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27896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焉耆县柳树沟铜矿详查报告.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目的任务新疆焉耆县柳树沟一带是铜矿的重要成矿远景区,但以往由于交通条件非常困难,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很低,仅做了地表普查工作。矿区内地表虽然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铜矿体,但因其规模太小,难以开发利用。铜矿是国家急需的矿种,为了加速和静县矿业开发进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吉业石油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地矿专家,对柳树沟一带铜矿以往普查成果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对矿区进行了实地踏勘调研,认为本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潜在的找矿前景,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铜矿床。为此新疆吉业石油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此进行铜矿详查,并依法在此办理了

2、探矿许可证。要求“在勘查许可证范围提交控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2)及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3),为办理采矿证提交可供开采的资源量”。为此,我队对该矿进行了进一步的详查工作,编写了新疆焉耆县柳树沟一带铜矿详查报告及相关图件,达到了委托方的要求,为铜矿开采提供了地质依据。勘查许可证编号:65120080602009588。其勘查许可证矿区的拐点坐标为: 勘查区拐点坐标表 表1-1拐点编号经度纬度185351542151528538004215153853800421430485421542143058542154213156853515421315勘查许可证矿区中心坐标:东经853845

3、,北纬421415。勘查许可证矿区面积27.49平方千米。第二节 拟申请采矿权矿区范围铜矿是国家有色工业最重要的基本原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铜矿资源日显紧缺。焉耆县柳树沟铜矿经详查具小型规模,铜矿(122b+332+333+334)资源量28253吨。新疆吉业石油开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拟对该矿进行开采。由于该矿第一阶段勘查工作已结束,勘查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09年6月17日,根据详查后该铜矿产出特征及采矿矿山需要,拟申请采矿权的矿区范围见表1-2。 拟申请开采矿区拐点坐标表 表1-2拐点编号平面直角坐标地理坐标XY东经北纬S14680500153851108536284

4、21502S2468050015385900853702421502S3468034015385900853702421457S4468034015386980853749421458S5467980015386980853750421440.S6467980015385110853628421439矿区东西长1.87千米,南北宽0.540.7千米,面积1.8平方千米。拟申请开采矿区中心点坐标:东经853708,北纬431450;X:4680150,Y:15386045。矿区开采标高18302030米,资源储量估算标高1830米以上。第三节 工作区位置、交通详查区位于焉耆县城西北,直线距离约9

5、0km。地理座标为:东经853628853749,北纬421439421502,工区东西长1.87km,南北宽0.540.7km,面积约1.8km2。该区交通条件尚可,由库尔勒市到大山口水电站约110km为柏油路面,大山口水电站到矿区27km为简易道路可通汽车。第四节 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概况矿区海拔高程15002500余米,比高200500米,北邻开都河谷,区内深谷多为近南北向切入开都河,地形为切割强烈的中高山区,矿区基岩裸露。区内45月份干旱多风,78月份为雨季,气温最高可达30度,12月份开始下雪,一般411月份均可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矿区为焉耆县牧场,生产及生活物资需由和静县哈拉莫墩乡、

6、焉耆及库尔勒市等地供给。通讯联络可使用移动通讯或卫星电话。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以往在该区开展的地质工作有:一、1966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对包括本普查区在内的11-45-(14)哈拉毛墩幅进行了1:20万地质、矿产调查。在图幅范围内共发现铜矿点39个,其中有35个铜矿点分布于泥盆统萨阿尔明组第一亚组的火山岩、凝灰质碎屑岩中。柳树沟一带火山岩、凝灰质碎屑岩中集中分布有21处铜矿点(19号41号矿点),其中柳树沟铜矿(33号)点被认为有工业远景,并重点对其进行了1:1万的普查(面积约3.8km2),发现了大小不一的铜矿点和分散不连续铜矿化体共39个。矿体产出形式以不规则的似脉状为主,

7、产状大都较陡。原生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次生矿物以孔雀石为主,银、镓与铜密切伴生,含银量与铜品位一般呈正比关系。铜品位一般在1%以上,向深部变化规律不明显。初步结论是:柳树沟铜矿与华力西侵入活动直接相关(很可能深部就有侵入体存在)的中温热液的细脉浸染型矿床,并能综合开发利用,有进一步工作价值。以上1:20万矿产调查成果首次为该区展开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系统依据。其对该区铜矿的成矿规律、矿化类型等认识及观点是指导本次普查的重要依据。由于条件限制,该项目矿产调查工作未对其所发现的大部分矿点进行矿检工作,对这些矿点的找矿前景不能定论。二、1972年,第三地质大队以33号铜矿为重点,分别对分布该矿点及

8、周围的、四个矿点做了1:200的矿体平面图,并修测填制了1:1万矿区地质图,布置了少量探槽、探坑工作,求得金属铜储量53.37t。三、1987年,国家305项目(河北省物探队)在焉耆幅区进行了1:5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各类地球化学异常,初步揭示了区域地球化学的分布、分配特征,但在柳树沟铜矿一带没有发现铜元素异常或高背景区。四、1988年,第三地质大队再次对、矿点进行了检查,施工探槽9个,并对矿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无明确结论。五、19901994年,第三地质大队在该地区进行1:5万区调时,重新厘定出中泥盆系柳树沟组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系,结合铜

9、矿化分布特征,划分出级铜成矿预测区。同时对柳树沟铜矿33号(现1:5万图幅编为15号铜矿点)进行了1:5千地质填图,在、铜矿(群)点中初步圈出铜矿体11个,求得铜地质储量2592.81吨,银8.343吨,镓1.348吨。其结论为:根据地表工作,柳树沟铜矿地表出露规模小,且分散,鉴于矿区交通不便,难以大规模开采;推测地下深部可能有较大的富矿体存在。但由于缺乏深部工程或其它手段验证,其推测依据不足。六、2000年,第三地质大队地调所二次开发组对1:20万图幅中的41号铜矿点(现1:5万图幅为24号)进行检查,发现大小铜矿脉断续出露约20余条,最长15余米,最宽3米左右,最小宽约几厘米,不具规模,均

10、产于背斜轴部浅灰色石英斑岩中。同时,对柳树沟铜矿15号矿点中的、铜矿群进行追索检查工作,结果发现号与号铜矿群,与号铜矿群紧密相连,且均产于同一背斜构造轴部的张性裂隙中,背斜构造受后期北北西向断裂影响,在号矿点附近及其它个别地段被错断,断距一般在50100米,矿化地段主要产于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张性裂隙中。初步认为柳树沟一带铜矿点受控于背斜构造轴部,往往以铜矿群出现,即背斜构造轴部一带是主要的铜成矿带。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一、工作概况2007年6月2008年11月,由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采取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槽探、坑探、钻探工程对柳树沟一带原15号铜矿点进行了详查工作,通过深部勘探,获得了大量的地

11、质资料,并在矿区西北部及东部发现了新的铜矿体。共完成各项实物工作量如下:(1)1:2000地形地质测量 1.8平方千米(2)1:1000实测地质剖面 2430米(3)平硐 604米(4)槽探 2000立方米(5)钻探 3200米(6)各类样品 359件二、取得主要成果1、通过本次工作,基本控制铜矿体在地层中的赋存状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地质特征。2、基本查明了矿体赋矿层位、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类型、矿石和矿物成份、有益有害组分、控矿因素。3、了解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4、通过本次工作,共圈定铜矿体10个,最终探求出122b+332+333+334级铜矿资源量/储量28253吨,伴生银

12、矿资源量118吨。第二章 区域地质区域属塔里木古板块之南天山古生代裂陷槽,其地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均呈近北西西北西向展布。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见附图2)第一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工区北部出露的地层为晚志留泥盆统大山口组的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其岩性主要为灰褐、浅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凝灰岩、灰绿色细砂岩、炭质粉砂岩等。中部主要为中泥盆统柳树沟组的火山岩建造和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一套碳酸盐建造,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为英安质、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石英斑岩、安山玢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柳树沟铜矿就产于该套地层之中。中泥盆统柳树沟组火山岩两侧为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厚层泥晶灰岩,二者为整合接触。南部大

13、部分地区则主要为石炭系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其主要岩性为岩屑砂岩夹灰岩、岩屑灰岩以及砂岩等。中部出露的地层与北部和南部出露的地层均为断层接触。此外,区内分布有第四系更新全新统的残坡积砂土和冲洪积砂砾石,主要分布于河流、沟谷、阶地及山脊坡地一带。二、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以华力西期花岗岩为主,其次还发育有少量的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及石英斑岩,岩浆岩的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特别是华力西期花岗岩的分布明显受北西西向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区内脉岩十分发育,有花岗伟晶岩脉、辉绿岩脉、石英脉等。三、构造区域总体为一复背斜,向东倾伏,且次一级的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区域断裂构造主要有大山

14、口断裂和柳树沟断裂,以逆断层为主。区内次一级断裂基本上有两组,一组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向,属扭张性断裂,它们和矿区南北边界两条较大断裂,均组成典型的“入”字型构造。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向,其性质以张扭性为主,特别在矿区西北角,张性比较明显。这两组断裂把矿区分割成若干小块段,每块段中地层都有扭动的表现。其中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断裂规模较大,延伸较长,一般为几百米至十几千米的张扭性断裂,其派生的次级构造裂隙,为本区火山岩地层内的主要控矿构造。第二节 矿产工作区地处萨恨托亥柳树沟金铜成矿带之中,沿该构造成矿带分布有众多的金、铜矿床(点)(见附图2)。区内矿产,目前除发现有柳树沟铜矿带外,还有大山口金矿、

15、萨恨托亥金矿以及柳树沟南霍拉沟一带的红柱石矿等。由于区内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北西西向逆掩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形成一系列的推覆构造,为该区岩浆及热液活动提供了条件,为成矿创造了良好环境。第三章 矿区地质第一节 地层矿区属塔里木板块之南天山古生代裂陷槽,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下部柳树沟组的一套中酸性、基性火山碎屑岩,熔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现按火山喷发沉积顺序,由老至新,将矿区主要岩性描述如下:1、流纹质凝灰岩(t)广泛分布于矿区。一般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多为南倾,倾角6085,呈浅灰绿色咖啡色,晶屑岩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石英一般(2045%),长石(25%),岩屑1020%,黑云母(510%),

16、绢云母5%左右,火山灰(10%),火山碎屑主要为岩屑、晶屑,晶屑为石英、长石、黑云母,石英呈熔蚀外形,0.51mm,长石呈棱角状,0.50.8mm,黑云母板状或片状,多已析出铁质,碎屑被火山灰胶结。本矿区铜矿体均产于该套岩性中。2、熔结凝灰岩(It)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及西南部,呈北倾或南倾,倾角多在60 80之间,呈浅灰褐紫褐色,熔结凝灰结构,假流纹构造,浆屑(35%)、玻屑(20%)、石英(10%)、长石(10%)、岩屑(15%)、绢云母(5%)、方解石(5%)。火山碎屑浆屑、岩屑、晶屑和玻屑多呈火焰状,可见浆屑绕过岩屑发生弯曲,玻屑呈弧面棱角状,碎屑和胶结物界线清晰,岩屑主要成份为安山岩,

17、粒状外形,晶屑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棱角状外形。3、玄武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部,一般呈近东西向的细长条带状分布,呈北倾或南倾,倾角6280,出露宽度一般20250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气孔杏仁构造,斜长石(5070%)、普遍辉石(1530%)、绿泥石(10%)、铁质(4%)、方解石(5%),斑晶为斜长石、辉石,斜长石呈自形板状晶形,0.30.5mm,辉石,粒状半自形状,多绿泥石化并析出铁质。基质呈玻晶交织结构,由微晶细板条状斜长石与玻璃质组成,斜长石微晶无规则分布于玻璃质之中,玻璃质中还含有粒状辉石及铁质。沿岩石裂纹,见有方解石细脉。玄武岩中的气孔多被方解石充填形成杏仁。4

18、、凝灰质砂岩(TSs)分布于矿区南部,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出露面积很小。青灰褐红色,为中薄层状,凝灰质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含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其中,石英4570%,斜长石1525%,岩屑10%,火山灰及泥质15%左右,石英和长石晶屑多具熔蚀状外形,部分为次棱角状,粒度0.31mm,岩石中含少量尘状铁质,为火山灰及泥质胶结。火山岩各岩性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第二节 脉岩矿区内热液活动比较强烈,脉岩比较发育,主要有石英脉、绿帘石脉、方解石脉和极少量重晶石脉。但各类岩脉出露规模很小,一般长几米,宽几十厘米。第三节 构造一、褶皱构造区内地层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柳树沟组火山岩与萨阿尔明组灰岩共同构成一

19、宽缓背斜,背斜核部沿普查区北部边缘一线穿过,轴向 290左右。本矿区大部位于背斜南翼,南翼地层倾向一般150 210,倾角6580,核部一带产状较平缓,向北渐变为北倾,背斜整体向南东东方向倾伏。由于后期断裂的切割破坏作用,使其在轴向上不连续,对岩层的分布及产状的影响也比较大。总的来说,火山碎屑岩多分布于核部附近,南、北翼边部主要为玄武岩及少量凝灰质砂岩。二、断裂构造矿区内主要发育2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全部分布于火山岩地层内,由其两侧地层右旋扭动形成,向南至柳树沟断裂并与之组成“入字形”构造。断层走向一般320340,近直立,两侧地层错动距离从3250米不等,为右行平移张扭性断裂,破碎带宽度一般0

20、.58米,矿区内出露长度一般800米,并向北、南沿伸出工区。第四节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一、变质作用矿区内变质作用较弱,程度较低,各类岩石基本保持原岩的形态和组份,从变质程度和变质矿物组合来看,属埋深变质葡萄石绿纤石相,由于埋深变质作用,火山岩和沉积碎屑岩表现为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泥质灰岩表现为水云母化和重结晶现象。除埋深变质作用外,普查区内地层还受到后期动力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主要表现在沿柳树沟断裂及其两侧,以及其它各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岩石均受应力作用,发生强烈破碎、塑性变形及糜棱岩化。二、围岩蚀变主要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绿帘石化,次为褐铁矿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

21、钾长石化。1、绢云母化一般为埋深度质作用的产物,沿地层片理产出,呈微细脉状,具定向排列。在断裂构造破碎带附近,呈鳞片状集合体出现。2、绿泥石化矿区内广泛出现的蚀变,火山碎屑岩中的泥质及火山灰,多因埋深变质作用发生绿泥石化,出现绿泥石矿物,在铜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断裂破碎带附近,绿泥石化一般较强烈。3、硅化矿区火山岩地层内普通可见石英脉,部分岩石中硅质成份明显提高,形成密集硅质条带。石英斑岩中均具强烈硅化,其内硅质成份由于次火山热液的作用而增高,变得十分致密,硬度加大,与铜矿化有较密切的关系。4、绿帘石化矿区内中基性熔岩,熔结凝灰岩中普遍可见绿帘石细晶集合体,为埋深变质作用的产物。在断裂破碎带

22、内常见绿帘石晶体,呈片状定向排列,其上有擦痕,并可见阶步,为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铜矿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普遍见绿帘石,此二者为次火山热液作用的产物,绿帘石化中多伴随有硅化。5、褐铁矿化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及次级构造裂隙分布,呈粉沫状、团粒状产出,在部分凝灰砂岩中可见褐铁矿团粒,铜矿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亦可见褐铁矿。褐铁矿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6、碳酸岩化多与硅化相伴生,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部,沿北西西向次级构造裂隙充填形成方解石脉,部分碳酸岩脉中含有少量铜矿化。7、黄铁矿化主要分布在铜矿体与围岩接触带的内带,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于岩石原生节理裂隙中,为半自形粒状,粒径微小,同硅化密切伴生,与铜矿化关系密切。在

23、上述蚀变类型中与铜矿化关系比较密切的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蚀变比较发育的地段,铜矿化一般较好,二者呈正相关。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一节 矿体地质特征本次详查矿区共圈定10个铜矿体。现由西向东分述如下:1、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280,西端被断层所限。矿体倾向南,倾角7180。矿体呈似层状,长约280米,宽612米,平均厚度8.59米,铜品位0.453.71%,平均1.08%,银平均品位53.59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105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

24、铜兰。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密集的原生张性节理裂隙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状充填。矿体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2、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矿区号矿体东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85,东端被断层所限。矿体倾向南,倾角7685。矿体呈似层状,长约186米,宽612米,平均厚度9.98米,铜品位0.422.56%,平均1.07%,银平均品位49.01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50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铜兰。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密集的原生张性节理裂隙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

25、状充填。矿体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3、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东端被断层所限。矿体倾向南,倾角7480。矿体呈似层状,长约226米,宽614米,平均厚度9.28米,铜品位0.322.78%,平均1.11%,银平均品位46.33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85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铜兰。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密集的原生张性节理裂隙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状充填。4、号矿体位于矿区中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东西,矿

26、体倾向南,倾角7685,与岩层产状一致。矿体呈透镜状,东、西两端被断层所限,长约66米,宽1220米,平均厚度11.1米,铜品位0.375.65%,平均1.22%,银平均品位50.74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125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主要含铜矿物为辉铜矿和蓝铜矿,次为蓝辉铜矿、黄铜矿和斑铜矿、孔雀石、。含铜矿物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的原生节理和构造裂隙呈星散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充填。岩石具强烈绿泥石化,并伴随硅化。5、号矿体位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倾角72。矿体呈透镜状,长152米,宽410米,平均厚

27、度4.4米,铜品位0.442.16%,平均0.88%,银平均品位39.43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120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主要含铜矿物为辉铜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铜蓝及黄铜矿,斑铜矿部分被铜蓝交代,含少量孔雀石、黄铁矿和褐铁矿。含铜矿物呈星点状和细脉浸染状、薄膜状沿构造裂隙充填。岩石具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6、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西端被断层所限。矿体倾向南,倾角7982。矿体呈透镜状,长约170米,宽610米,平均厚度7.36米,铜品位0.43.71%,平均1.2%,银平均品位38.4

28、8g/t。矿体控制垂深可达90米,通过已施工地表及深部工程来看,由地表向深部,铜品位具增高趋势。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铜兰。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密集的原生张性节理裂隙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状充填。7、号矿体该矿体分布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倾角76。矿体呈透镜状,西端被断层所限。矿体长约140米,宽816米,平均厚度8.84米,铜品位0.322.78%,平均1.04%,银平均品位33.37g/t。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铜兰。多呈它形晶,细脉浸染状及稀疏浸染状构造,矿体围岩具硅化、

29、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8、号矿体该矿体位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西端被断层所限。矿体倾向南,倾角74-80。矿体呈透镜状,长约184米,宽10-22米,平均厚度18.42米,铜品位0.32-3.56%,平均1.06%,银平均品位32.27g/t。矿体中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黝铜矿,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铜兰。主要沿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密集的原生张性节理裂隙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充填。矿体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9、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倾角78。矿体呈透镜状,长156米,宽34

30、米,平均厚度3.29米,铜品位0.321.56%,平均0.85%,银平均品位30.19g/t。矿体中主要含铜矿物为孔雀石、辉铜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铜蓝及黄铜矿,斑铜矿部分被铜蓝交代,含少量黄铁矿和褐铁矿。多呈它形晶,细脉浸染状及稀疏浸染状构造,矿体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10、号矿体位于号矿体南部,赋矿岩石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体走向北西向,南倾,倾角7379。矿体呈透镜状,长220米,宽26米,平均厚度3.56米,铜品位0.321.27%,平均0.81%,银平均品位36.64g/t。矿体中主要含铜矿物为孔雀石、辉铜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铜蓝及黄铜矿,斑铜矿部分被铜蓝交

31、代,含少量黄铁矿和褐铁矿。多呈它形晶,细脉浸染状及稀疏浸染状构造,矿体围岩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第二节 矿体的氧化、淋滤及富集因区内雨水、地表水充沛,经过长期表生风化和淋滤作用使得矿体近地表强烈氧化,原生含铜矿物主要变为孔雀石以及褐铁矿,其分布范围较下部原生矿化范围大。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矿质向下沿裂隙充填,铜矿化具一定的富集,但富集作用不明显。通过硐探、探槽和钻探等探矿工程观察发现,从地表向下孔雀石化具明显减弱的趋势,而原生硫化物则明显增多,表明矿体一般具垂直分带现象,但不明显。矿体地表至浅部为氧化带,而深部为原生硫化矿带,而矿床氧化带极浅,2米以下即进入混合带,5米以下进入原

32、生硫化物带,主要以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铜兰和黄铜矿、黄铁矿为主。第三节 矿石特征一、矿石结构构造矿区铜矿石的构造一般为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星散状、薄膜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次为交代残余结构。细脉浸染状矿石的品位一般较高,而其它构造的矿石则相对较贫。矿石由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主要含铜矿物有: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孔雀石、铜兰、黄铜矿。含铜矿物主要为它形粒状,常构成共生集合体。呈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薄膜状不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间或沿裂隙充填。辉铜矿:它形粒状,粒径0.010.2mm,个别达1mm。常与黝铜矿、斑铜矿伴生,多被兰辉铜矿、铜兰交代。

33、兰辉铜矿:它形粒状,粒度0.01mm以下,常与辉铜矿、斑铜矿、铜兰伴生,主要为交代辉铜矿、斑铜矿的产物。斑铜矿:它形粒状,0.010.2mm,常与辉铜矿、黝铜矿共生,部分被铜兰所交代,常为辉铜矿包裹。黝铜矿:它形粒状,粒度多小于0.01mm,部分0.010.05mm,常与斑铜矿共生,部分被铜兰交代。铜兰:它形粒状,粒度小于0.01mm,为交代辉铜矿、斑铜矿及黝铜矿的产物。孔雀石:为区内矿体中普遍存在的含铜矿物,多见于矿体的氧化带,是直接的矿化标志。多呈微晶集合体,主要由上述铜矿物氧化而成。黄铜矿:含量极少,呈它形粒状,粒径0.01mm以下,呈星点状,多为褐铁矿交代。脉石矿物除长石和石英外,还有

34、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根据矿物组份的不同,将区内矿石分为两种类型:原生硫化矿石和表生氧化矿石。区内以原生硫化矿石为主,主要由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铜兰和少量黄铜矿、黄铁矿及个别方铅矿组成,而表生矿石主要由孔雀石、褐铁矿组成。本区原生矿石矿物的生成顺序,从矿物的共生组合和穿插包含关系来看从早到晚依次是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铜矿、兰辉铜矿、铜兰。据各类工程不同深度矿石的物相分析资料,该矿床虽有氧化矿石和硫化铜锌矿石两种工业类型,但矿床氧化带极浅,2米以下即进入混合带,5米以下进入原生硫化物带,因此该矿矿石工业类型应为硫化铜矿石。二、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石主要有益元素

35、为铜,含量一般在0.323.71%,最高可达5.65%,伴生元素为银,含量一般为550g/t,最高可达209g/t。矿区矿石共分析13件组合样,以了解铜矿石中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其分析结果为:As:含量较低,一般在0.0620.081。F:含量在0.0010.005左右。MgO:含量在0.050.23左右。Pb、Zn等有益元素含量都极低,一般均在0.0030.09。个别样Zn达0.12。 柳树沟铜矿组合样分析成果表 表4-1样品编号(Pb)/ 10-2(Zn)10-2(As)10-2(F)10-2(MgO)10-22008-ZH-10.030.060.0720.0050.0820.030.0

36、60.0650.0050.0630.020.040.0840.0000.0240.050.040.0760.0030.1250.030.120.0620.0030.0960.060.050.0810.0000.1370.0030.070.0630.0030.0580.0030.060.0750.0050.0890.050.040.0640.0010.12100.010.070.0730.0030.08110.010.090.0620.0040.23120.0030.050.0810.0010.06130.0050.040.0680.0030.06第四节 矿床成因从已取得地质资料分析,该矿床为火

37、山喷发热液型铜矿床,围岩为中泥盆统浅灰绿色的流纹质凝灰岩,矿体与围岩接触带在矿区的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从地表施工的浅部工程及平硐可以看出矿体产状南倾,倾角7080之间。矿床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特征:1、成矿时代为泥盆纪。2、矿床产于泥盆纪火山喷发活动强烈的断陷带内。火山喷发(溢),火山侵入活动具多阶段性并持续时间较长。3、矿体产于流纹质凝灰岩地层中,矿体产状与岩层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柳树沟铜矿成因应属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火山喷发热液型铜矿床。第五节 矿石类型及选冶情况1、根据组成矿石的主要含铜矿物确定本矿区自然矿石类型为: 矿石大致分稀疏浸染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和星点状矿石三种主要类型。

38、据对各类工程不同深度矿石的物相分析资料,该矿床虽有氧化矿石和硫化铜矿石两种工业类型,但矿床氧化带极浅,2米以下即进入混合带,5米以下进入原生硫化物带,因此该矿矿石工业类型应为硫化铜矿石。2、选矿方法:西北矿冶研究院2008年对本矿区的铜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选矿流程采用硫氧混选的工艺流程,选矿工艺为:原矿添加硫化钠磨至85%-200目后,再加硫化钠、D15、酯-20,经三次粗选、一次扫选产出尾矿、铜粗精矿、经三次精选产出铜精矿,一次精选尾矿进行两次扫选抛尾,其中精尾一次扫泡和扫选泡沫返至粗选,二次扫泡至扫选的工艺流程。柳树沟铜矿经选矿实验,原矿品位0.7%,样品精矿回收率为80.78%,铜精

39、矿品位为21.38%,铜精矿中银含量达到1067克/吨,取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第五章 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属中高山区,干旱少雨,地形陡峭,植被稀少,岩石裸露,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78月为雨季时,在沟谷中有间歇性洪水出现,但矿区无常年性地表水体和泉水,矿体露头最低处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400500米,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且在深部平硐工程中观测,岩层亦不含水,采矿不会受地下水的影响,该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对开采无多大威胁。第二节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一、开采技术条件矿体呈厚层块状、条带状分布,与围岩特征基本一致,矿体及顶底板围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石较完整,岩层为硬

40、质岩石,稳定性好。该矿区矿体倾角在7080之间,赋矿岩石为流纹质凝灰岩,岩石、矿石单一,均匀性较好。矿体围岩中,裂隙、节理不发育,岩石稳定性较好,断层对矿体基本无影响,地表矿体可露天开采。另外,施工的硐探工程顶、底及壁均完整,岩石质量一般为中等好的,多为较完整完整。不需要支护,没有冒顶、片帮、地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生。岩层为硬质岩石,稳定性尚好。断层对矿体基本无影响,岩体产状近于直立,特别适宜于坑采。由此可见,矿体及其顶、底板岩体较完整,深部硐采不存在障碍。二、开采边坡稳定性矿体出露地表地形坡度在2540,残坡积松散堆积物在坡角堆积自然边坡角一般在4050,建议矿体露天开采边坡角45。第六章

41、 详查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勘探方法及工程布置一、勘探方法及工程布置原则柳树沟铜矿详查工作采用1:2000地形地质测量,1:1000地质剖面测量、系统的槽探、平硐、钻探工程及取样手段,对该铁矿的规模、形态、产状、厚度、矿石类型、矿物组成、品位、品级和有益有害组份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控制。与此同时进行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二、勘探类型和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在划分勘探类型和确定工程间距时,遵循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探矿工程的布置着眼于整个铜矿化带,将各矿体作为一整体,用探槽工程对地表矿体进行控制,用硐探、钻探工程了解深部矿体的变化

42、特征。勘探类型根据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确定。1、本矿区坑探工程主要针对、号铜矿主矿体进行布置。矿体为流纹质凝灰岩层控制,各矿体出露最大长度分别为280米、186米、226米、66米,延深大于100米,属小型规模,类型系数为0.3。2、本区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内部有少量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现象,矿体形态属于中等-复杂类,、号矿体类型系数均为0.3。3、构造对、号矿体有一定影响,有少量岩脉穿插,类型系数均为0.2。4、号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分别为0.60、0.87、1.12、1.26属较稳定型,类型系数均为0.4。5、号矿体的品位变化系数分别为1.23、1.05、0.83、1.16。属较均匀型,类

43、型系数均为0.4。、号矿体五个地质因素类型之和均为1.6,加之-号矿体规模很小,各矿体长度一般140220米,宽420米,均为小型矿体,因此,本次详查将该矿区铜矿床均定为第勘查类型。根据该矿床划分的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工程间距即勘探线距为沿走向100米。该矿床为第勘探类型,地表勘探线上探槽工程间距为100米,勘探线上钻探和硐探的深部工程间距为100200米,即沿矿体倾向斜深间距100200米。勘探线布设垂直于主要地层及矿体,勘探线方向确定为4184。第二节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一、探槽探槽施工均按设计位置布设,一般均垂直于矿体的长轴方向,探槽两头进入围岩2米。断面为倒梯形,开口1.22米,底

44、宽0.60.8米,深入基岩0.51米以下,一般深11.5米,个别大于2米。槽壁平直。探槽编录均在探槽完工后的第二天进行。记录描述以基线读数为准。详细观察研究和记录所揭露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采取标本和样品。文字记录以0.1米为最小分层单位。原始地质编录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要求执行。全区统一编录东壁,统一素描一壁一底并绘制1:100素描图。编录时素描图地质界线实地勾绘,检查审核后着墨。根据本区探槽施工目的,一般探槽原则上只布置化学基本分析样,单样长度不超过2米,无跨层取样。施工质量较好,编录质量也较好,达到了施工的目的及设计的要求。二、平硐先由地质人员同测量人员共同确定硐口

45、位置,两头深入围岩24米。断面为梯形,上断面宽1.01.2米,下底宽1.61.8米,巷道高为1.82.0米。硐壁平直,施工质量达到设计的要求,并达到了地质目的。平硐施工结束后及时编录,平硐采用压顶法素描两壁及顶,比例尺1:100,标本、样品在绘图壁上采取,加绘局部素描图。其编录方法及要求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范(DZ/T0078-93)和设计执行,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质量较好。三、钻孔矿区施工了ZK1、ZK3、ZK4、ZK5、ZK6、ZK9共六个孔,钻孔均采用XY-4型钻机、金刚石绳索钻进。施工钻孔结构孔径为110、91、75三种,岩矿芯直径实测分别为108、89、73符合钻孔设计规范要求,质量评定为优。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采用测斜仪JXY-2型。钻孔设计方位角46,孔斜85,钻孔弯曲度测量每50米测量一次,所测天顶角为5306 50间;方位角为520750间,超差次数为零。孔深校正采用钢尺测量,每50米测量一次,超差次数为零,质量评定为优。岩矿心、矿体顶板、矿体底板采取率均为100%,质量评定为优。第三节 地形和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一、控制测量平面首级控制以E级GPS网点G031、G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