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8559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儒家产生,发展,吸收本民族和外来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特别在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此之前,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回顾,同时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儒家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进一步分析。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儒学,从孔夫子创立开始到现在,可以说,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2500多年,儒学的命运,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划分时期的话,可以说,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师,基本上属于原

2、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当然的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这个仁就是仁义的仁。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而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条目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发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谓仁义、仁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学的一部分,这个人就是人民的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就是要有爱人之心。孔子提出了类似于今天道德金科玉律的己所不予,勿施于人,这样八个字,我的老师先生,就提出来说,到共产主义,也很难做到。有的学者也认同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标准,而孔

3、子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提出这样一个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学的思想体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孟子,名孟轲,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邹国人,后来长期在齐国居住。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并不拘于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儒学发展到孟子时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亲自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各诸侯。孟子非常重视孔子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进而提出,贤者处世,以公天下

4、之心为心,乐则与天下同乐,忧则与天下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并和齐国统治者多次交谈后,得到了传播、扩大。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

5、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到了第三位大师荀子,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世人尊称之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东人,但长期在山东居住,游学于齐国。尤其在战国初期,在齐国的都城建立了遐迩闻名的稷下学宫,他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在这稷下学宫里培养了一大批学者。这个学校,可以说非常相似于今天的高等学校,但又不是纯本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院性质的学校,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所以这个时期的儒学,具有“学院儒学”的特点。战国时期的许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钘等都出入过稷下,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或者说后人知道并不多的,如淳于髡、邹衍、邹奭等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谓九流十家,或者说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都在稷下

6、学宫里聚集过。作为老师,实际上是稷下学宫的大学校长,荀子曾三为祭酒,他培养了大批大师级学者,可谓弟子满门。他的思想,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齐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从本质上他又没有离开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学思想的三位大师,其思想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无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孔孟儒家学说的内容上来说,我们都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政治

7、儒学。因为孔子和孟子作为的大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学说,都是极力地游说诸侯各国,让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当然孔孟二人也是有名的教育家,也培养了很多弟子。但由于当时的统治者们没有接受他们的学说,再加上春秋战国混乱的社会状况,其它学派的思想与之“竞争”,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影响范围很有限,不过它已经在一片土壤中扎了根。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烧了。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汉初时,儒家学说没有受到重视。汉初统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当时被称为黄老之学。因为汉初统治者认为,用黄

8、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结果,汉初时一直延用道家黄老思想,社会矛盾确实得到了缓解,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他不可能长期的实行无为而治。于是,在汉武帝当政时期,他多次开明地举贤良对策,结果出现了一个儒家大师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希望汉武帝能够废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竖立起来。 独尊儒术 实际融合多种思想体系 其实,虽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独尊儒术,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说,他把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尤其是他吸收了齐国阴阳家邹衍的很多思想,所以

9、,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把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天人感应论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就是说,他建立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阴阳家融合为一体。所以,他们的统治,在百姓看来,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汉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自己诏书的开头语。实际上,这一点并不是纯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阴阳家思想结合的结果。政治儒学,从汉武帝开始,由于历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阴阳家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几乎每一个皇帝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所谓的封禅活动,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为一个皇帝,是受之于天命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帝被称为天子。政治儒学,实际上被皇帝和历代皇朝独霸。 本来应该说,孔庙在政治儒

10、学里,有一些作用。事实上,作为政治儒学的一个工具,孔庙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民间儒学的一个载体,其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学术界有人提出:儒学的博物馆化。所谓博物馆化,即儒学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找到。这个观点,如果用在政治儒学上,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作为儒学为封建帝王服务的那部份,确实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但是,另外的两类儒学和政治儒学情况并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学术儒学。现今已经有人在重视道德儒学了。在学术儒学领域里,我个人觉得,从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经历了5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儒术独尊阶段,具体来

11、说,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师的时代,他们基本上是儒术独尊时期。他们之后,还有没有独尊儒术的儒学家了?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的文献中有这个问题的答案。真正恪守儒术独尊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两到三派。 所以,多数儒家在学派上,对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对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渐就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即儒道互补型,以魏晋时期最突出。魏晋时期,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补,一个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补,各有侧重。魏晋时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晋玄学的很多名人,应该说,都是儒道互补型的代表。 评价 可见,所谓的“独尊儒术”,并不是体现在字面意义上,独尊儒术,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名,多种思想为实的相互融合

12、的过程。但是,别忘了儒家思想始终是过程的“根”,而像道家,法家,佛家等学派不过是“肥料,水分,空气” 。当这棵“传统文化之树” 长大以后,站在这棵树前的我们的感觉是,“根” 还是那“根”,或许这根壮大过,现在可能老了,而“肥料,水分,空气”确是常新的。 从“独尊儒术”到“五四运动”跨度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融入每个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是侧重说它影响力的深度。而儒家思想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了,侧重说它影响力的广度了。总之,它使中华文明五千年得以源远流长,也是我们国家在新千年伟大复兴的推动器。 但是我们在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同时,必须清楚,时代不同了,培养这种文化的“土壤、肥料,水分,空气”也不同了。我们要以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去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关系到现在的中国向世界人民所展现的形象,这关系到中国以后的何去何从。这甚至成为我们这个屹立世界的真正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