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7258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三.名词解释 1.biotransfomation 2.primary bile acids 3.secondary bile acids 4.未结合胆红素 5.结合胆红素 6.胆色素 7.胆素原 8.胆素 9.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0.黄疸 11.隐性黄疸 四. 问答题 1.肝在人体的物质代谢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2.何谓生物转化作用?有何生理意义? 3.简述胆汁酸主要生理功能。 4.何谓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有何生理意义? 5.为什么甲亢病人血清胆固醇的浓度会降低? 6.肝在胆红素的代谢中有何作用? 7.简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 8.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何区

2、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9.比较胆汁酸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的异同点。 10.简述胆红素的来源、运输及在肝脏中的代谢过程。 11.简述黄疸的分类及产生的生化机制;胆色素代谢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 1.即生物转化作用:来自体内外的非营养物质,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极性增加,利于排泄,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2.即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3.即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4.未结合胆

3、红素:指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这部分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属脂溶性分子,能透过细胞膜,不能随尿排出。 5. 指胆红素在肝微粒体中与葡糖醛酸结合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其水溶性增大,易从尿中排出。 6.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一步分解而来。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7.经肝转化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脱去葡糖醛酸基并被逐步还原生成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和d-尿胆素原。这些物质统称为胆素原。 8.随胆汁分泌到

4、肠管中胆红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中胆素原、粪胆素和d-尿胆素原这些物质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L-尿胆素、粪胆素和d-尿胆素。后三者合称胆素。 9.在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内,转变为次级胆汁酸。肠道中约95%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并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入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0.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症称为黄疸,根据胆红素生成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11.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但并未超过2mg /dl时,肉眼尚不能观察到巩膜或皮肤黄染,称隐性黄疸。 四

5、.问答题: 1.肝脏在糖代谢中作用: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与糖异生作用对血糖进行调节并维持血糖浓度稳定。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中均起重要作用。 肝脏可合成多种血浆蛋白同时又是氨基酸分解和转变的场所。 肝脏在维生素吸收、贮存和转化等方面起作用。 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毒物药物等通过肝的生物转化,利于排泻。 2.肝对进入人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意义: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在于它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失,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失。更为重要的是生物转化作用可将这些物质的溶解性增高,变为易

6、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的物质。有些物质经肝的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所以,不能将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笼统地看作是“解毒作用”。 3.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4.肠道中95%的胆汁酸经门静脉被重吸收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胆汁酸,与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再次被排入肠道,此循环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意义:胆汁酸的循环使用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5.因甲状腺素可使7-羟化酶的mRNA的合成速度增加,使7a-羟化酶的活性增加,因此促进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所以甲亢病人血清胆固醇浓度偏低。 6.

7、肝细胞特异性膜载体从血浆中摄取未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Y-蛋白、Z-蛋白结合,运到内质网与葡萄醛酸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肝管排泄入胆汁中,通过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化与排泄,使血浆的胆红素能不断经肝细胞处理而被清除。 7. 来源: 80%来源于血红蛋白。 其它来自于铁卟啉化合物。 去路: 胆红素入血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血胆红素而被运输。 被肝细胞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 葡糖醛酸酯,称为肝胆红素。 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菌的作用下生成无色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被重吸

8、收入肝,大部分又被肝细胞分泌入肠,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重吸收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 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 8. 区别:未结合胆红素是指血清中胆红素与清蛋白形成复合物,不能随尿排出;未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是脂溶性,易透过生物膜进入脑产生毒害作用,所以血浆中当其浓度增加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结合胆红素主要是指葡糖醛酸胆红素,水溶性好,可随尿排出。 临床诊断用途: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胆红素的来源过多,如:溶血性黄疸;其次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处理受阻如:肝细胞性黄疸。血浆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其次见于肝细胞性黄疸。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轻度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9. 相同点:

9、二者都是代谢物在肠道与肝脏之间的循环过程。 不同点:在胆汁酸肠肝循环中,由肝脏分泌到肠道的各种胆汁酸有95%以上被肠吸收,然后经门静脉入肝再与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排入肠道。而胆色素肠肝循环中,肠中产生的胆素原1020%被肠吸收,其中大部分又以原形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而小部分进入体循环而随尿排出。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可使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可以补充肝合成胆汁酸能力的不足和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没有任何生理意义。 10.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70-80%的胆红素来自血红蛋白,其余主要来自含铁卟啉酶类及细胞色素。因胆红素具有亲脂性,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而运输

10、,从而降低了胆红素的脂溶性,有利于在血液中的运输,同时降低了其进入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脏后,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与细胞内的Y蛋白和Z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转运至内质网,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由UDPGA提供葡萄糖醛酸基,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由肝细胞分泌排入毛细胆管。 11. 根据黄疸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过多,网状内皮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而引起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其胆色素代谢变化:间接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素原增加,胆红素阴性,粪中胆素原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因肝脏功能严重损伤,肝细胞摄取、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引起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其胆色素代谢变化: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尿胆素原增多,胆红素阳性,而粪胆素原减少。 梗阻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随胆汁排出,引起胆红素返流入血。其胆色素代谢变化,直接胆红素升高,尿中尿胆素原阴性,胆红素阳性,而粪胆素原极少或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