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与千克 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与千克 教案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为了
3、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
4、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游戏导入,背一背。 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学生互相背一背,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 2、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 3、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4、设疑,导入新课。 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
5、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秤一秤。 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 掂一掂。 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 找一找。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构建千克的概念。 掂一掂。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 称一称。 让学生用手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再掂一掂。 猜一猜。 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
6、其他同学的体重。(可以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体重,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是体重) 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即1千克1000克。 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接换算。如填空题:5千克克 3000克克等等。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 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一只鸡重2。一位小朋友重23。 一个西瓜重3。 2、深化练习: 改错题: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
7、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 (四)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提出新的要求。 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
8、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
9、“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