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26849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为了解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我们深入具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办事处、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对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有了切实的感受,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了初步的思路。 一、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又连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制定支农惠农政策,“三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民群众从大型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

2、切实得到了实惠。基层党政组织也充分利用基层党建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行村务、政务公开、讨论公益事业、探索发展之路、多办利民实事等,拉近了干群距离,保持了农村的稳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民的思想、道德、行为等观念通过教育活动发生了新变化。 2、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突出反映在10个方面: 一是增收难,市场信息不灵,科技知识缺乏。农民增加收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51.56%的农民认为是“缺科技”;40.27%的农民认为是“种田成本高”,有的农民经过算帐,现在一亩小麦最多能纯收入160元,有的甚至赔钱;还有少数人认为“信息不畅通,不知道种什么”。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是强

3、烈的,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市场信息闭塞,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 二是活动少,文化设施不全,精神生活匮乏。“闲来无事干,围着电视看”,这成了当前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58.54%的农民农闲时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看电视”。村里组织集体活动,“年头到年尾,难开两个会。”村广播室、活动室无设备,图书室缺实用性图书,村民也难得来光顾。农民有组织性的文化活动少,文化设施、设备落后,导致农民精神空虚,除了忙农活干家务,就是看电视、打麻将,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因此趁虚而入。 三是人情淡漠,存在重幼轻老、道德意识弱化现象。日子越过越好,人情越来越淡。这是农民普遍反映

4、的一个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向钱看”的意识越来越浓,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调查显示,50.37%的农民认为“有了钱就可获取一切”。多数农民认为目前最严重的家庭问题是“虐待、遗弃、不赡养老人”,“溺爱、娇惯、纵容子女”的现象也很普遍。农村传统美德出现滑坡迹象。 四是生活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有新房无新村、“脏、乱、差”等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改进的问题。一些村民反映:“我们也想让村内的环境整洁、优美,但我们不知道把这些垃圾放在哪儿,只能是堆在家房后或大坑里。村里就像个垃圾村,希望政府引导,出台政策合理处理垃圾。” 五是有的中央惠农政策落

5、实不到位,程序繁琐。比如新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给广大农民带来“病有所靠”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报销程序烦琐,报销范围内药品少,费用相对较高等。还有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都存在手续烦琐问题,农民认为直接把补贴发放到手更实惠。 六是对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作风问题反映强烈。通过座谈会,群众向我们反映,现在有些职能部门执法人员没有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只知收费罚款,而且态度比较粗暴蛮横,被老百姓称为“土匪”,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七是农户负担尤其是隐性负担加重,降低了农户实际收入。农户负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但农户的其他费用却在增加

6、,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负担过重,农村幼儿园没有成为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年均在1万元左右,初中生、高中生的消费也在30005000元之间,如此昂贵的教育开支,对目前农民收入状况而言,的确是沉重负担;二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主要是人情交往、封建迷信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支出负担重,每户大约在5002000元之间。三是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尤其是农资和日用品价格的大幅上扬让农民不堪重负。 九是村干部报酬相对较低。调研中,有不少村干部提出,目前,村干部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基本上没有时间外出打工,但国家给的工资报酬却很低,村支书和村主任每月680元,其他村干部只有200300元。而现

7、在外出打工46天就可以把一个月的工资挣出来,而且村干部退休后又没有养老保障,让一些村干部有很多后顾之忧。 十是村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受资金、地域、人员的限制,大多数村没有集体收入,造成村里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村干部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二、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对惠农政策的理解,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中央政策的诠释存在突出矛盾。农村道路不通,农民希望上级解决;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希望国家保护;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希望政府调控;子女上学费用高、看病难,农民希望社会保障等等。但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

8、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全然以为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是政府部门贯彻的,村民自己则完全作为受众,享受和承担政策执行结果,农民过分依赖政策的“输血”,不注重自身如何“造血”。 2、农民渴求增收的盲目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存在突出矛盾。教育、医疗等支出的不断增加与农民增收的相对稳定现状,使农民对增收的渴求不断加强,但农民增收的迫切性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状存在着突出矛盾。农民已经

9、具备市场开拓意识,但缺乏实际行动。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尚未形成的形势下,不少农民在无龙头企业引领,都或多或少的有“呛水”经历,“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和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往往使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足够信心。由于外出打工受年龄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农民的增收渠道仍止于传统作物的此消彼长和常规养殖的结构调整,对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挖掘不够,增收渠道不多。在于村民的座谈中,问及如果在现有农村政策和农业资源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时,农民普遍以“去年芦笋价钱好,今年将扩大芦笋种植面积”、“今年要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等调整结构和精耕细作之类的话语作答,几乎没有向多种经营、向

10、二三产业要效益市场开拓计划。 3、农民思想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需求不协调。现阶段的农村,处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日益走向富裕之路,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农民群众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农村目前还缺乏系统的、配套的、健康的、娱乐性强的文化载体。基层文化俱乐部或协会等的兴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但在如何进一步规范管理、增加活动项目、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真正发挥基层文化俱乐部的作用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强化。在农民回答“主要参加哪些业余文化活动”的问题时,“看电视”、“聊天”、“打牌、搓麻将”的人占了大

11、多数,“阅读书报杂志”学习知识的人较少。这说明,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健康充足的精神食粮已迫在眉睫。 4、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四大变化和挑战:一是工作机制的变化和挑战。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进村入户成为一大难点。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被打乱。二是对象主体的变化和挑战。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农民的社会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人员流动越来越快,宣传思想工作出现空白。三是工作方法及内容的变化和挑战。随着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12、新知识新思想的学习加快,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价值取向呈现一定程序上的复杂化。四是阵地建设影响力的变化和挑战。农村的宣传阵地、宣传手段、宣传机制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一些消极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影响。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有人鼓、有人呼、无人管、无力建”以及“有场地,无活动”,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的现象比较普遍。阵地萎缩,渠道堵塞,工作环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展。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影响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 5、农民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参与存在矛盾。

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思想,弱化了义务观念和国家、集体意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趋利性也使广大农民在公与私、义与利的选择中愈来愈向后者偏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这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无不要求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最强烈的是村内环境差、道路不畅,并认为这些都是目前村级“一事一议”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问及是否愿意投工进行清洗和维护时,一部分农民选择回避、沉默、或是笑

14、而不语,另一部分人则明确以“那是公家的事”或“我又不是傻子,大家都受益,凭什么让我干”来回答。一些村支书反映,现在村民都是“利益”当先,没有一人愿意主动参与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对村干部的号召很少有人响应。 6、农民与基层组织及相互间的不信任,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存在矛盾。在目前农村基层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链条断裂、经济关系淡化的情况下,村级组织的聚合力削弱,村民的离心力增强,基层组织对社会控制能力减弱。特别是由于村级组织在引导农民增收上领导作用发挥不足,村民普遍认为谁当村干部无所谓,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同时由于农户作为单个的经济实体,人单力薄、信息不灵、渠道不多,在自身

15、“利益共同体”难以自发形成时,农民面对大市场时又显得孤立无援,内心又十分期待得到组织的保护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组织曾在引导农民结果调整上的多次无功而返后,对当前农民能否组织起来、是否具有凝聚力也持怀疑态度。造成了大家相互间的不信任,基层组织难以发挥农民带头人的作用,村民没有动力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也不愿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解决农村干部群众思想问题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发展信心,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增收骨干项目,帮助农民

16、增收。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积极想办法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有了实力,村内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新农村才会有真正的突破,村内党员干部才会有威信和公信力。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中。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善于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从群众身边的事抓起,从贴近群众生活的事情着手,把上级的好政策送到群众手中和心中,把热情服务同耐心教育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村、社区、农户,到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不高的地方去,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引导他们发展经济,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3、

17、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提高文化的说服力。首先,把“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让群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享受文化权利”作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党政日程、纳入经济社会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其次,努力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文化援助帮扶,变成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使文化不仅做到“常下乡”,而且要变为“常在乡”。第三,选择特色文化突出的乡镇,建立农村特色文化辅导点,面向全市乡镇文化干部、农村文艺骨干开展文化艺术、生产技能辅导培训;组织名家名角下基层;以“文化科技服务车”为载体,组织科普知识图片展览、

18、图书赠阅、电影放映到乡镇流动服务活动。 4、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乡、村干部工作难开展,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跟某些干部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有很大关系。在干群关系矛盾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干部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只满足于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去为群众解说,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与时代发展不适应,发展经济和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与现实工作要求不适应,这些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就成为搞好工作的首要之举。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乡、村干

19、部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农业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依法施政水平,增强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上级政府来说,安排工作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减轻村干部的负担。面对各种各样的收费、检查、会议和各种活动,村干部穷于应付,疲于奔波,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到一些琐事上,既劳民伤财,又引起农民反感,苦不堪言。做为上级部门,要改进工作方法,为村干部减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不搞硬性摊派,少形式主义,少给下面找麻烦添乱子。特别是在下达某些指标上,要因村、因地、因时制宜,变指令性指标为指导性指标,为村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