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技术风险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麻技术风险预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麻技术风险预案全麻技术风险预案 全麻技术主要和常见风险与应急对策 1、 呼吸道阻塞 上呼吸道阻塞:阻塞部位在喉头以上 原因:机械阻塞的原因有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阻塞、喉头水肿等。性能性原因有喉痉挛。 预防及处理: 全身麻醉下发生的呼吸道阻塞,其阻塞症状可不明显,因此应密切观察,麻醉恢复期的护理更为重要。 舌后坠时可将头后仰,托起下颌或置入口咽通气道。 吸除口咽部分泌物,将病人头转向一侧,有利于分泌物的流出。 喉头水肿多发生于婴幼儿及气管导管插进困难者,遇此情况,可预防性注射氢化可的松0.51.0mg/kg:术后发生喉头水肿者除吸氧、激素治疗外,严重者尚需行气管切开。 轻度喉痉挛者可加压
2、给氧,严重者可经环甲膜穿刺置进粗针头行加压给氧,多数均可缓解。对上述处理无效或严重喉痉挛下刺激后喉头;采用硫喷妥钠麻醉或行尿道、宫颈扩张等手术时,应给予阿托品0.3-0.5mg,预防喉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下呼吸道阻塞:阻塞部位在喉头以下者。 原因:机械性阻塞最常见原因是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气管壁上、粘痰或呕吐物误吸堵塞气管及支气管。性能型原因:由于支气管痉挛,多见于浅麻醉时、支气管内异物、炎症刺激、肌松药的组胺开释作用以及支气管哮喘者。 预防及处理: 仔细挑选气管导管,过软或分歧格者应丢弃。 经常听诊肺部,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维持适当麻醉深度,预防及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诱
3、因。保持麻醉深度及氧合适当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重要措施,必要时可静注氨茶碱0.25mg或氢化可的松100mg。 2.通气量不足: (1)原因: 麻醉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肌松药对呼吸肌的麻痹而辅助呼吸及控制呼吸又不充分者。 吸进麻醉药残存0.1MAC时仍可抑制缺氧通气反应,致麻醉恢复期通气不足。 麻醉恢复期肌松药的残存作用。 术中过度通气2小时可消耗近3L的co2储备,术后机体则需降低通气量以补充所消耗的co2,故通气不足,且可导致低氧血症 术中所有的麻醉性镇痛药常为术后呼吸抑制的重要原因,尤以高龄、肥胖者为然。 麻醉期间发生通气不足时,主要表现为O2潴留;而恢复期发生通气不足,除O2潴留外,还可
4、发生底氧血症,而后者的威胁尤甚。 预防及处理: 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应适当,避免通气不足或长时间过度通气。 加强围术期病人的呼吸功能检测,尤其对高龄、肥胖等“高危”病人。 严格把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即呼唤病人可睁眼、抬头、握拳、用力吸气压力可达2.9kPa、TOF中T4和T175 ,最好90,可避免或减少麻醉恢复期的通气不足。 3、低氧症:吸空气时PaO28kPa或吸纯氧时PaO212kPa。原因: 麻醉机故障、氧气供给不足等致吸进氧浓度过低。 气管内导管可随头部的活动而移位:头向前屈曲可使导管内移1.9cm,可能使导管进一侧支气管;头向后倾伸可使导管向外移动1.9cm而滑出气管外。 可发生微
5、型肺不张,且可持续到术后。肺不张时肺内分流增加,可导致低氧血症。 全麻下FRC可降低15-20,使呼吸肌张力增加,结果使肺容量更加降低。 呼吸道阻塞或通气不足时,可同时发生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 上腹部手术较其它部位手术更易出现手术后低氧血症。 高龄、肥胖及吸烟者,因闭合气量增加,术中、术后均易发生低氧血症。 预防及处理 解除原因,如呼吸道阻塞等。 术中监测血气及SpO2,早期发现和处理低氧血症。 因肺不张、肺容量减少所致的低氧血症,可采用PEEP(5-10cmH20)治疗。 全麻恢复期病人应监测SpO2,并面罩吸氧,维持SpO294 高危病人术后应行预防性机械通气。 4、低血压:收缩压下降超
6、过基础值的30或尽对值低于10.6kPa者称低血压。原因: 术前进食、清洁洗肠或术中失血引起血容量不足。 麻醉药对循环的抑制。 手术操作压迫上、下腔静脉使转意血量减少。 并存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休克等。 正压通气引起胸内压增高静脉转意血量减少。 继发于其他严重心肺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心包填塞、气胸、肺梗塞等。 处理: 解除病因:尽量解除导致低血压的原因:麻醉药的应用方法应公道,药量适当。 适当补充容量,可行液体负荷试验。 静注麻黄碱1015mg,因具、效应,由于血压升高的同时心率液增速:新福林50100ug,仅具效应,还可使心率反应性减慢,于心率增速者可使用。 经出来血压任
7、难以恢复着,应进一步检查,如血气、电解质、EKG及肺片等,以明确诊断。 5、高血压:舒张压高于13.3kpa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称为高血压。原因 与并存疾病有关:如原发性高血压,甲亢、嗜铬细胞瘤、颅内压增高等。 与手术、麻醉操作有关:如探查、压迫腹主动脉,气管插管等。 通气不足,有CO2蓄积。 全麻恢复期高血压:多见于原有高血压病者,伴有躁动或尿潴留。 药物所致高血压:如潘库溴铵,氯胺酮常呈一过性高血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度冷丁使用时亦可致高血压。 处理: 解除诱因:有高血压病史者诱导前可静注压宁定2550mg:舒芬太尼35ug/kg或吸入与静脉诱导药同时应用,可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
8、应。 根据手术刺激的程度调节麻醉深度。吸入麻醉药对减弱交感神经反射优于阿片类药物。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者,可行控制性降压以维持循环稳定。 6、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 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常为浅麻醉的表现,应适当加深麻醉。 低血容量、贫血、缺氧以及代谢率增高时,心率可增快,当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手术牵拉内脏或心眼反射时,可因迷走神经反射致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静注阿托品0.250.3mg可有一点的预防作用。 如因浅麻醉或CO2蓄积所致的室性早搏,于加深麻醉或排出CO2后多可缓解,必要时可静注利多卡因11.5mg/kg。 应避免过度通气,因碱中毒时,钾及镁离子进入细胞内,使心室肌的应激性增
9、加。 房性早搏多发生在原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偶发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血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无需特殊处理。 7、心肌缺血: 围术期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麻醉处理的重点是维持心肌供氧氧耗得平衡。 加强对ECG及血流动力的监测。 有心肌缺血表现者,除吸氧外,还应静注硝酸甘油0.52ug/kg.min:Esmolo0.51mg/kg可有效控制心动过速和高血压,必要时可以应用:适当血液稀释可增加氧供,维持HCT在30%左右为宜。 8误吸 肠梗阻及饱胃者宜采取清醒气管插管。采用快速诱导插管时,可压迫甲状软骨时食管闭合,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并避免将气体吹进胃内。 静注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50mg,甲氰脒胍
10、100mg可使胃液容量减少到25ml以下,ph2.5,万一发生误吸则肺损害可相应减轻。 9、恶性高热: 为一隐匿性药物引起的肌肉代谢异常病变,当易感者接受琥珀胆碱或氟烷等吸进麻醉药后易诱发此病。西方国家发病率达15000-15000不等,我国迄今仅有个案报道。 易感人群多有先天性肌肉收缩、代谢率增快、体温急剧升高伴有混合性酸中毒及血清钾、钠、钙、肌球蛋白及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诊断:取骨骼肌活体组织,放进咖啡因及氟烷溶液中可呈现强直性收缩。 (4)特异治疗:静注硝苯海因,初始剂量2-3mg/kg,20分钟后可达10mg/kg。 10、全麻后谵妄:发生率为8%70%,与手术种别、年龄等因素有关,老
11、年人发病率更高。 发生原因与代谢紊乱、围术期所有药物以及低氧血症有关。 术后监测SpO2并保持其正常,可减少或避免谵妄的发生。 全麻技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 1、常规术前访视病人:掌握病情的体验,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风险程度。向病人的全权委托人交代清楚麻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并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2、麻醉前准备:1)核对病人2)连通电源3)监测并记录首次生命体征,调出心率或脉搏的声音4)报警界限5)复习病程记录,检查手术及麻醉同意书6)检查麻醉车7)检查麻醉机8)设置麻醉机9)检查除颤监护仪10)全身麻醉前,应接好和打开吸引器,并准备相应物资及
12、药品。 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入手术室前先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3、麻醉中管理原则:完成上述所有准备工作并建立静脉通路后方能开始麻醉操作和给药。麻醉药物的抽吸、使用只能由麻醉医师或麻醉护士进行,其他任何人无权进行。药物准备完成后必须在注射器或液瓶上准确表明药物的名称和浓度。使用药物必须进行“三查三对”,严防错误。整个围麻醉期至少有一名合格的麻醉科医师始终在场,围麻醉期严密监测,对任何报警讯号要反应及时,检查报警原因并解决之,不能简单消除报警声。严禁在病人手术结束、离开手术间以前收拾麻醉用品和抢救药品。仔细填写麻醉记录,负责输血、补
13、液和有关药物应用。 4、手术后转运与交班:手术结束后,再一次记录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以确保循环平稳。术毕病人神志清醒后断开麻醉机,接简易呼吸器时必须立即检查胸部是否正常起伏。连同心电图监测一起搬床,搬床后,必须再测至少一次无创血压。搬床后如果血压降低,不能运送病人,应加快输血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循环平稳后方可转送病人。运转患者途中由外科医师和工人在推车前方拉车,开门等,麻醉科医师在推车的后方保证充气通气,必要时简易呼吸器应连接氧气袋或氧气钢瓶。 5、术后随访:术后随访病人72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后遗症,如有应作相应处理,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其随访情况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 6、监督与反馈:
14、每周例行的病案讨论会、读书报告、科研讨论会和每月的麻醉记录单、探视单抽查,讨论不良事件等。不良事件讨论和麻醉记录单的抽查,是从单一麻醉风险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尝试。 麻醉科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置预案 一、预防 1.加强科室管理及质量监控 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行政法规。 (2)严格执行麻醉科工作常规,工作常规人手一份。 麻醉药品、麻醉机、监护仪及麻醉记录单由专人管理。 加强对进修医师的管理,定期义务及操作技能指导,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遵循本院医师负责制。 建立科室奖罚制度。对违反工作常规造成的隐患者,给予公开批评及经济处罚;反之,对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患者,给予表扬及奖励。 一旦
15、发现医疗纠纷或事故,必须遵循当事人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向医务处汇报的逐级上报制度。 2.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 制定新职工阶段性培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操作技能的阶段性考核。 定期进行全科业务学习及新知识介绍。 不定期地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操作演示。 (4)鼓励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班,进修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 3.各种麻醉操作的预防措施 加强术前随访,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麻醉医师按照每日的手术麻醉排班表,进行术前随访工作。随访时医师根据病人的病史、手术方式,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和病人的耐受情况,并结合自己对各种麻醉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必要时征询上级医师的意见,制定适宜的
16、麻醉方案。 要求:术前随访认真负责,详细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如有疑问,及时与病房手术医师联系,包括手术方式及其术中可能对病人生理造成的影响。访视病人时进一步口头复习病史,告之病人围麻醉期注意事项,解除病人对麻醉的顾虑,为麻醉方案的最终决定提供依据。随后,签署麻醉直情同意书或麻醉前家属谈话记录。如果在方视过程中对麻醉方案的制定有困难,随访医师回麻醉科向上级医师汇报,共同解决。 静吸复合麻醉在实施过程中,麻醉诱导期可能发生血压下降、通气困难、插管困难,甚至导致牙齿损伤等情况。术毕麻醉苏醒期可能发生自主呼吸恢复延迟或苏醒延迟、拔管困难等情况。预防措施:麻醉操作前检查麻
17、醉机或监护仪等设备工作状况,准备好必要地气管插管器械,准备合适的麻醉诱导药物及其它相应的必备抢救药物。病人如有牙齿松动,要适当固定。诱导前适度补液,在上级医师带领下,诱导时注意注药速度和病人的通气状况,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和通气不足的发生。气管插管时要有良好的肌松,操作要轻柔,避免不必要地损伤。如遇插管困难,可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喉罩通气道或纤支镜下气管插管。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排除可能的手术操作干扰,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当遇到难以处理的病情时,必须请示上级医师,严格执行上级医师负责制。术毕拔管等可参见“复苏室常规”。 复苏室提供患者术
18、后苏醒及拔管的理想环境,专人负责。可能发生的问题是苏醒延迟、自主呼吸恢复不良等。预防措施:进复苏室后接呼吸机,排除患者体内残余麻醉气体,适时吸除气管内和口腔内的分泌物。如自主呼吸恢复不良,可酌情使用肌松拮抗剂。拔出气管导管后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节律是否正常,有无呼吸费力现象及是否完全清醒。普通病人出苏醒室的标准为完全清醒,自主呼吸匀齐,每分通气量满意,指脉血氧饱和度在吸空气状态下5-10分种后仍能维持在96-97以上。在送护患者回病房时有专职麻醉医师陪伴和监护仪监测,并做好病房交接班工作。 全身麻醉的实施原则 1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
19、呼吸下实施。 2麻醉前用药:笨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碱0.006mg/kg或阿托品0.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均在手术前30min肌注。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3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互相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4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
20、合循环系统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5在满足全麻的基础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6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通气 7必须具备性能良好的麻醉机,全套插管用具和吸痰吸引设备。有条件医院应配置有可靠的呼吸机和呼吸参数监测的麻醉机。还应配置可靠的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和供氧报警装置。 8全麻监测,a、基本监测项目;无创血压、心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等。B、特殊病人,应具备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糖和血气分析血生化,有条件的应做有创或无创心输出量监测。C、全麻监测还应包括:尿量、呼吸、体温、肌松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吸入氧浓度、呼吸末CO2和麻醉气体浓度监
21、测。 9特殊病人的全麻用药选择:a、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静脉全麻药科选择咪唑安定、安定、异丙酚、依托咪酯。麻醉性镇痛药:诱导量芬太尼8-10ug/kg,维持量10ug/(kg、h),可持续或间断静注。肌松剂:选择非去极化类如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潘库溴铵等。b、颅脑外科手术麻醉,选择对颅内压影响小的静脉麻醉药如硫喷妥钠、异丙酚等,吸入麻醉药宜选择异氟醚。后颅凹、脑干手术,宜用异丙酚维持麻醉并保留呼吸。c、肝肾功能受损病人的麻醉宜选择依赖肝肾代谢少,不影响肝肾功能的短效麻醉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阿曲库铵、维库溴铵、异氟醚、地氟醚等。 关键技术操作要点 气管插管术 1.气管插管的禁忌症 无绝对
22、禁忌症。但有喉头急性炎症,由于插管可以使炎症扩散,故应谨慎;喉头严重水肿者,不宜行经喉人工气道术,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宜待凝血功能纠正后进行;巨大动脉瘤,尤其位于主动脉弓部位的主动脉瘤,插管有可能使脉瘤破裂,宜慎重,如需插管,则操作要轻柔,熟练,患者要安静,避免咳嗽和躁动;如果有鼻息肉、鼻烟部血管瘤,不宜行经鼻气管插管。 2气管插管过程 1.根据解剖标志循序推进喉镜镜片以显露声门,并防止推进过深或过浅。 2.对咽喉反射存在的。适当喷雾作表面麻醉。 3.应将喉镜着力点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严禁将上门齿作为支点,否则极易碰落门齿。 4.导管插入声门必须轻柔,避免使用暴力。 5.
23、根据年龄、性别、体格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6.完成插管后,要核对导管插入的深度,并要判断有否误插入食管的可能性和确认导管在气管内。导管插入气管内的深度成人为4-5cm,导管尖端至门齿的距离约18-22cm 7.插管完成后,要确认导管已进入气管内再固定。确认方法有: (1)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人工呼吸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并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如用透明导管时,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如能监测呼气末ETCO2则更易判断,ETCO2图形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3 注意事项: (1) 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牙齿。
24、待声门开启时再插入导管,避免导管与声门相顶,以保护声门、后部粘膜,减少喉头水肿的发生。 (2) 防止牙齿脱落误吸。术前应检查患者有无义齿和以松动的牙齿,将其去除或摘掉,以免在插管时损伤或不小心致其脱落、滑入气道,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3) 防止气囊滑脱。如果气囊固定在导管上,一般不会滑脱。但如果导管与气囊分开,应选择与导管相匹配的气囊,并用细线捆扎在导管上,防止其滑脱落入气道,造成严重后果。 (4) 检查导管的位置。一般气管插管后或机械通气后应常规行床旁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 (5) 防止插管意外。气管插管时,尤其是在挑起会厌时,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有可能造成患者的呼吸、心跳骤停,特别是生
25、命垂危或原有严重缺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因此插管前应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取得理解和配合。插管时应充分吸氧,并进行监测,备好急救和器械。 气管插管的拔管指征 一、 拔管前准备 1、 2、 喉镜、全麻药、急救药 吸引器、吸痰管 二、 拔管指征 1、 2、 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恢复; 意识基本恢复,呼唤能睁眼 3、 4、 5、 呼吸恢复VT6ml/kg RR1230bpm 血压、心率、ECG正常 握力,TOF肌颤搐恢复大于75%,最好达到90%以上,可抬头5秒以上。, 6、 可靠指标:能抬头,或抬腿坚持5秒,最大呼吸压力不小于25CMH2O 三、 拔管禁忌症 1、 2、 拔管困
26、难 有误吸危险。例如颌面外伤、脑外伤患者,头面肿胀,饱胃、昏迷均为不利因素,术后不拔管送ICU行呼吸治疗逐步脱机。 3、 手术后气道水肿或气道难以维持。例如颈部肿瘤摘除术后可发生气管塌陷。 四、 注意事项 1、 2、 颌面、口腔、五官科手术必须待完全清醒后拔管。 有胃管者应吸引胃气,压迫呼吸囊使肺充气于呼气期拔管,有利于咳嗽或喷出误吸物。 3、 4、 气管内吸痰每次持续小于10秒,防止缺氧。 呼吸良好,无呕吐危险时,可在意识未恢复前拔管 麻醉前访视记录内容要求 1.一般项目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 2.临床诊断:包括需要实施手术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其他合并存在的其他疾病
27、的临床诊断。 3.病人重要器官功能、疾病情况: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心血管系统、肺、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和系统功能以及合并存在的疾病 4.病人体格情况分级:一般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体格分级、五级,急诊加注E。 5.手术麻醉风险评估:麻醉手术风险一般根据病人全身情况手术种类分为一般情况下风险较小、有一定的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很大病情危重濒临死亡、异常危险共五类。 6.拟行麻醉方法及辅助措施:麻醉方法分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麻醉辅助措施包括监测手段、控制性低血压、人工低温等内容。 7.其他需要说明情况 对于可能导致病人麻醉并发症或可能影响病人安全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 8.访
28、视麻醉医生签名 9.访视时间 麻醉记录单内容要求 1. 一般项目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身高。 病房、床号、住院号、麻醉日期、麻醉记录单页码。 手术前、后诊断,拟施手术、实施手术名称。 麻醉前用药:药名、剂量、用药途径、时间。 麻醉前病人基本生命体征:BP、P、 R、T。 实施手术和麻醉医生姓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姓名。 特殊病情:可能危及病人围麻醉期安全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严重过敏史、血液病、张力性气胸、重症肌无力等。 2. 麻醉经过 麻醉方法:记录实施的麻醉方法。 呼吸管理:记录麻醉过程中病人自主呼吸或人工通气,自主呼吸时注明吸氧方式,人工呼吸注明人工通气模式,所用呼吸回路,呼
29、吸监测指标。 气管内插管:记录插管途径、导管位置、方法、导管大小、诱导方式经过。 麻醉用药:全麻药,肌松药、麻醉辅助用药等的药名、剂量、用药途径、时间。 麻醉开始和结束时间。 3.手术经过 病人体位:记录手术过程中病人体位,术中改变体位随时记录。 主要手术步骤:按时间顺序在备注栏扼要记录重要的手术步骤。 手术中危及病人安全的重要情况。 手术开始和结束时间。 4.麻醉中监测 麻醉中监测指标:麻醉过程中主要是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内环境和麻醉深度。常用监测为BP、P、R、T、SPO2、CVP、CO、PETCO2、BIS、尿量、尿比重、血气分析等,病情平稳时基本生命体征BP、P、R应510分钟记录一次,
30、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其他监测结果应随时记录。 麻醉过程中BP、P、R、T以坐标图形式记录,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监测指标。用、分别表示SBP和DBP,P用表示,R用表示,鼻咽温度用表示,直肠温度用表示,血温用表示。其他监测指标直接记录监测数值。 监测记录术中病人失血量、失液量。 5.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手术中出现呕吐、喉头水肿和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心肌缺血、肺水肿、缺氧、发热等。应当标明出现和消失时间、治疗或抢救措施。 6.麻醉中治疗: 术中液体治疗:应及时记录液体的种类、数量、使用途径和时间。 术中血液制品治疗:术中需要使用血液制品的病人,及时记录需要制品的种类数量、使用途径和时间。 术
31、中其他治疗性药物的使用: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止血药、抗呕吐药等药物,应按时记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途径、使用时间。 7.麻醉苏醒:医院麻醉苏醒科设置苏醒室。麻醉恢复室记录与手术室麻醉记录要求相同。全身麻醉病人应记录麻醉苏醒期病人咽反射、咳嗽反射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拔管经过。 麻醉科规章制度 一、 麻醉记录单管理制度 1、 麻醉记录单是手术治疗病人的医疗档案,也是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珍贵资料。因此,要求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填写。 2、 3、 麻醉医师应认真、如实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完整清楚。 麻醉记录单专人负责管理,每月按日期整理一次。每年作出统计,统一管理。 二、 麻醉前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制
32、度 1、 对于疑难病例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少见病例,在科主任的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2、 回顾性总结手术麻醉病例和重危病人的抢救过程及吸取教训。 3、 院外会诊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高年主治医师担任,院内会诊由主治医师以上担任。 4、 因病情或术前准备不足需停止 麻醉应经主治医师以上会诊同意。 5、 会诊病例和疑难病例讨论交流在专用本上。 三、 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1、 2、 3、 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领取。 毒麻药品除有专人管理外,麻醉医生凭麻药处方领取。 急救药品定点放置,并有明显标志,以利抢救急需。 4、 麻醉中特殊用药,需经负责麻醉的主治医师同意后才可
33、应用。 5、 麻醉药品不得外借,特殊需要时须经科主任批准并按时如数还清。 四、 麻醉机和仪器管理制度: 1、 2、 麻醉前应认真检查所用的麻醉用具和仪器。 麻醉后应关闭各种开关,取下各种衔接管,消毒螺纹管,呼吸囊等。 3、 麻醉机、监护仪等贵重仪器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发现缺失或损坏立即报修,保证麻醉设备的完好率。 4、 喉镜等麻醉器械专人管理,经常检修,以备随时应用。 五、 消毒制度: 1、 麻醉器械:螺纹管、呼吸气囊、舌钳等每次用完后浸泡、清洗、消毒或熏蒸,以防交叉感染。 2、 3、 4、 浸泡酒精等溶液的容器定期更换。 放置麻醉器械盘及盖单一人一用一消毒。 一次性消耗材料用后,由使用
34、者浸泡、毁型。 六、 交接班制度: 1、 主班医师与夜班医师交接日间麻醉工作机尚未结束的急诊手术。 2、 3、 交接抢救箱、麻醉器具及毒麻药品使用情况。 主班负责日间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工作和科内院内抢救工作。 4、 主班或护士负责请领补充当日使用的药品。 七、 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 1、 麻醉恢复室是密切观察麻醉病人苏醒的场所,对手术、麻醉后危重病人进行监测治疗,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手术麻醉后病人的安全性。手术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作用尚未消失,常易发生呕吐、误吸、缺氧、高碳酸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紊乱。因此,在麻醉恢复室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并及时记录
35、。 2、 恢复室病人常规监测一般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量、补液量及速度和引流量等。 3、 4、 恢复室内应给以病人充分镇静、镇静以减轻各种并发症。 病人离开恢复室应符合下列标准: 全麻者需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稳定,血氧饱和度下降不超过术前的35%。 椎管内麻醉病人通气量满意,一般状况稳定。 5、 恢复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麻醉科医生主持日常工作,气职责范围痛麻醉科三级医师负责制。 八、 人才培养制度: 1、 科主任负责全科各级医师的培养工作,须有计划、明确任务,并有一定的检查考核制度。 2、 住院医师应到循环及呼吸内科等科室轮转学习半年至
36、一年。每年写一篇论文或译文。 3、 主治医师除临床工作外,应在科主任指导下承担临床科研项目每年写出12篇论文或文献综述。 4、 5、 争取和创造条件对各级医师分批选送学习外文和进修。 有科主任或高年主治医师负责教学工作,担任医学生的授课任务,按统一教学大纲备课。在主治医师指导下,由高年住院医生指导医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 6、 招收进修医师,以临床实践为主,兼学理论。 九、 业务学习和科研制度 1、 由科主任或一名高年医师负责科内业务学习,内容有:交流临床麻醉经验、重要病例讨论、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麻醉新药和新技术介绍,科研课题报告会等。 2、 病例讨论主要是讨论疑难病例或并发症病例。手术后24
37、小时内死亡病例,应在一周内进行全科讨论,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麻醉水平。 3、 科研计划由科主任同其他人员制定,开始前应在本科内做开题报告。 4、 科研成果应在科内报告并存入科研档案。 医疗事故与纠纷应急预案 一、 1、 预防 积极参加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定期组织的临床专业技术培训;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关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定期组织考试,确保科室人员专业技能的适宜性。 2、 科主任应随时注意提醒工作人员加强敬业精神,提高安全意识,正确面对医疗纠纷。组织科内人员组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由科主任亲任组长,负总责;应急预案启动之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与处置程序实施补救
38、作业,使医疗纠纷、事故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3、 发现不合格服务,或患者和/或家属提出疑问,但尚未引发医疗纠纷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包括药物干预、解释等,防止损坏后果的扩大,尽量避免医疗纠纷。 二、 1、 应急处理 每遇医疗纠纷或医疗争议,当事科室和职能部门应立即启动本预案,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快速做出初步定性或定量的倾向性意见,净化矛盾环境,杜绝流言蜚语。 2、 临床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引发医疗纠纷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防止损坏后果的扩大,科室内其他工作人员应提供协助;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做好记录,有可能的话,请第三方签字认可,尽可能的留下患者和第三
39、方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不得擅自隐瞒、涂改、销毁各种记录;在3个工作日内向科主任或主管领导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及检查材料,并由科主任及科室应急处理小组签署相关意见。医疗纠纷当事工作人员应全力配合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领导小组对该起医疗纠纷进行处置的全过程。 3、 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如实反映医疗情况,不隐瞒、不拖延,并由科室负责人逐级报告分管院领导和院长。 4、 对引起医疗纠纷的证物应立即主动提出当面封存,并由当事人双方签字,如患方不愿意签字,须加附加说明,并由在场之第三方证明,有关证物由医院中心保管,不得交由患方或第三方带走;如患者死亡,应动员家属进行尸解,并在病历中记录。
40、 5、 科室负责人在接到医疗纠纷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实施补救措施,在24小时内以最快捷方式进行调查、取证、分析,科室内定性,统一认识。 6、 出现医疗纠纷后以科室内部解决为主,科室内定性,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上报主管职能部门。如情节轻微且未引发后果,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科研有科室负责人代表医院与患方协商解决,可根据具体情况不做处罚,但必须完善相关记录,送医务科备案。如为重大差错或事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向医院相关领导报告,且不排除在内部解决的过程中事态发展恶化,向上级领导报告的变种处置。 7、 一经上报,当事工作人员必须参与调查、取证工作,当事科主任必须参与医疗纠纷协调
41、与处理,进行医疗解释和安抚工作。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或专家对医疗纠纷进行定性、分析,当事医务人员及科室应向委员会如实报告医疗纠纷发生的全过程及原因。一旦司法部门介入,则转入司法程序。 8、 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应注意保护当事科室工作人员,尽量不能让当事工作人员直接面对患者或患者家属;不得在纠纷没有最终认定之前,随意给对方书写字据,不得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随意发表意见或超越本人权限的任何承诺。 9、 发生纠纷的科室和职能部门的配合问题:纠纷发生后,所有科室应主动向医院职能部门报告情况,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深入科室了解情况,根据事实和有关政策、法律,提出初
42、步处理意见。经调查取证、统一认识后由当事科主任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答复患方提出的问题。 10、 病历资料、有关证物和现场的保留问题:发生纠纷后,应及时完善病历,妥善保存并防止被抢夺;除非特殊情况,其他任何个人和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借阅。对有价值的实物,如药物容器、输血或输液的残留液体、空安瓶等应及时封存并送检;对于在住院期间自杀的病员,如已死亡,暂时不硬移开现场,应向公安机关备案后方可移动。 三、 1、 持续改进 医疗纠纷处理后,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应急处理小组应组织全科工作人员事后进行分析、学习、讨论,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事故的再次发生。必要时应组织全院职工大会进行警示教育。 2、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或上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定性结论,根据影响后果按相关处罚条例进行处罚,当事医务人员及科室须直接承担相应的医疗后果。 3、 一般医疗纠纷医院方有过错者,当事科室应进行不合格医疗服务登记,及时整改;重大医疗差错、医疗事故者,质管部门及时发放整改通知书,督促当事科室和主管职能部门认真进行整改。 4、 每月职能部门将医院内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在考评会上进行反馈,并与目标考核和评聘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