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28692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元明清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元明清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元明清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元明清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元明清文学史元明清文学教案 元明清文学授课教案 元代文学 绪 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元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概况,了解元代文学的基本成就。 教学重点:叙事文学的兴盛 教学难点:大异于温柔敦厚的自然于显畅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多

2、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

3、领域活跃松动。 二、元代文学成就 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话本小说的兴盛 戏剧的繁荣 元代,我国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戏剧演出和体制 杂剧的体制 杂剧简述 杂剧兴盛于元的原因 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 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

4、本”。 4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南戏的体制 元代的戏剧活动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流行杂剧;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呈现出南戏和杂剧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一、诗坛新样式散曲 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二、元诗的风貌 成就逊于唐、宋和清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一、自然与显畅 二、大异于温柔敦厚 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 第一章 关汉卿

5、 教学目的:通过关汉卿各类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元杂剧的风貌,对中西方戏剧的不同之处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关汉卿的杂剧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中西方戏剧的不同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 二、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第二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争论 主要有相对的两派观点 二、窦娥冤 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

6、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1悲剧作品共同的主旨 2悲剧人物的设置 女性为主 见中国戏曲文化概论222页 第三节 关汉卿其他杂剧 一、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二、单刀会与西蜀梦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 场上之曲

7、 尽快入戏 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善于设置悬念 二、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 思考题: 1、窦娥的性格的特征。 2、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3、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教学目的:了解崔、张故事的流传与演变,掌握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教学重点: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教学难点:独树一帜的心里描写 第一节 王实甫及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生平与创作 二、崔张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金董解元西

8、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1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

9、,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二、逻辑高潮与情感高潮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 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 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 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四、独具特色

10、的戏剧语言 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长亭送别赏析 .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 .和表演密切的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西厢记和窦娥冤比较 相同: .作者都是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是熟悉当时生活的作家。 .都是旦本戏 .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 项目 窦娥冤 西厢记 代表派别 本色 文采 杂剧体制 一人主唱,四折加楔子的典范 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扩大上有革新创造 审美类型 悲

11、剧 喜剧 故事内容 酿成冤狱的公案戏 男欢女爱的爱情戏 主角身份 没有文化的弱女子 富有教养、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语言风格 质朴生动 自然华美 创作方法 两结合 现实主义 艺术效果 酣畅淋漓震撼人心 花间美人光彩照人 思考题: 1、王西厢对董西厢反封建主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白朴和马致远 教学目的:了解白朴和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比较分析梧桐雨和汉宫秋。 教学重点:梧桐雨、汉宫秋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关于“元曲四大家” 周德清中原音韵:“关、郑、白、马。”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马、郑、关、白。” 王骥德曲律:“王、关、马、白。” 徐复祚曲论:“马、关、白、郑。”

1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及现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但关、白、马三人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与郑。 一、白朴的生平 二、白朴的名剧梧桐雨 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 赵氏孤儿 1深沉的沧桑感 梧桐夜雨的意蕴 作品着眼点并不在爱情坚贞,也不在荒淫误国,而是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 梧桐夜雨的意蕴 历来称道这一作品,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曲优美及长于抒情。 三、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 元

13、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 故事的来源及在宋元时期的广泛影响。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主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第二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曲状元”马致远 贾仲明挽词云:“万花丛李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钦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二、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 1取材于昭君出塞故事,但与历代题咏相比,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着重抒写家园衰败之痛,与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2汉宫秋第三折赏析 末本戏,女主角王昭君有白无唱。 汉元帝灞桥伤别的凄凉神情和复杂心理。 3梅花酒和收江南的独特意境和艺术技巧 关于民族感情的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4、 艺术特色:悲剧气氛的渲染,文辞优美,强烈的抒情性。 三、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消极创作倾向,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和对官场黑暗的指责。 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原因和马致远的创作在元剧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思考题: 1比较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同和异。 2白朴墙头马上人物形象的塑造。 3马致选汉宫秋的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教学目的:使学生大致理解北方戏剧圈的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重要作家作品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所极力描写的受迫害者的复仇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作品颂扬了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正义精神,使作品充满了悲壮气氛,表

15、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关汉卿的“莫逆之交”杨显在当时戏剧界的重要地位。他的临江泽潇湘秋夜雨所描写的男子富贵易妻,反映了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是元剧中两个较好的人神结合的爱情戏。以浪漫主义手法批判了家长制婚姻,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大胆追求。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创作力极为旺盛的青年作家高文秀。他的黑旋风双献功对李逵的形象的描写,具有粗人而细心用计的幽默特色。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所塑造的蔺相如的形象,具有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私仇、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封建政治家的特色。 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所表现

16、的进步主题,肯定和赞扬梁山义军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李逵性格体现了梁山英雄的共性和他独特的个性。作品中用误会性的矛盾,刻划人物性格,既真实又具有喜剧特色。以李逵负荆为代表的水浒戏,对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的影响。 思考题: 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悲剧意义。 第五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杂剧的衰微及其原因,了解南方戏剧圈的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难点:杂剧的南移与衰微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杂剧的南移 杂剧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 郑光祖 南方戏剧圈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郑光祖 一、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 题材来源,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

17、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二、王粲登楼抒发一知识分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元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一、乔吉的代表作两世姻缘 二、宫天挺的范张鸡黍,歌颂了生死不渝的友谊和信义,对不学无术而又追逐名利、卖友求荣之辈的指责,具有明显的讽刺现实意义。 思考题: 1、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第六章 元代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南戏的兴起及其发展的脉络。通过琵琶记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南戏的特征。 教学重点: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难点: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

18、的兴起和发展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北宋末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一带,故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声腔,而后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南戏的体制 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三、宋元南戏现存状况 可以考见的宋元戏文名目共一

19、百六十七种,其中有传本者十五种,全佚三十三种,辑得零星曲词者一百一十九种。 四、最早的南戏戏文 只留下剧目的有赵贞女、王魁二种,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曲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最早期剧本。早期南戏中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由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早期的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一、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她的行为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美好品质。 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

20、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牛相专横逼婚有典型意义,但他的转变没有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和封建说教没有任何说服力。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南戏之冠“传奇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辞试不从 辞官不从 辞婚不从 3.蔡伯

21、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4.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一、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根据人物的地位和处境不同,有的曲辞朴素、本色,具有感人的悲剧气氛,有的华丽、典雅,具有富贵气;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二、双线结构 关目安排双线进行,起到了对比作用,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气氛,对南戏结构的日趋完善,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糟糠自厌赏析 1用误会法构成戏剧冲突 2用浅显的语言,写最苦最深的感情 3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第四节 元代四大传奇 一、四大南戏 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

22、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二、拜月亭 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亦相当成功。 三、其他三剧 荆钗记在思想倾向上和本厢记的异同;白兔记对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再现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杀狗记对“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的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戒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令人生厌的封建说教。 思考题: 1、南戏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23、2、南戏的体制。 3、南戏复兴后有哪些大型剧作? 4、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5、琵琶记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和评价问题。 第七章 元代散曲 教学目的:把握散曲的体制风格,理清散曲发展脉络。了解重要作家作品,能分析一些经典作品。 教学重点: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一、散曲的兴起 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元散曲的兴起。 称谓 1. 初称“街市小令”、“市井小曲”,也称“叶儿”。时称“乐府”或“今乐府”。 2“词余”。貌似而神异。 2. “散曲”术语的由来。 4. “散曲”一词长期模糊、笼统使用的原因。 二、散曲的体制 1. 短小精炼的小令。 2. 富赡雍容的

24、套数。以音乐分,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 3. 介于令、套之间的带过曲、重头、换头、集曲等特殊形式。 三、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 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第二节 元代前期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 二、马致远散曲 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般涉调借马用讽刺、诙谐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者的形象,开拓了散曲反映生活的境界。 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将咏史、叹世、归隐几种内容自然结合起来,表现有志难伸的悲哀,对争名夺利的厌倦

25、,对人我是非的逃避,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是他散曲创作的主导倾向。思想虽有消极的一方,但艺术性甚高。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睢景臣的“制作新奇”、立意新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颇为少见的佳作。 散曲发展到后期,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远离现实,语言也愈来愈追求典型工丽,逐渐丧失前期散曲朴素自然的特色。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创作,是这方面的代表。 思考题: 1 散曲的艺术个性 2散曲的成就为什么逊于元杂剧? 3马致远散曲的成就和特色。 4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有何新奇? 第八章 元代诗

26、文 教学目的:了解元代诗文概况,把握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元代中期的诗歌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一、元代诗文内容贫乏,题材狭窄的总趋势。 二、元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民族歧视,在个别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故国之思。元末社会动荡,危机加深,少数作家所写的暴露现实和讽刺时政的作品。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一、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二、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三、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一、“雅正”的文学思潮 二、“元诗四大家” 虞集七律挽文山丞相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一、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二、杨维桢的“铁崖体”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思考题: 元代诗文概述 明代文学 绪

27、论 教学目的:介绍明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及文学概况。 教学重点: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公元XX年至公元XX年,是我国的明朝时期,前后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三、审美趣味的转变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一、王学左派的兴起 二、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二、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三、雅文学欲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一、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二、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三、文学论争欲文学

28、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教学重点:章回小说;历时代的群体创作;战争描写 教学难点:“拥刘反曹”倾向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与版本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

29、: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关于罗贯中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唐宋以来民间“说三分”,舞台上演出的三国戏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大量的素材。 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到结构已比较完整。 罗贯中在已有史料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三国通俗演义。 三、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一、三国演义的主旨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尖税复杂的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

30、婪残暴,阴险狡诈的反动本质。 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规律,读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英雄史观和封建的忠义观念。 二、关于“拥刘反曹” 三、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一、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 曹操: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奸雄”的典型。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汉末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概括了地主阶级贪婪的权势欲和奸诈、阴险、残忍的本性。 刘备:这是一个“仁厚爱民”的好皇帝典型。他深怀治野心,同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诸葛

31、亮: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贤相”的典型和智慧的化身。作为“贤相”他有着浓厚的忠君观念;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政令严明,知人善任,在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 二、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 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

32、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一、历史演义的繁荣 二、列国系统的小说 三、隋唐系统的小说 思考题: 1、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两个形象的异同。 2、三国演义描写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军事斗争的特色。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水浒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英雄人物的塑造 第一节 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宋史等关于宋江起义军情况的记载为水浒传创作提供了一些资料。 南宋时说话有说水浒英雄故事的。元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人物、故事已勾勒出

33、水浒传的轮廓。宋末元初画家龚开为宋江三十六人画像写宋江三十六人赞,元代杂剧水浒戏的演出也都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施耐庵在已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水浒传。 二、水浒传的版本 版本的两个系统,繁本和简本。金圣叹删改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

34、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

35、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表现反抗复仇精神。在忠义的旗帜下,小说也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反抗精神、英雄主义以及复仇行为。“官逼民反”,是小说主要的思想逻辑,对此,作者作了极力的宣扬。全书从高俅写起,表明梁山起义,就是高俅之流倒行逆施的结果。林冲的道路,是最典型的“逼上梁山”的道路,代表着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绝大多数人的经历和命运,最形象地、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起义的实质。在小说中,作者对英雄主义和复仇精神也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无疑满足了那些饱受压迫和欺凌的下层人民的愿望,为小说吸引一般大众提供了保证。 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这两种思想在水浒传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崇尚暴力固然是抗恶的需要,但是,对暴力的过

36、分崇拜,则使水浒传中的英雄们经常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同时,在水浒传中,所写妇女非淫即盗,这实在是对妇女的极大污蔑。 二、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 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又肯定了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活动。同时还通过梁山义军受招安投降后的悲剧结局,揭示出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军必然失败的规律。 宋江这一形象就具体体现出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完整、严谨的结构 水浒传以人物传记式的连绵起伏的布局,由挥写一个个英雄的造反,而前后聚义梁山,表现了农民起义斗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展现了起义斗争的广阔背景和画面。 二、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 作者善于紧扣人物的社会地位表现其思想、

37、个性; 善于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差异; 善于在传奇式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人物性格。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一、水浒传影响及地位 二、英雄传奇的繁荣 思考题: 1、 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教学目的:介绍明代前期文学概况,评介明前期诗文。 教学重点:重要作家作品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一、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宋濂、刘基 宋濂:秦士录 刘基:卖柑者言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一、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于谦和他的诗 二、李东阳与“茶陵派” 思考题: 台阁体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中叶文

38、学,并对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难点:复古与反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一、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反对“台阁体”盲目的从形式上模拟古人。 二、前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一、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二、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一、唐宋派的主张 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复古文风,主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 二、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思考题: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杂剧的流变过程。 教学重点: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第一

39、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皇族作家朱权、朱有墩的杂剧创作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一、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三、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一、“狂人”徐渭 二、四声猿 思考题: 四声猿艺术成就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教学目的:了解明代传奇发展概况,把握临川派与吴江派的戏剧论争。 教学重点:明中叶三大传奇 教学难点:“沈汤之争“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一、传奇的渊源及体制 二、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一、四大声腔与昆腔的风行 二、李开先的宝剑记 三、梁辰鱼的浣纱记 四、鸣凤记以时事写传奇,开创了用戏剧反映当代政治斗争、政治事件的先例

40、。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一、明后期传奇概述 二、后期作家作品 第四节 吴江派与临川派 一、“沈汤之争” 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 二、孟称舜的娇红记 思考题: 比较分析吴江派与临川派的理论主张 第七章 汤显祖 教学目的:结合李贽的思想讲牡丹亭。 教学重点:汤显祖“至情论”;牡丹亭 教学难点:牡丹亭的意义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 一、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出生在书香之家,因不阿庾权贵而造成科场失意,因弹劾权室而遭贬降,最后弃官家居。 接受泰州学派思想家的积极影响,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追求“有情之天下”。 “至情论” 二、汤显祖的诗文和“四梦”。

41、 第二节 牡丹亭 一、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叛逆精神和他们对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 二、杜丽娘:这是一个在严格封建教养下长大,对封建礼教不满,热烈追求爱情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典型。她的死而复生是作者赋予她的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表现“情”的胜利。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杜丽娘本是一位才貌端妍、聪慧过人的官宦千金,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父母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非常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塾师陈最良十分尊敬。但就在这位娇小姐身上,同时也表现出她对美、对爱

42、、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朱门深宅,除了父亲与塾师再也见不到任何男性;因为无聊在绣房中午睡一会儿,就会被父母教训一顿;衣裙上绣了一枝花儿、一双鸟就被母亲视为邪思妄念;自家的后花园更是从来没有涉足过。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越发引起她的苦闷与不满。“闺塾”一出,就是她青春觉醒的开端。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关雎.篇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于是在这古老恋歌的启发下,在丫环春香的引导下,她背着父母,游览了后花园,并由此燃起了热爱自然、珍惜青春、追求爱情的强烈火焰。以致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胆的白日梦。梦中与一青年书生千

43、种风情、万般缱绻、恣一时之欢。实现了现实中绝对不能实现的心愿。 这里,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显然是以“欲”为基础,是“欲”“情”,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追求张生是“情”“欲”截然不同。杜丽娘并不是先爱上了柳梦梅再去梦中幽会,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由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的梦中合欢,由此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这正是剧作家汤显祖所主张的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情”。本来,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青年男女自由产生的相慕之情就不被传统观念容忍,至于“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之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而汤显祖在剧中却大加张扬,它其中所蕴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地要比一般歌颂爱情来得更加强烈,更具时代色彩。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杜丽娘的白日梦不想被母亲撞醒,在“惊梦”之后,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了。她要把梦境变为现实。“寻梦”一出就是她对现实的不和对命运的抗争,面对花园中那棵与清人幽会的梅树,她沉重而又坚定地唱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在残酷现实中,她因情生病,由病而死。她的死,不是死于恶势力的直接摧残,而是死于她对爱情的渴望,死于环境对她的窒息。在杜丽娘的周围,她的父母、她的塾师,都千方百计地要把她塑造成一个绝对符合封建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