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陋室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陋室铭》.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开课教案陋室铭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
2、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1 写作背
3、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
4、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5、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2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 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 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
6、,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3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 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 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