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0334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8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doc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 题 1 文言文两则 1、正确读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学奕 一、初读课文,正确读写。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鸿鹄 弓缴

2、弗若 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读准字音;停顿适当;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1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

3、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导入 2 1、背诵学奕 2、总结学习学奕的学法: 读准字词

4、,读通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5、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示例: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分角色朗读课文。

6、 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背诵课文。 课 题 2 匆匆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目标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4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

7、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

8、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5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匆 匆 朱 自 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教 学 反 思 板 书 设 计 课 题 3、 桃花心木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

9、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教学目标 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林清玄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 1、初读课文 (1)学会本文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 6 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自由读课文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

10、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1、:“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7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学习12、13自然段。 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 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1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精读,领其意 学习14自然段。 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13、、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8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深化感受 拓展延伸

14、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课 题 4* 顶碗少年 9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教学目标 陶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

15、难点 教具准备 演示文稿。搜集关于面对失败勇敢坚强的故事。 导 学 过 程 预习题纲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

16、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10 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

17、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

18、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课 题 5、手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教学目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

19、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 11 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

20、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

21、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 12 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 书 设 计

22、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手指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6、北京的春节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3 教

23、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

24、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14 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

25、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26、 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5、师小结: (1)、老师在这里也归纳了这些日子的风俗习惯 (2)、北京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他们的春节,让我们日再次品读一下课前的这首童谣吧 (播放课件动漫童谣)。 五、拓展延伸,学习“阅读链接”。 15 1、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到

27、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在春天播放希望,秋天才有收获。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

28、灯。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16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29、 祥和 藏 戏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教学目标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7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 2、了解我国西藏地区的有关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

30、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重点研读,感悟情感 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18 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

31、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

32、升华: 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19 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四、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

33、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20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资料文字。 导 学 过 程 预习提纲 1、了解有关中国民俗的文字图片资料。 2、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

34、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35、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1 二 次 备 课 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五、拓展延伸、 自读

36、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六、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22 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

37、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9 和田的维吾尔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教学目标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 3.体会“维吾尔”人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23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疆和田、维吾尔族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一段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问:这是哪里的歌?在新疆的

38、土地上主要生活着哪一个少数民族? 2.出示阿凡提,看,这是?阿凡提正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疆和田,去了解那里的维吾尔人吧! 3.出示课题,齐读:和田的维吾尔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全文,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思考:维吾尔族人有什么特点?到每一个自然段中去找一找概括他们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难读的段落,练习读: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

39、,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树枝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 24 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3.交流概括和田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 A 六年前

40、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B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C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D 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E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F 再读这些句子,其中,哪一句最能集中反映和田维吾尔的民族精神? 三、品读感悟 1.你最喜欢哪一段文字中表达出来的豁达与乐观?自由选择一两个自然段,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一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

41、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 A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B 描写了哪两个人物?分别用“”和“”画出描写“我”和“汉子”的句子。 C 从对比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A“都帕”是什么?“艾得来斯”指什么? 25 B 什么修辞?什么比作什么? C“美不胜收”的意思是?请换个词试试

4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全文,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说说对句子的理解,比一比谁说得最好理解最透。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教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热爱生活,有着豁达、乐观的品性;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五、作业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43、并领悟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板 爱土地 书 豪气与乐观 爱美丽 豁达乐观,苦仍是甜 设 爱歌舞 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3.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26 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李大钊照片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2.读不准的字查字典。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

44、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XX年x月x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x月x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XX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讲XX年x月x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二段 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