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5535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例学科 教学内容 课型 课标要求 政治 任课教师 上课班级 高二 上课时间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新授课 法制渗透 内容 1课课时 时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

2、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方及破难的施 学法突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重 点措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案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学用具 板 书 设 计 3、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学 时间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如

3、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呢?我们的认识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先来看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 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请思考: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

4、何而来呢? 故事二 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 请思考:西瓜甜不甜光靠小贩写可信吗?我们对购买者有怎样的建议呢?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看书,理解实践的两层含义。 学生讨论,投影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故事一中的西红柿到底能不能吃需要勇敢的人去尝试,而这尝试属于实践范畴,而故事二中西瓜甜不甜不

5、能 光靠宣传,对于购买者而言可以建议他们买前先在西瓜上开个 口子尝尝,这也属于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人的认识必须 靠实践得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践的相关内容。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实践及其特点 题目让学生1、实践的含义 练习。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对于实践的理解,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教师总结: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那么这些实践活动有什么特征呢? 材料展示:坝陵河大桥的建设 问题讨论:1、修建坝陵河大桥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为何修建坝陵河大桥? 这与燕子筑巢

6、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从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过要缩短安顺到关岭的里程,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人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到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此外,实践活动还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7、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 材料三:“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毛泽东 材料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讨论: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句话对吗? 教师总结: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实践的产物。

8、 过度: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是什么东西推动认识的发展呢? 教师 活动 料和问题。 投影展示材料并提问,由问题引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每一个知识点。 学生 活动 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学 时间 教学过程与方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材料五:是非能说得清楚吗?怎样说清楚? 亚里士多德:不

9、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材料六:有个船夫在激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历史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哲学家又问:“你学过数学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又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大半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落入了水中。船夫对哲学家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全部生命。” 请思考:

10、哲学家与船夫比起来学识高了很多,在哲学家看来船夫的生命几乎没什么意义,但当遇到问题之时哲学家反而显得弱小,这是为什么呢?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总结: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为实践服务,若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

11、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的相关知识,了解到实践是人们改教师 活动 投影展示材料并提问。 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原理和方法论的内容。 学生 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学 时间 教学过程与方法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知道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这三个特征,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四、作业 结合你们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 学 反 思 1、本节课内容理论较强,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事例结合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较好地实现了生生互动。 2、不足之处:如果能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作出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音象作品等,效果会更好。 教学 时间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