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6950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媒社会学复习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媒社会学复习题一、辨析题:个人传媒和大众传媒的关键区别不在于使用形态而于传播的信息内容。个人传媒的信息内容是私人化的,大众传媒的信息内容是大众共享的。 二、库利的理论贡献及评价。1、把传播纳入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去。2、进步作用作了说明。3、信息交流将整个社会连在一起。4、传媒具有付功能,带来了紧张焦虑的风气,会削弱和毁掉个人风格。 评价:库利在西方社会中第一次尝试解释了传媒如何改变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文化的问题。 三、帕克的理论贡献及评价:1、通过传播的作用,人们之间本能的,心理的关系结构会被传媒所建构的人为且合理的、道德的秩序所取代。2、大众传播、传媒具有参考功能和表达功能。3、帕克认为传媒扩

2、大闲暇价值等倾向是道德败坏的力量,暗中破坏了控制社会的传统钳制力量,具有社会瓦解性和颠覆性。 帕克被称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他也是再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科学家。他将传播限定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四、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及评价。 1、“谁”,提出了对信息的控制问题,开拓了控制分析的研究领域。2、说什么,开拓了内容分析的研究领域。3、通过什么渠道,是对传媒本身的研究,开拓了媒介分析的研究领域。4、对谁,开拓了受众分析的研究领域。5、取得什么效果,是衡量某项传播活动成败的重要尺度,开拓了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 评价:“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

3、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使传播学的确立成为可能。2、“5W”模式作为一种线性模式,有其不足之处,该模式被表述为一种直线性、意向性的过程,忽略了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五、勒温把关人理论及评价。 1、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2、把关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3、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 评价:1、勒温的把关人理论对于传媒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被广泛用于传媒内容和选择过程,为分析大众传媒的传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2、缺点在于,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过分强调把关人的独立权限,忽略了与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

4、把关活动的影响。 六、辨析题。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永恒主题,将个性和社会性汇集一身且并行不悖,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最显著的特征。彰显个性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富有魅力的原动力。使信息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个性化和平民化,个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大提高。协作共享,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生命的本源,共享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 七、网络传媒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1、拓展了公民表达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2、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知情权。3、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4、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监督。 八、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积极社会作用。1、突破了话语垄断权。2、累积了社会资本的总量。3、开拓了社会化新途径。4、拓宽了社会角色理论的

5、内涵。 九、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传媒内容的关系。社会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文化的核心,它影响着传媒的内容。任何一个社会、时代的传媒都要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支配。传媒的内容也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反作用,塑造*和国民的形象,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个体价值观。 十、如何宣传大政方针。1、紧扣时代脉搏。2、宣传改革的成就。3、对改革内容作深刻的分析。4、引导公众深入理解改革。5、探讨改革涉及的深层问题。 十一、简述戈尔丁的传播效果四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 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

6、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效果。 十二、传媒的刻板印象及其对受众与社会的影响作用。 传媒的刻板印象是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通常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刻板印象常常试图使某些角色和行为合法化,会强化某些导致歧视、偏见的信念。 刻板印象对受众的影响,传媒对某类角色及其行为的持续夸大,会在受众心中留下刻板印象,并进而导致受众对某类角色及其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刻板印象的社会作用,是某些社会阶层利益的反映,同时也会反过来对某些社会阶层的利益有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对掌握了统治权的阶层而

7、言,刻板印象有校刊其利益的正功能。反之,对在社会分层中处于较低位置的社会阶层而言,刻板印象有削弱其利益的负功能。 十三、议程设置的含义及过程。 含义,传媒经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当前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件的认识,即,经过一段时间,新闻媒体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 设置过程,1、传媒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并使其引人注目,2、不同种类的议题需要不同种类、不同分量的新闻报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3、必须对焦点事件或活动加以建构或给予一定范围的意义,使受众便于理解。4、传媒使用的语言影响人们对议题重要程度的感受。5、传媒需要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事件或活动与某些引申的次级

8、意义联系起来,以给受众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6、当知名且可信的人开始讨论某个议题的时候,该议题的建构速度会加快。 十四、辨析题。人影响传媒,传媒也影响人?正确,传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人影响传媒,不同层次、不同意义的传者影响着传媒的内容、形式、技术形态等。另一方面传媒影响人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 十五、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1、传媒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传播政治知识,影响受众的政治认知。塑造政治人格。引导受众的政治观念。2、传媒对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通过道德宣传确立榜样,引出正面的道德教育效果。通过传媒的谴责机制,迫使

9、违反道德规范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纠正其行为。3、传媒对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使人们按照社会所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十六、辨析题。人的现代化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正确。人的现代化,是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使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环境、推动现代社会更快发展的动态过程。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或略超前的水平。 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十七、传媒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政治、文化,与传媒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传媒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产

10、物,传媒的发展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传媒又对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反作用。从功能上看,传媒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良性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 十八、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为传媒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传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文化为传媒业界提供了人力资源。在文化结构中,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对传媒有重要制约作用。 十九、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传媒的力量发挥都会哪些突出作用。 1、传媒可以通过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来促进价值观的和谐。个人的状况作为部分会影响社会这个整体的状况,社会和谐、社会整治依赖于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的认同。传媒对个体价值观

11、的形成或强化有着不可的作用。2、传媒促进了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和谐。传媒作为信息系统,可以发挥社会关系协调的功能。3、通过传媒,形成社会的凝聚力。传媒可以成为强大的社会建构力量,具备凝聚人心的正功能,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4、通过对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调整,促进社会的和谐。对于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传媒可以通过舆论引导,作出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努力,以此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二十、辨析题。社会现象即社会问题。错误。 社会问题是威胁社会正常运行的公共问题。社会现象被称为问题,应该符合四个基本条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正常状态,对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害或不利,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控制。 二十

12、一、辨析题。传媒既是社会控制的客体,又是社会控制的主体。正确。 从社会控制的客体角度而言,传媒要受到*相关的制度、规范的控制。从社会控制的主体角度而言,传媒作为非正式控制的一种手段,对社会控制发挥都会特定的功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都会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都会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二、传媒对社会控制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1、通过形成舆论来实现社会控制。舆论在社会控制的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媒是形成舆论的重要条件,舆论产生的基础是社会联系、沟通,传媒是社会联系、沟通的重要纽带。2、通过与其他外部社会控制主体的合作实现社会控制。传媒通过发布正式外部社会控制主体制定的政策、法规、规范,报道相关安全及其解决思路方式,与其他外部社会控制主体合作,实现社会控制。 负功能。1、与主旋律相左的传媒内容会削弱社会控制力量。2、传媒中心主义与社会控制的偏倚。3、负面新闻信息传播过度会解构社会道德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