惩罚,不一定有效果 习得性无助 过分强调强化程序,认为其能解决一切 不重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4、

17、程序教学与学习机器 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是们科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行为主义都强调人事机器。 优点: 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 传统教学主要通过厌恶式的反馈方式刺激来控制学生学习,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羞辱等等,学习机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获得正确答案 成为学习的动力。 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可监督全班尽可能多的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学习,使教材学习掌握更牢固,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教学机器可以记录错误数量,为教师教学的改善提供依据。 第三节 新的新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1、 班杜拉简介 社会学习,

18、替代性强化 2、 班杜拉理论及应用 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直接对行为在成影响。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人的学习的获得不一定要反复强化学习得来,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即可迅速的学习,强调个体对事物的反映评价的作用。 注意过程 主义榜样后才会学习 社会风气,社会榜样很重要 保持过程 榜样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动作再生过程 将符号表征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强化和动机过程 人们并不将每件学习的事情都表达出来,动作的表达受结果与其的影响。 自我调控 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 自我效能 对自我能力的信念 行为主义的评价与展望 1、 行为的理论三个基本 行为主义强调客观观察和记录人

19、的行为。 构成行为的基础是反应,而反应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与强化获得的。 2、 积极影响 内容 方式 应用 其它学科的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确定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心理学传统特点主观性,恪守了一般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发展了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日益精进 行为主义对当今教育产生了影响,例如: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榜样对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性,行为主义强化原则对儿童不良行为矫正的重要性。 对心理学治疗的意义,行为主义理论不太注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侧重于创造实用的治疗方法和程序。 促进了行为科学的诞生 对

20、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虽意识重新回归到心理学领域,但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尽量通过客观观测来研究认知。 3、 局限性 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陷入了机械还原论与环境决定论的境地,有贬低人性和非人化的倾向。 片面的强调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念必将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在矛盾,动物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4、 借鉴和展望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不能单纯的以追求可证实性欲精确性作为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防止生物科学的消极影响。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防止还原论的消极思想。 心理学研究不能单纯的以自然科学为标杆。

21、 第四章 特质理论流派 第一节 概述 1、 对特质的理解 定义:特质是被看做是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这种神经心理结构或先天的行为倾向使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 2、 特质与类型 类型是指独立不连续的类别,而特质是指连续的象度。 类型主要涉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人格差异,特质是个体与个体的人格差异,反应个体间的人格差异。 类型反应了人格中的质的差异,而特质反应了人格中量的差异。 类型往往包含特质。 3、 特质理论的特点 一个特制即一个人格维度,人格维度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与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不同,特质研究者通常没有兴趣预测一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相反,他们想

22、预测那些得分处于特质连续体上的某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表现,所以差异是主要目的。 特质理论家不注重查明行为的机制。 特质理论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所以对人格的某些问题的改变和干预研究较少。 第二节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1、 简介 支配-顺从量表 A-S反应量表 2、 理论 (1) 人性观 反对消极人性观与机械人性观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既反对弗洛伊德的消极人性观,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的主张。 人格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强调自我选择的作用。 人性 的发展是相对自由的。 强调自我决定于自我选择的重要性。 人格的界定 定义:人格是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它是一个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 人格是一个

23、动力组织,活动的组织,是整体化的,是不断发展的。 人格是生理心理系统,提出身心不可分割。 人格是一种决定倾向 独特性:是独特的不同的。 独有的全部的行为与思想。 人格结构 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一种概化了的、聚焦的神经心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有等值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同形式的适应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 特质的分类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 次要特质 共同特质 人格的动力 自主机能:指那些独立的动机 完备动机理论的四个标准: 动机的现实性 多元性 认知特征 具体性 人格的发展 躯体“我”的感觉阶段 躯体我的感觉会伴随个体终生。 自我认同感阶段 出现典型的自我中心色彩

24、 自尊感阶段 例:国外的体验学习 中国家长的“禁止式”“威胁式” 自我扩展阶段 对自我认识逐步扩展到外部 自我意象感阶段 自我理智感调试阶段 儿童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统我追求阶段 知者自我暴露阶段 健康成熟的人格 第三节 卡特尔人格理论 1、 简介 2、 理论相关研究 人格的界定 人格的结构 心理元素周期表 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3、16PF 探索性因素分析 初测问卷测试要有理论假设正式问卷 验证性因素分析 拟合度 第四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 简介 2、 人格的维度 外倾 内倾 外向-内向维度 神经质-稳定性维度 越高越易引发神经症 精神质-超我机能

25、维度 越高越可能导致精神障碍,但得分高不一定是精神障碍。 3、 人格的四种层次 超级特质水平 特质水平 习惯化反应水平 特定反应水平 4、 人格的生理基础 内外倾向:网状系统,神经活动类型 神经质:边缘系统 高神经质得分,生理阈限值低,易被激怒 精神质:经验表明跟雄性激素水平有关。 5、 EPQ问卷 XX年 成年组 90项项目 少年组 81项项目 结构 E内外向 N-神经质 P-精神质 L-谎造或自身隐蔽 6、 大五因素模型 P444 内容 N-神经质:分高者无安全感,情绪易激动 E-外倾性 O-开放性:思维活跃,创新 反之则兴趣较少,更追求实际 A-宜人性:在人与人交往关系中,有较高感染力

26、反之则怀疑、残忍、多疑 C -认真性 应用 临床心理 健康心理 外倾性 宜人性 神经质 身心疾病:冠心病 胃溃疡 职业、艺术、兴趣方面 高认真性一般较易被评为优秀员工 发展心理预测 应用:管理心理学 心理健康 临床心理 高认真性、高宜人性的青少年学业成就就越高 低认真性、低宜人性的青少年有更多违法行为 7、 理论评价 贡献 特质理论在方法上更注重于统计学的倾向,为人格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价值参考。 特质理论在研究上更注重比较个体差异 促进了人格测试评工具的产生 不足之处 特质理论家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统一理论探讨,也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因素分析法本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问卷编制的问题。 第五章 人本

27、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 概论 人本主义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1、社会历史背景 2、哲学背景 存在主义 现象学 3、心理学背景 德国 整体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知觉主观性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核心是人性 1、人性论 观点: 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寻求实现人的本性的倾向和巨大潜能,所以人性最初是善的,至少表现为中性。 人类对前途手机充满希望和乐观的具有人性的自然因素:先天的友爱、合作和创作潜能。 从反面来讲,人性有时之所以表现恶的一面,是因为人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人性的自由发展受到破坏而引起的。 2、自我实现论 需要层次理论 过多的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力,忽略了社会影响的力量 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论 自我实

28、现者的典型特征 “机体智慧”可以对潜能进行挖掘,防止人对世界做出歪曲的反应。 3、教育论 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学习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就是教师与学习的关系 对教师而言:要对学生做全面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生活。 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 要善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 4、来访者中心论 对咨询师的要求:要求咨询师要有和谐与真诚 要做无条件积极关注 咨询师该有通情式理解 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实验方法,也反对精神分析的心理分析法,其认为他们有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

29、倾向,更强调对人的内心世界做整体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特有的属性上。 以优秀的人格品质来解决不良品质的出现。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新发展 1、超个人主义的心理学 突破:他们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外还有精神层面。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家揭示了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人的使命不仅是自我的实现还需要自我的超越。 2、观点 人的本性是精神的 人的意识是多维的 人类生命确实有种精神追求的趋力,表现为通过内在伸出的个体,社会和超越识 寻求全体的倾向。 触及内在的智慧之源是有益于健康的。 将个人有意识的意志和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健康价值。

30、超个人的背景决定了心理治疗者如何看待当事人。 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意义,重视人类和环境和谐自然相处,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品 有促进作用。 传统:认知和智力 人本:认知和情感 心理咨询目的: 建立和谐,真诚的关系 无条件积极关注 通达式理解 更多感受对方的主观体验 三 对人本主义的评价 1、主要贡献 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强调真善美。 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提出了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人本主义理论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推动了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2、缺陷 为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人本主

31、义过分的强调了人性自然的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式和发展实现人性的决定性意义。 渗透了个人本位主义的精神,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缺乏实证性的建安和支持。 专论:自我意识 攻击行为 性别与人格 第六章 探究自我意识 1、什么是自我意识 广义: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与心理等活动,还包括所有的和个体有关的存在。 狭义: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觉知与控制的脑机能活动 罗杰斯的定义: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与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方面关系的知觉。 2、与自我有关的几个概念 自我:指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 自我概念:

32、个体对自我的知觉,指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方面或描述性内容,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管知识。 自我图式: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能力与特征的认知概括,一个自我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自我概念,它更强调动态的性质。 3、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知 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评价 自我概念 何立婴 定义 内容: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四个层次:身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功能:伯恩斯 主要功能有3个方面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解决人们的期望。 起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决定人们的期望。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评价 躯体自我评价 社会自我评价 心理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33、 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内容:自尊、自信、自卑、羞耻感、责任感、优越感;对自己是否满意,是否悦纳自己。 自我调节 是在自我评价的指导和自我体验的推动下,个体对自我心理行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调节与控制以达到理想自我的目标。 自我实现 4、自我意识的形成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埃里克森发展8个阶段 P231 5、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评价来认识自己。 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通过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6、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最基本特点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34、距离过大 自主性需求与缺乏共存 自我菲薄与自我陶醉并存。既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容貌体型。 沉迷于自我分析 相对的自我中心 第七章 攻击 攻击概述 1、攻击定义 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攻击不只是一种情感需要或动机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形式。 攻击是攻击者企图伤害受害者的行动。 攻击是攻击者在言语或行为上的伤害而受害者不愿受此伤害。 2、攻击分类 从攻击行为是否受行为准则来看: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被认可的攻击 从攻击方式的不同来分类:言语攻击、动作攻击 根据攻击时的动机不同分类:报复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根据攻击的对象不同:外罚性攻击、内

35、罚性攻击 3、影响攻击的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生物学观点:争斗是一种本能 遗传学观点:Y染色体和攻击具有正相关。 生理机制:某些强烈的暴行来源于颞叶 杏仁核也与攻击行为有关 下丘脑与情绪有关 攻击的社会心理因素 挫折-攻击的假说 社会学习与攻击 影视媒体 攻击的情境与人格因素 情境因素 高温 可能导致攻击行为上升 拥挤 拥挤的城市犯罪率越高 责任分散 服从权威 暴力年代 人格因素 攻击性可能是种特质 极端的自制会导致极端的自制力的暴力行为 攻击与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任何个体对自己的重要感和悦纳感 攻击行为的强化,自尊感受低 人格异常 第八章 性别差异 1、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定义:人们对于男女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 刻板印象的结果 对成败的态度:成功归因于运气,失败归因于自身 女性对自己的评价 压力与健康 男女抑郁症比例约为1:2 2、性别差异的表现 能力上的差异 语文能力 在学习,语文能力上女性优于男性 数学能力 指数学运算及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男性优于女性 空间能力 凭知觉辨识距离,判断方向的能力,男性优于女性。 知觉速度 能快速把握细节,并将注意力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 运动能力 男孩主要在肌肉力量、速度、和整个身体运动的协调方式上优于女性;女性主要在精细运动方面优于男性。 领导能力 男性比女性更易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场认知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