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德为人有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人有德为人有道.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做人有德为人有道做人有德,为人有道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国学系列中的精品,字少句短,读起来通顺易上口,道理简单,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包罗万象。全书共分五部分,九十句话,1080个字,单独用“勿”字就有44处。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 中国是文明之邦,自古崇尚修身养性、礼仪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虽然社会形态不同、人生价值不同,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但是以立德指导立业的价值取向却没有改变。做人的原则就是守“德”。所谓“德”,就是人的品格、操守、修养,人要知
2、深浅、明事理、讲规矩、守道义。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就是修心,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在弟子规中的入则孝 出则悌 恰恰用深入浅出文字,告诉我们老实、本分、忠义都是亘古不衰的美德。诸如文中所说:“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应勿懒”“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物虽小 勿私藏”、“己有能 勿自私”、“财物轻 怨何生”、“与宜多取宜少”、“用人1 物 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对饮食 勿拣择”、“年方少 勿饮酒”、“若
3、衣服 若饮食不如人 勿生戚”这些都是教育我们过节约简朴的生活。“凡出言 信为先”,这是教育我们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说假话,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而无信。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 但我们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文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做人,就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正确认知自己,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做事、成长的平台,使自身的素质日渐提高,品格日臻完善,形成自己的本色和风格,谦虚低调、宁静致远。 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事,并通过做事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事的原则就是循“道”。 而所谓的“道”,是做事的态度、方法
4、、规律、技巧和境界,要遵循做事的规律和要求。千百年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读书人的人生信念和境界追求。而弟子规中的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则是教我们如何循“道”,如何修形。如对“谨而信”的规定,就比较实际,而且明确提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和“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具体要求,对于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2 现的某些弊端都有很好的省察作用。而且文中列举了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要求,对纠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问题,都大有好处
5、。比如说:“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无问”。在“泛爱众,而亲仁”一章中,首先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天覆地载的最高理念,来阐释“博爱之谓仁”的思想,将“泛爱众”提升到了礼记孔子闲居中孔子所说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此三者,以劳天下,此谓之三无私”的高度,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并且具体论述了“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以及隐恶、扬善、报恩、忘怨、与多、取少等等待人处事的原则。还提出了要认清“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的不同情况,使在“泛爱众,而亲仁”的进行中作选择。最后,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中,对于力行与学文的阐述,也是比较全面的,如“不力行
6、,但学问,长浮华,何成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原话做了更为全面的阐释。其中还讲了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等,都是有益的读书方法。最后还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作结,指出只要自强自励,最终必定是学有所成,功有所得。 “德”是做人的根本,“道”是做人的延伸,仁、义、礼、3 智、信、爱、善、勇、忠、正的具体表现是为人处事的验证,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是做人原则在自己行为处事中的具体体现。弟子规中所倡导的秩序、诚信与仁爱,恰恰是当今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缺失最为严重的,弟子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新时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这次公司党委、工会组织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使我们的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重新认识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做事,先做人的重要性。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