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30331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1.文言文两则 彭阳县第三小学 杨平福 一、 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

2、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

3、课时 、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1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重难点精析 1、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归纳:和谁学下棋?学得

4、怎么样?结果如何? 2、初读课文,自由学习 、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老师逐句领读。 、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齐读,把没读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3、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理解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 B、逐词交流汇报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5、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理解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 B、交流汇报 2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其智弗若与?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 3、互动答疑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

6、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态度决定成败。 、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随堂检测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_这句话的意思:_ 、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徒弟,一个_;另一个_。所以,学弈的结果不同。 、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 、通:全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一个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另一个三心二意。、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七、板书设计 学奕 专心致志 则成 三心二意 则废 态度决定一切 八、课下

7、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九、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因为相当于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 3 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第二课时 1、 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2、重难点精析 、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问:

8、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 、熟读课文。 A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B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C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D集体朗读全文。 E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 、课文翻译。 A复述故事。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B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 屏幕上显

9、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4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3、互动答疑 、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 作为裁判者的孔

10、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4、随堂检测 A解释下列加点字: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B句子分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两小儿辨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 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 学无止境 八、课下作业 1将短文改写成剧本。 2练习演一演两小儿辩日。 5 九、教学反思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使学生学有所“得”。 一得: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争论,向他们询问争辩原因,两个小孩各执一词,听完后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了。

11、这个传说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两小儿喜好探索,不耻下问。他们这种善于发现,勇于争辩的精神是可嘉的,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二得:得到关于科学的启示。我们都知道,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写这个故事,意在讥笑以博学著称的儒家学派始祖孔子,连两个小孩的疑问都不能解决。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在无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当时,谁也无法解决这个科学的难题。那么,今天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是延续这个古老的疑问,使学生在无知和求知中抉择,还是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思维,用科学的解释消除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