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和思考 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和思考 修.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和思考 修*调研月调研报告 以社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和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市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部署了新任务。银城街道办地处德兴市中心城区,是重要的商业居住区,人口达到5万,人员构成较为复杂,社会管理难度较大。为此,银城街道党工委专门成立调研组,就社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专题进行调研,进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银城街道社区*工作情况 银城街道现有21个党支部,其中村改居党支部3个、农垦企业改
2、制党支部1个、企业改制党支部1个、原纯居委会党支部5个,村党支部1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8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2个,建有远程教育接收网点1个,现有党员625名,其中机关企事业党员162名,村、社区党员463名。近年来银城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抓好*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和丰富社区基层*新思路、新载体和新途径,街道各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1社区党组织围绕经济抓*成效比较明显。天门山居、彩虹桥居、凤仪门居党支部始终把在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
3、训,通过*各项帮扶政策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促进本居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作为检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进而主动把*活动融汇于发展集体经济之中,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3个村改居、1个农垦企业改制、1个企业改制中有3个居*工作的物质基础比较扎实,*经费投入有保障,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居两委班子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也较高。 2、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比较到位。各社区居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本支部的党员,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势政策教育,如在建党90周年之际,21个党支部分别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
4、形式集中展开了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使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制定支部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制度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监督之下,确保了党员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停。 3、社区党组织直属党员政治和经济待遇较高。村改居党支部直属党员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能够充分行使知情权、民主权和监督权,多数党员的群众基础较扎实,在村民中享有一定的威望。由于3个村改居的经济基础相对比其他几个纯居委会要实,所以党组织活动经费有保障,党员也相应享有较好的经济待遇,如党员参加各种会议,可领取相应的误工补贴;在“
5、七一”或其它重大节日,可经常性的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组织生活。 4、社区党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丰富多彩效果较好。在开展创建“*工作示范点”活动中,彩虹桥居、吊钟村党支部精心组织,认真部署,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以“推动发展强堡垒、爱岗敬业当先锋”为主题活动,着力实施“三大工程”;凤仪门居、新南居、胜利亭居党支部在“三项创建”活动中,不断增强居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把居党支部建成真正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建设;天门山居党支部为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开展“一人一职”活动。针对离退休党员的身体状况、特长和社区的实际,设立了“党的政策宣
6、传员、青少年教育辅导员、群众工作联络员、环境卫生督导员、民调工作协调员、计划生育信息员、护巷护楼治保员、党风建设监督员”八个岗位。组织开展“一人一岗”、“一人一职”的活动。让广大离退休党员主动担任一项社会性、公益性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之老有所为。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共产党员“一面红旗一面旗帜”的良好形象。 5、社区党组织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水绿桥居、肯堂山居、银泉居、武安路居、岁寒山居5个纯居委会党支部分别与辖区内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四联”活动;推行“五个必访”制度即“新进党员必访、新迁居民必访、外来居住户必访、向社区求助的居民必访、
7、居民有突发事必访”;抓便民服务站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好社区警务站,维护社区稳定,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每年组织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定期开展3次以上“敬业在岗位、奉献在社区”立足社区、深入家庭,积极推进“政策、科技、法制、文化、健康、美德”六进社区,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功能齐全的优质社会服务。 二、银城街道社区*的问题和不足 社区*的提出,是党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创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我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在认识和能力上还难以做到同社区*的目标定位、形式架构相对接,导致社区*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党组织*工作任务、性质模糊,
8、社区*工作缺乏横向协调力度。由于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监督的制度尚未建立,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较强,“社区党员意识”较弱,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在职党员未到社区党支部登记报到,未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在我市还是个普遍现象。目前银城5个街道性质居委会党支部管理的党员对象,是组织关系转入的“社会人”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部分流入党员,属直接管理对象,无间接管理对象。同时,因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机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缺乏机制上的保障。 2、社区党员管理难,制约了*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党员和失地无业
9、党员的日趋增多,党员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党员流动比增强的趋势,加大了党支部工作的难度。尤其是部分党员对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保持一个正常态度和认识,为谋生计四处奔波,与社区居委会支部感情不深,联系不紧,社区党支部由于对他们的情况掌握不多,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使他们成为事实上的“挂编”党员,造成社区党组织生活不太正常。 3、街道社区支部调控能力偏弱,社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存在大量居住地、户籍关系、组织关系三者分离的党员。老城区5个街道社区对党员的管理只限于户籍在本社区、又无具体单位的党员,而对辖区内居住地、户籍关系、组织关系相分离的党员及辖区内的流动党员,在管理上没有切实可
10、行的办法。同时,5个社区所辖区域处于目前德兴市发展的老城区地段,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化,社区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能。但多数社区党支部对外协调能力较弱,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整合社区力量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思考,以致党务政务工作游离于现代社区的管理规范之外。 4、社区干部综合素质、经费保障与新时期社区*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工作的高要求,迫切需要有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相匹配,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时还难以做到。我街道53名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42岁,文化层次也以高中、初中的居多。他们对党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深,理解能力上有差距,思想观念保守、工作方法陈旧,尤其是在系统性安排党务和行
11、政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的经费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投入。目前市、街道、居三级投入经费加起来,也只是维持低标准的社区专职干部的“人头费”,开展规范管理的社区*活动,常显不足。街道社区功能用房少,缺乏规范的*活动场所。社区干部的待遇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热情。 三、加强社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对策思考 以社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和办法。银城街道党工委在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建议: 1、健全社区*机制,创新*工作载体。一是建立组织载体。在老城区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建议市委
12、成立银城社区*工作协调委员会、银城社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研究落实涉及社区的重大问题,形成社区*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建立驻社区单位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监督的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建立工作载体。以辖区内各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结对共建”、“志愿者服务”、“党群共建文明社区”等活动。三是建立物质载体。针对社区*任务繁重与物质条件不足的矛盾,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求助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社区*新型的物质载体。 2、改进党员教育方式,构建分类管理格局。通过对社区内党员全面调查摸底,根据社区党员的
13、年龄、职业等不同特点,把社区党员分为老龄党员、失业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和个体工商户党员五类,结合他们的活动规律和需要,理顺关系,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对老龄党员实行送教育、送服务“双送”上门,促使老党员发挥余热,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在失业困难党员中开展带头就业、带领失业困难职工再就业“双带”活动,加强对失业困难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采取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外出工作、生活等情况,党组织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党内政策、家乡重大决策和事件等情况的“双向联系”;对在职党员采取八小时以内由单位党组织管理,八小时以外由社区党组织监督的“双重管理”模式;对个体工商户党员采取由个体协会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
14、同管理的办法,解决社区各类党员管理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党员的社区意识,改善辖区内党群关系。 3、加强思想观念引导,增强群众社区意识。一是改变村改居农民狭隘的小农意识,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综合素养。拓宽他们与居民的交流渠道,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二是改变立户建房居民和暂住人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通过邀请他们参加社区文体性、公益性活动、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组织社区单位为他们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切实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各项管理。三是加强与辖区内各单位的沟通协调。主动与他们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争取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建
15、设的支持和配合,逐渐形成社区利益共同体。 4、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强化社区班子建设。一是提高新组建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打破地域行业界限,从辖区企业能人、优秀大学生中选派,向社会选人,扭转社区干部队伍老化和素质不高的的被动局面。二是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支部班子成员必须全面熟悉社区的各项职能,加强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含义的理解;党支部要以实际行动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威信、一种号召力、一种驱动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氛围。三是社区后备力量人才库建设。注意在热心社区工作、素质较好、年纪较轻的居民以及有发展前途的待业青年中,选准对象加以教育培养,不断为社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
16、5、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着力推进“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对社区*体制性问题的探索。进一步地加大探索和实践力度,强化各级属地管理理念,给予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相同地位,在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上保证社区*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二是强化社区*的共建意识和共建氛围。加大对社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驻区单位的共建意识,把社区的所有单位及党员动员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显示出社区党组织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强化社区*的创新活力,探索社区*中的社会化工作方法。建立社区和各单位组织之间的平等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地位平等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共抓、难题共解、大事共商、利益共享的协同共进局面。四是强化社区*工作的支撑和保障。建立社区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采取以*主导为主的方式,解决好社区党组织所需的场地、人员、经费等保障问题。在阵地建设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党员服务中心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区域内各类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作用,免费向社区各类组织和人员开放;在人员保障方面,要通过下派兼职、公开招聘等形式,落实社区*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在经费保障方面,要按照财政分级统筹以及区域内单位自愿筹集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