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91827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9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包建新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一、从目前的教学实际考虑:设计的追求: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二、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考虑:设计的本质是观念的调整三、从语文学科特点考虑: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四、从学习的过程评价考虑:设计的新元素:纳入过程性评价五、从教学的资源考虑:设计是教学资源的挖掘,一、从目前的教学实际考虑:设计的追求: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新课程,自主 合作 探究 对话 体验 活动生活 差异 问题生成,语文教师,“我给你”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1、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态势勾画,2、接受性学习存在的合理性(1)班级授课制(2)对教学效率的追求(3)教学任务的繁重

2、(4)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5)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条件的,3、设计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过程,案例一,比照:最后的常春藤叶文本研习: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2、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 能挽救琼珊的生命?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5、贝尔曼画常青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 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 分析他是怎样的人?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结局,1、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最震撼人心,你同意吗?,2、你为什么而震撼?,3、贝尔曼为

3、什么要挽救琼珊的生命?,4、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5、贝尔曼挽救琼珊的生命需要具备什么品质?,6、能否让贝尔曼不失去生命?,实验:,案例二,我的四季1、展示一年四季图(配乐)2、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3、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4、阅读课文:(1)概括课文中人生四季有怎样的特点?(2)贯穿于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 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3)划出作者对 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5、交流发现和感受 6、自由朗读 7、挖掘主旨,案例三,我与地坛教学 1、课前以校园中的景物为描写对象写一则校园一角的短文。2、学

4、生初读课文,交流感受。学生的着重点都在语言。3、讨论确定精彩语言的典型片断。共三处。4、学生归纳语言特点。语言不合常规、描写细腻、修辞运用巧 妙、华丽而不失真实、有灵气但不浮夸。5、学生拿自己的习作与课文描写比较,肯定优点,剖析不足。6、教师介绍套板反应。7、先诵读后默读,涵泳品味课文语言。共读五遍。8、突然要求要学生默写课文。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写与作者在表达 上的差异。9、教师强调学习要学会对精彩语言的顺应。10、再默写一次。11、根据学生要求,再写校园一角。12、以“语文意识”:自觉关注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收束。,两点结论:1、设计主要思考的是:把教学内容串联成 有意义的连贯的链条,形成意

5、义流。完成 链条需要一个能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2、当教学过程变成了有意义的过程,而不是 零散的机械的过程,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 的因子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二、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考虑:设计的本质是观念的调整,案例一:辩论,1、内容:确定正反方,比照:抽签决定正反方实验:组织持正面观点与反面观点的学生参与辩论,2、内容:空间的变化,比照:物色合适选手,参加学校特定活动实验:作为班级教学的活动方式,道德法庭:祝福控方律师:(1)祥林嫂在鲁四家帮佣,鲁四夫妇见她 忠厚老实、勤快能干,令她日夜劳作。(2)祥林嫂 在丧夫失子的情况下再次来到鲁家,鲁四夫妇乘人之 危,廉价雇佣。(3)同时嫌她二次丧夫,横加歧视

6、,精神受到巨大打击。(4)祥林嫂精神受打击后,逐 渐丧失劳动能力,鲁四夫妇无情解雇。结论:残酷剥削罪与精神伤害罪。辩方律师:(1)祥林嫂在鲁家干活,鲁家未拖欠半文 工钱。(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鲁四夫妇念她可 怜而收留了她,否则早就流落街头了。(3)祭祖时 按当地风俗叫她回避,纯属好意,何来精神伤害?(4)祥林嫂对好意劝告心怀不满,消极怠工,鲁家与 她终止雇佣关系,实属合法行为。,3、内容:学习的对象,对照:参与辩论的学生慷慨陈词,未参加辩论的 学生观看,倾听,欣赏。实验:发下记录表,未参加辩论的学生详细记录 正反两方的辩论,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 发表看法。对照辩论评价表给参与辩论的学 生

7、作出评价。,案例二,必修四笔落惊风雨登高1、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地讲述:一千两百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中,他远离家乡,孤独一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

8、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泉映月音乐起)2、在乐声中深情地朗读全诗。,案例三,主题:写父亲比照:指导: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表达等 写作实验:1、找一张父亲的老照片,请父亲谈谈当时 拍照片的情景,说说那时的生活琐事。2、找 以为父亲的长辈,说说父亲小时候的事情。3、请父亲自己说说生活态度。4、写作。,案例四,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祝福对照:把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我们的鉴赏角度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实验:把小说标题改为“祥林嫂”,我们的鉴赏角度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考虑这个问 题你有什么困难?能说出是怎样的困难吗?你决定怎 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读全文有必要吗?你试过从

9、小说 主题的理解入手去考虑吗?,教学对话课堂行为的三种形式:1、问答式:教师发问学生回答 教师理答教师再问2、质疑式:学生发问教师评价并回答 或组织学生回答教师理答学生再问3、讨论式:教师提出问题师生、生生 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教师再问,结论:教学设计具有独立性,我们应在具体设计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当然不排除用新课程理念去推演教学活动。教师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三、从语文学科特点考虑:设计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一,比照:我的五样1、学习读本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2、请大家“站着读”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是褒是贬,独立思考。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总结:“站着读”,平等地与作者对话,与作

10、品对话,与老师对话,你们的语文学习会拥有 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 海拔要高。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 开阔。,实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游戏,请按提示参与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选择。(1)提示: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2)提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3)提示: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案例二,比照:鸟啼文本研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第二部分:(615

11、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实验:1、学生感受:本文说的是生与死的问题。2、作者关 于生与死问题有什么看法?3、文中拿什么东西表现生,什么东西表现死?,结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包含两方面:一是选什么,二是谁来选。选什么关乎语文本体的理解,谁来选关乎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两者交错作用,使课堂教学臻于完善。,四、从学习的过程评价考虑:设计的新元素:纳入过程性评价,(一)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二)写作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三)课堂学习评价的上位工具:评价标准,五、从教学的资源考虑:设计是教学资源的挖掘,(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师自身资源、学生资源,(二)教材资源:文本研习、活动体

12、验、问题探究,1、侧重语文性的文本研习“月是故乡明”专题采用留“对话栏”的编排方式,引导学生 评点。有范例,有空白。郁达夫用清新舒缓的语言引导我们走进了江南冬天的优美 意境。文中的这些意境有哪些特征呢?请仔细揣摩体味,并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随着观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呈现出不 同的景象。不同背景下的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了作者 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对母亲的态度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请结合文本 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场景和形象

13、,安排议论和抒情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是以什么样的一种心情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的?通过他的叙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吗?在刘白羽笔下,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什么特点?作者 在描写时又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中相关内 容具体分析。,2、侧重于文化积淀(人文性)的问题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1)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 和本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 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 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劝

14、学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它所阐述的学习观哪些仍有 价值,哪些需要发展提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习中 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本 专题学习,回答这些问题。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 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此你如何理解?,3、两者交互的活动体验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毛泽东 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 的基础上,朗读这首词。把十八岁和其他与下面的致家长给父母阅读,然后 仔细阅读父母标画的语句和父母写的信,结合文章内容,确 定一个话题,跟父母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我的四季一文中

15、“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 器”,这指的是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同学之间组织讨论,并记录发言要点。阅读你拥有术语自己的青春经典吗,开展“寻觅青春经典”的活动,在本学期末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从你拥有的青春经 典中选择一部,介绍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感受。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 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给文言文加注释、加标点、翻译。,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好

16、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英国作家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

17、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美国想思家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英国诗人)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