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26857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工子女教育调查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外来工子女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从繁华都市到卫星城镇,到处都有这么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搞建筑,送牛奶,卖小吃,当服务员,做清洁工他们不知疲倦风雨无阻,承担了城里人最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群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们,被约定俗成称为“农民工”。 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而不应由外来工独自来扛。 本地区小学是一所由四所小学合并而成的小学,周边多为外来工居住地,学生大多为外来工子女。我们本地区小学教育实习小组围

2、绕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爱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本地区小学和这些孩子零距离地交流,去倾听一个个辛酸或无奈的故事。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使得在我国东部等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群体。他们在异乡的生活、工作情况及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我们知之甚少。甚至,我们对他们有很多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去帮助他们适应当地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子女能得到平等的教育,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这个新的城市。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地区小学教育实习小组就本地区小学周边这个外来工典型地展开调查,通

3、过走访当地村委会、本地区小学初步了解情况,制作问卷、沿路做调查问卷、走访外来工家庭深入了解,再走访劳动局、民政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外来工子弟的生活、其子女就学、教育资源配置、政府现行政策等情况,为政府推出解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相关政策做参考。三、调查成果 (一)基本情况 (1)外来工的构成 外来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毕业以后就出来打工,而且,大部分来自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是经老乡介绍而来到同一地方打工。 (2)工作情况 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主要有收废品、赌博、厂里职工、自己经营小店(如水果店、小卖部)、建筑工人等。在被调查者中收废品的占

4、12%,赌博的占18%,厂里职工占38%,建筑工人占4%,自己经营小店占11%,无固定工作的占8%。 其中在厂里打工的外来工月工资一般为七八百,一些工龄较长的一千多元;管理人员的工资相对较高,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工资也相对较高。但是,他们被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幸亏,目前劳动局已把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为方便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利,开通了“绿色通道”。优先解决工资拖欠、因工伤残等劳务纠纷等。 在社会保障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中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只有管理人员才签订劳动合同。“三金”的交纳(“三金”指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比例较小,但工伤意外险等政府规定的基本

5、都有。 (3)生活情况 1、收入尚可,但生活仍处温饱状态。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住在出租房,居住条件不太理想,不过近几年政府推出的廉价房、外口公寓,已经极大的改善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调查发现,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家乡的收入太低,想到沿海发达地区多赚些钱。由于文化素质有限,身在他乡人际关系网局限,他们普遍收入一般,但每年还要寄钱回老家。所以,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只能处于温饱状态。 2、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中。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当地人看不起他们,对他们或多或少有歧视。她们说做同样的工作,企业主给当地员工的待遇比他们的好。而据我们采访企业相关负责人所知,他

6、们对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持比较客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人多地杂,也造成了混乱,由于两地风俗习惯等不同,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因为一些误会,和本地职工、企业上层大打出手,他们这种寻衅滋事、斗殴打架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另外,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陋习,两地语言沟通障碍,部分害群之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明抢暗偷等行为,使本地人在心理上产生偏见,并与他们保持距离。从这些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想要融入当地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外来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子女教育方面,调查中的31%外来工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说,孩子带在身边,不仅

7、给自己加重负担,而且对孩子也不利。有些外来工们因为工作的不定性常常要变换居住地,使得孩子被迫不断地转学;另外,孩子在家中可以受到爷爷奶奶比较周到的照顾。所以有30%的外来工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而被携带在身边的孩子中在当地就学的也只有54%。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外来工说,大城市有比家乡好很多的教育资源,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这部分孩子并没有在适龄期进入城里的课堂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来工的子女入学关卡多,手续复杂,而他们并不熟悉这些流程,因此,还有46%的外来工的孩子并没有在本地学校上学。由此可见,外地孩子在受教育方面还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在这些没能正常就学的孩子中有32%的人因

8、为不到上学年龄;12%的因为父母经常搬迁,不愿让孩子上学;23%因为父母认为学校会歧视,不愿意让孩子受罪;24%因为八证不齐,无法正常入学;还有9%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就学。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对外来工子女歧视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二)外来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在这次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夏日阳光”实践队赴临安锦城镇西墅街关于外来工子女就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在城里上学的外来工子女存在入学年龄偏大、教育不公平、性格内向者多、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等现象。(三)对

9、子女的教育问题缺乏重视 本地政府出台很多减免学费的措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但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思想上还是不够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没有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通常抱着能读最好,没得读也没关系的态度比较。 1.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他们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比重较小,而且,在教育投入上,男女比例失调,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他们通常认为女孩子要嫁人,只需要认识一些文字就行的思想还根深蒂固,这就严重侵犯了男女平等,也严重影响着女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 2.家庭教育缺乏 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希望孩子将来靠知识来改变命运,但

10、与之极不协调的是家庭教育却不到位。许多外来工酗酒、赌博,或者整天在茶室、棋牌室无所事事,还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所在房间里或者让他们自己玩。另外,外来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孩子们受到来自家长的教育和指导较少。外来工们把家庭教育的责任转交给学校,希望老师可以把孩子教得有出息。其实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可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只有家长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外来民工子女观,才能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环境。四、解决方法(1)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

11、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非常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五、总结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临安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的情况,有助于当地的人们更好的与他们相处,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熟悉当地的环境,这些都将给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就业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与城市人平等地享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社会资源,让他们的子女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更美好,跟更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